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容 向濤
2020年,農業農村部印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高質量發展規劃(2020-2022年)》,鼓勵各金融機構結合職能定位和業務范圍,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提供資金支持。本文以四川農信(巴中)為例,圍繞巴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狀、當前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以及未來工作舉措做了一些調查、分析和研究,以期為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貢獻四川農信(巴中)力量。
基本情況
信貸投放結構。截至2020年末,四川農信(巴中)共支持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5455個(家),占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數的43.1%。其中:支持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4965戶(家),占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數的91.01%,其貸款余額為6.87億元;支持適度規模經營主體、優質龍頭企業490家,占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數的8.98%,其貸款余額為20.98億元。
信貸投放方式。四川農信(巴中)主要以信用、保證擔保、鄉鎮房屋產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抵押等方式發放貸款,先后推出“農戶聯保貸”“生產經營貸”“林權抵押貸”等多種新產品以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N”業務模式。巴中某農業開發公司自主規劃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資金緊缺,巴中農商銀行通過“銀行+公司+擔保+基地+農戶”模式,向該公司發放貸款770萬元,推動了該企業產業優化升級。
問題及原因分析
新型農業經營承貸主體資質不足。一是實際經營效果欠佳。巴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普遍存在“有量無質”的現象,特別是高水準的種養大戶、有影響的龍頭企業和規范化運作的合作社數量較少,其為區域農業經濟發展帶來的實效沒有充分顯現。二是內部管理不規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尚處于發展初期,沒有建立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和科學的管理體制,金融機構難以準確判斷其經營實力,潛在風險較大。三是農業產業的弱質性。受氣候、市場等多種不確定因素影響,農業存在生產周期長、投資見效慢、抗風險能力差等弱點。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缺乏有效擔保抵押物。出于規避風險的考慮,銀行業金融機構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持較為審慎的態度。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所擁有土地為農村耕地,不能作為銀行認可的抵押物。目前,雖然部分地區開展了“兩權”抵押貸款試點,但市場化的土地經營權流轉機制尚未形成,農村承包土地價值評估、抵押物后續處置、流轉等操作層面仍然面臨一系列問題。
金融服務產品和方式創新不足。從信貸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方式來看,受抵押擔保能力及相關機制的影響,四川農信(巴中)主要通過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個人生產經營性貸款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信貸支持,貸款方式多為信用或擔保,其額度較低、期限較短、風險控制要求比較嚴格,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資金需求量大、持續性投入和經營效益預期不相適應,匹配度較低。
新型農業經營貸款風險補償機制不健全。一是財政投入保障不足。有關部門在資金的使用方向、實施范圍、建設內容、項目安排等方面存在一些交叉重復或缺失的現象,導致其難以發揮最大效益。二是保險作用發揮不充分。受農業保險覆蓋面、保險種類、防災機制和賠付水平的影響,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不愿參保、參保率不高等問題突出,農業保險難以形成對現代農業的強力支撐。三是地方融資擔保公司準入門檻高。本地擔保公司數量少,營利目的性強,融資擔保要求農業種養戶提供反擔保物,導致多數無法滿足條件。
資源交易市場和中介組織缺乏。一是規模發展與土地資源之間的矛盾突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擴大規模,對土地的規范性、穩定性和集中性愿望比較高,但由于歷史遺留土地糾紛、土地流轉估價不規范、估價標準不統一等因素,導致土地連片流轉、規模流轉困難較大。二是人才資源與高素質人口外流之間的矛盾突出。巴中屬于勞動力輸出大市,大量年輕人外出務工,農村“空心化”現象比較突出。三是農業產權交易市場發展緩慢。農村承包土地價值評估、抵押物后續處置、流轉機制不完善,未建立相應的流轉平臺,流轉市場尚未形成。
對策及建議
規范經營管理行為,不斷提升發展質量。一是對照金融機構信貸準入有關政策規定,地方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要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行“準入制度”,使其具備相應的條件,確?!傲俊钡耐瑫r更要注重“質”的提升。二是加大學習培訓和科技指導力度,建立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激勵機制,通過樹立先進典型,重點扶持信譽較好、經營規范、具有較大市場潛力和競爭力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幫助其向主體資質化、生產專業化、管理標準化、產品品牌化、銷售電商化方向發展,使其真正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
建立完善激勵機制,切實加大信貸投入。一是緊緊圍繞巴中特色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充分運用支農再貸款、再貼現、存款準備金等貨幣政策工具,支持和引導涉農金融機構加大對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貸投入。二是進一步加大對金融機構貫徹執行支農政策的考核力度,以評估考核引導帶動金融機構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三是針對金融機構的涉農信貸投放,各級政府要從財政、稅收等方面出臺激勵政策,切實增強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積極創新信貸產品,提升金融服務能力。一是積極開發新產品。針對不同類型、不同經營規模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差異化資金需求,圍繞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各環節,積極開發新產品。二是創新融資新模式。積極探索“政府+銀行+基地+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種養大戶+擔保公司+銀行”等“1+N”融資新模式,有效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的問題。三是建立主體名單庫。借助銀行、工商、稅務相關信息,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名單庫,優先支持符合當前產業政策、銀行信貸政策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四是實現管理流程化。建立完善評級、授信和貸款審批“三位一體”的快速通道,進一步簡化貸款手續,提高貸款審批效率,科學確定貸款期限,提高針對性和有效性。
發揮分險體系作用,嚴格管控各類風險。一是進一步發揮省農擔公司的增信分險作用。進一步優化與省農擔公司的業務合作模式和流程,著力構建多方聯合全面覆蓋的信貸風險補償機制。二是持續用好鄉村振興農業產業風險發展補償金制度。要借助政策和資金優勢,用好用活農業產業風險發展補償金,重點支持適度規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優先支持糧食生產、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三是發揮各類農業保險保障作用。積極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建立專項農業保險制度,創新保險險種,優化參保服務,提高勘驗、理賠效率,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面。四是持續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用采集和評價制度,充分發揮其守信、重信帶頭作用和輻射效應,積極培育、構建良好的信用環境和金融生態。
健全相關配套機制,緩解要素供應難題。一是建立土地流轉機制。建立規范有序的土地流轉機制,明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與農戶的權責關系,緩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過程中的用地矛盾。二是建立配套服務機制。圍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同階段的生產需求,提供前中后全流程服務。如:培育農民專業合作聯社,對種子、化肥、農藥、生產機具等農用物資實行一站式配送服務,并提供統一的收割、烘干、收購等一系列服務等。三是建立人才培養機制。深入開展農業實用技術、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建立職業農民輪訓和進修制度,力爭培育一批懂技術、善經營、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領軍型人才,不斷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管理水平。
(作者單位:巴中農商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