潘興揚
4月29日,在成都市總工會指導下,由成都市青羊區總工會、成都市青羊區總部經濟區工作委員會、中國葛洲壩集團機電建設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青羊總部經濟區“青青講壇”第四期——“匠心綻芳華”活動正式舉辦。
活動邀請到多個領域的杰出匠人,以訪談對話形式為在場企業員工分享他們的工匠故事,傳播工匠精神。其中便有在蜀錦織造領域潛心五十年的原成都蜀錦廠職工,絲綢工程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蜀錦織造技藝省級傳承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省級民間藝術(織錦工藝)大師胡光俊。在滿堂掌聲中,滿頭銀發的胡光俊走上講臺,講起了屬于自己、屬于時代的工匠故事。
從學徒到獨當一面
“蜀錦有近3000年的歷史,就我親身經歷的這50年來講并不算長。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成都蜀錦廠的藝人們和工程技術人員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技改高潮,花色品種、產量、質量、安全生產都大幅度提高,基本滿足了市場的需求。”胡光俊說,蜀錦興起于春秋戰國時期,是四川成都地區生產的絲織提花織錦,與南京的云錦、蘇州的宋錦、廣西的壯錦,并稱為“中國四大名錦”,并長期占有“母錦”地位。
2006年,蜀錦織造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蜀錦織造技藝獨特繁復,共有紋織工藝設計、裝造設計工藝、絲織準備工藝、絲織品上機織造四個工種,六十多道工序,能夠完全掌握其完整織造技藝的人不多,而胡光俊就是其中一個。
1971年,胡光俊被分配到成都蜀錦廠上班。
胡光俊回憶道:“我接觸的第一個工種是擋車,也就是掌控織機開關。”當時胡光俊負責操控的是臺半自動化的鐵木織機,這種織機沒有自動剎車控制系統,關閉以后,織機存在慣性還會不停地運轉,這時就需要人工緊緊地撐住梭箱強行讓織機停下。為了能夠快速掌握擋車技巧,胡光俊下班后就留在車間不停地練習,手掌心磨出了泡、手指常常發麻……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到后來他一個人可以同時操控四臺織機。
后來,廠里重新給新職工分配工種,胡光俊被分配到裝造車間。“說通俗一點就是‘針線活兒,我一開始很抵觸。”胡光俊說,后來廠里領導多次勸說,告訴自己這是一門快失傳的技藝,教學的師傅又是高手,這才說服自己靜下心來學。就這樣,胡光俊與蜀錦的大半生緣分由此而始。
“學習時我發現,蜀錦織造技藝很深奧,需要將每個工種、每項工序有機地組合起來”,胡光俊明白做一名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性,于是他白天上班,晚上就跑去每個工種的車間拜師學藝。四五年后,胡光俊基本能獨當一面了。
重振蜀錦織造技藝
二三十年間,蜀錦歷經了技術創新和市場的供不應求,直到跨入21世紀后,便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夕陽產業”。
2003年,成都蜀錦廠倒閉,廠房被夷為平地,幾十年積累的織造技藝資料全部丟失,僅留下一臺花樓木織機用以展示國家古代科技成果。蜀錦愛好者呼吁恢復蜀錦,召集了10位年已古稀的蜀錦老藝人搭建了簡易廠房,“復制”了五六臺花樓木織機,但生產效率極低,蜀錦織造技藝瀕臨失傳。
“不能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技藝給丟掉啊。”2008年,胡光俊牽頭成立成都市古蜀蜀錦研究所,招募一批人從頭開始。據胡光俊介紹,蜀錦織造工藝極其復雜,共有十多個工種,五六十道工序,是團隊合作的結晶。“一個人是無法完成一件蜀錦產品的,從小樣設計到上機織造,一般需要七八個人,耗時更是少至數月,多至數年。”
一邊物色徒弟,胡光俊一邊也在改良蜀錦技藝。為了讓蜀錦技藝更適應時代,同時降低勞動強度,胡光俊在保留蜀錦核心技藝的同時,將以人工作為動力的花樓木織機改為以電作為動力的花樓電動鐵織機,使錦緞織物幅寬從60多厘米增加到150多厘米,提高了生產效率。
其中,“投梭”是蜀錦“織造工藝”極為關鍵的一道工序,每制作1厘米蜀錦便需投梭120次,現在采用的多梭箱裝置,實現了七梭三十六色重經、重緯、多組織、經緯同時起花的織造技藝,且一人便可操作。
全力拓展蜀錦市場
而要讓蜀錦走向市場,被更多人熟知,更是難上加難。研究所生產出第一批產品后,胡光俊跑去一個又一個單位介紹蜀錦工藝特色,進行推銷。前后跑了一個月,打了數千個電話,第一批產品才被賣出,蜀錦產品的銷路也逐漸被打開。
此后,胡光俊全力拓展經營市場,積極跨界合作,與一些院校、機構、服裝廠家加強合作,生產的蜀錦產品被成都推薦為選購外宣禮品的單位。到如今,研究所已在為恢復蜀錦床上用品、室內飾品、服飾面料等傳統產品作準備。
“學習蜀錦,五六年才能學會基本操作,而且略顯枯燥,從而造成了這一技藝面臨失傳的境地。為了讓這一門珍貴的藝術再現昔日榮光,只要有人想學,我都會毫無保留地把自己所會的全部傳授。”從2012年開始,胡光俊也陸續走進學校、社區舉辦蜀錦知識講座,成為四川師范大學服裝學院主講蜀錦藝術的客座教授,開辦了好幾個工作室。
胡光俊曾說:“能堅持多久就堅持多久。”在蜀錦近3000年的歷史中,他經歷的半個世紀也許可以用“短”來形容,但對于技藝傳承而言,付出畢生心血的才是真正的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