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德
3月22日至27日,筆者參加了威遠縣人大常委會關于貫徹落實《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的考察學習,先后到了蘇州市吳中區“勞動維權安心港”,聽取了關于“一臺三窗三室”的情況介紹,交流了《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和農民工維權服務方面的程序、做法,深入到蘇州市威遠農勞服務站及吳中區甪直鎮的企業慰問威遠籍企業家和農民工,了解他們工作生活情況和所需、所思、所盼。隨后,到蘇州市吳中區越溪街道旺山村、臨湖鎮靈湖村、東山鎮陸巷村對鄉村治理和產業振興實地考察學習。
威遠籍務工人員創業就業情況
在蘇州威遠籍的企業家和農民工主要集中在吳中區甪直鎮,該鎮總人口30萬人,其中外地人17萬-18萬人。以前四川人有10萬人,目前只有3萬-4萬人,其中威遠人近2萬人。普通農民工人均工資在每月5000-6000元,負責管理和技術的農民工人均工資每月在1萬元以上。十多年前外出的農民工已成了企業家,普遍的年經營收入在1億元左右,大多是外向型企業,持有美國對外生產銷售的許可證,負債在5%左右,利潤率在10%-30%。隨著蘇州推進高質量發展,工業用地每畝上漲150萬-200萬元,每畝年稅收要達到50萬元以上的要求,附加值低的企業準備將總部留在蘇州,生產車間外遷。業務技能低的農民工,隨著產業的升級逐步地離開蘇州返鄉。同時,他們表達了返鄉創業、就業的愿望,也希望內地配套服務、營商環境、開放格局向蘇州等地學習。連界鎮威遠籍企業家幾次回鄉考察,但因當地配套服務無法跟上,現已選擇在湖北、河南、陜西等地辦分廠。
2020年,蘇州市吳中區率先開展“一窗式”勞動維權服務工作,通過“一臺三窗三室”的建設,為勞動者提供一站式多功能勞動維權服務。“一臺”即服務臺,“三窗”即咨詢窗口、法援窗口、受理窗口,“三室”即“海棠先鋒”調解室、“老孫”專家調解室、群訪室。對達不成和解的,再進行勞動仲裁以及法院判決。2020年,該區調解案件2600多件、勞動仲裁3000多件。他們實行企業加大組織調解,在源頭進行化解;著力加強從上到下組織體系建設,區、鎮都有農民工維權保障組織;著力細化制度,強化日常監管,壓實部門責任、屬地管理責任、企業主體責任。農民工維權問題,企業、部門、當地政府都能及時解決。農民工工資都能及時到賬,無拖欠。
為了落實《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他們及時對接,響應農民工全國欠薪平臺,對項目建設建立工資保證金賬戶,區總工會統一管理,建設單位在銀行開立賬戶,保證金打入農民工專用賬戶,支付時必須經工會、人社、住建3個單位簽字。同時,區和鎮、鄉、街道都設立了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應急周轉金。企業無法支付工資時,政府先行墊付。
吳中區鄉村治理及產業振興情況
3月23日,筆者一行先后到了蘇州市吳中區越溪街道旺山村、臨湖鎮靈湖村和東山鎮陸巷村考察學習鄉村治理、產業振興,主要有以下特點。
突出黨建引領。旺山村黨委成立于2010年,下設4個黨支部,現有黨員90名。近年來,旺山村以黨建為引領,以服務聚民心,始終堅持黨建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互促共融,始終堅持把品牌化工作理念貫穿基層黨建工作,始終堅持本土資源和生態優勢相結合的發展之路,創新打造“旺山村”黨建品牌,形成“黨建紅、產業紅、生態紅、融旅紅”的工作格局。帶領全村2577人實現年人均純收入4.5萬元,實現年集體經濟收入3800萬元。旺山村分別獲得“全國文明村”“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生態村”“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國家特色景觀旅游村”“中國特色商業街”“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江蘇最美鄉村”等榮譽稱號。旺山村黨委先后獲得了蘇州“海棠花紅”先鋒陣地、“蘇州市先鋒村”“蘇州市吳中區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區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突出鄉村治理。實行村管片區、片區管組、組管鄰里、鄰里管戶。靈湖村推行“微治理,鄰距離”鄉村治理,村攬大局、片區負責、組為單位,七戶為鄰、鄰里監督、共管共治。如靈湖村17組和25組的組長柳仁林,下面設了9個鄰里、選了9個鄰長,每個鄰里7-8戶,實現了電網、管網入地,垃圾分類,污水處理,鄰里之間互幫互愛互監督。
突出集體經濟發展。江蘇省明確凡是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在300萬元以下,為集體經濟發展薄弱村。旺山村擁有各類經濟載體11萬平方米,集體總資產2.2億元,年實現集體經濟收入3800萬元。靈湖村原是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新的村黨委書記以村為家、把村委當親人,把農民閑置的宅基地盤活,通過村委買、租農戶的房屋和宅基地,修繕后轉租給當地或外地經營戶經營,現年集體經濟收入達1300萬元,每年給村民人均分紅2000元左右。
突出生態環境美化。無論是旺山村、靈湖村,還是東山鎮,都非常重視生態保護、環境美化,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鄉村旅游有機結合、聯動推進,挖掘“自然+人文”資源,把握“時代+政策”機遇,圍繞鄉村生態游做新文章,走出一條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
突出特色產業發展。旺山村的特色產業是碧螺春綠茶和請專家培植的紅茶。靈湖村突出田園鄉村,主要產業是親子游、民宿。東山鎮及陸巷村主要產業是枇杷、茶葉以及傳統文化旅游。
啟示與建議
啟示。第一,勞務輸出和農民工自主創業就業雙輪驅動,是提升農民收入的主要渠道,這項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第二,黨建引領、鄉村治理、生態保護、環境美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的保障。
第三,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是盤活農村閑置資產的制度保障,應當加快推進。
第四,外出農民工和企業家返鄉創業希望得到家鄉的金融支持,到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就業創業的外出農民工和企業家希望得到家鄉更多的幫助、更多的服務。
建議。第一,切實做好勞務輸出和勞動力轉移的服務。一是通過興辦職業技術學校,加強農民工的技能培訓,為沿海等發達地區輸出可用、能用、高薪的勞動力。二是建設大西北。大西北地區需要大量的人力去建設,新疆建筑工地農民工工資高達800元一天,還招不到人。隨著沿海工業轉型升級,一代、二代農民工要進行轉移務工。三是中西部還比較落后,良好法治環境、市場環境還沒有效形成,需要加強農勞服務站建設,做好外出農民工和創業人士的維權服務、金融服務等。
第二,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讓大部分農民工就地就近創業就業。
第三,各級黨政全面推進黨建引領、規劃先行、鄉村治理、生態保護、環境美化、產業發展。
第四,加大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和鄉村產業等方面金融支持,以獎代補的財政政策激活社會資金用于鄉村振興,通過財政貼息、政府擔保公司擔保、財政對金融企業補貼,撬動銀行、保險、證券支持鄉村振興。
第五,借鑒日韓農協成功經驗,國家鄉村振興局牽頭推進農業合作體系、供銷合作體系、信用合作體系(農信社、農商行)上下貫通、協同發展,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同時,建議對三大合作體系“十四五”期間減免一切稅收,增強發展和服務鄉村振興的能力。
第六,深化農業產權制度改革,對農村資產進行確權頒證,清產核資,有效盤活農村資產,增加農民收入和集體收入。
(作者單位:四川威遠農商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