姍姍
3月18日,2021年世界睡眠日中國主題發布會暨大型科普啟動活動在北京舉行。會上專家表示,后疫情時代,睡眠力即免疫力。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和適當的運動,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三項健康標準。今年,疫情依然對人們的生活和身體產生影響,防疫一刻都不能松懈。
世界睡眠學會秘書長韓芳表示:“睡眠不好,會引起各種各樣跟免疫相關的問題,以一組數據為例,睡眠時間小于5個小時,有一半的人會感冒,大于7個小時,只有15%的人感冒,這說明病毒感染和睡眠是直接相關的。另外,睡眠問題和新冠肺炎疫情也有關聯,新冠疫情作為新興的傳染病,它的常態化會引起睡眠紊亂,反過來,有睡眠障礙的人群免疫力低,更容易得新冠肺炎,轉成重癥的概率也是增加的。”
兩個標準判斷睡眠質量
據調查顯示,過去一年人們居家時間變多,但整體入睡時間延遲了2到3小時,對睡眠問題的搜索量增長了43%。
《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將失眠診斷的標準界定為:入睡時間>30分鐘為入睡困難;總睡眠時間<6小時為睡眠不足;整夜覺醒次數≥2次可能存在睡眠維持障礙。
深度睡眠也被稱作是“黃金睡眠” ,解除疲勞的作用最明顯,且深睡眠的生理修復功能更強大。深睡眠是否充足,從起床時的狀態就能判斷出來:
深睡眠充足:醒來后覺得神清氣爽、不困倦。
深睡眠不足:一覺醒來依然渾身乏力,無精打采,睡的時間再長也覺得累
規律運動,規律睡眠
《2021運動與睡眠白皮書》通過對一萬多個樣本的數據分析后發現,運動人群的睡眠質量較為理想,他們每天睡眠時長平均為8.1小時,堅持每天運動半小時以上的,尤其是每天早起運動的,選擇游泳、籃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網球、乒乓球這樣調動全身肌群運動,且將運動規律化的人,更容易獲得優質的睡眠。
這是因為運動和睡眠對人體“免疫力”的提升有殊途同歸之處。2019年3月德國圖賓根大學的一項研究揭示:完整睡眠后,人體內的T細胞更加活躍,這種細胞能識別并殺死危險的入侵細胞,有助于提升免疫力;美國西南大學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項研究提出:運動促進普通淋巴祖細胞的發育,導致生成更多的淋巴細胞,從而提高抵御病菌感染的免疫力。在“后疫情時代”的當下,睡眠和運動兩者缺一不可,它們對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好睡必備技能,一覺睡到“自然醒”
要想睡到自然醒,就必須調整自己的生物鐘,可以每天在相對固定的時間段休息,保證睡眠時間,在早晨自然醒來。
23點前入睡
23點至第二天凌晨3點被認為是進入深睡眠最好的時間段,一旦錯過最佳時間,無論如何補覺都換不回來。早睡確實困難的人,建議設置一個上床鬧鈴提醒。
養成上床就“困”的習慣
床只用來睡覺,不要在床上看書、玩手機、看電視、吃東西等。睡前可以想象些令自己舒適安逸的環境,如海灘、森林等。
如果在20分鐘內不能入睡,就起床去做其他事,等非常困了再回床上睡覺。這樣做的目的是將“困”和床聯系在一起,消除之前“睡不著”和床的聯系。
盡量裸睡
最佳睡眠室溫是20℃左右,24℃以上睡眠變淺,18℃以下不容易進入深睡眠。
裸睡有助身體降溫,進而提高睡眠質量;沒有衣服束縛全身放松,血流通暢,更容易進入深度睡眠。
每晚睡夠7.5小時
一個睡眠周期算90分鐘,每晚要保證5個睡眠周期才能擁有足夠的深度睡眠,因此睡眠時間保證 7.5小時左右即可。需要注意的是,睡得再久,也不能增加深度睡眠時間。
調整入睡時間
一個由淺入深的睡眠周期是90分鐘,每晚必須保證5個睡眠周期才能達到7.5小時的睡眠目標。要想達到這個要求,把握正確上床時間十分關鍵。
美國睡眠專家邁克爾·布魯斯博士列出了一個操作簡單且近乎完美的公式:入睡時間=起床時間-7.5小時。
首先應該從清醒時間算起,比如,如果早上五點半必須起床,那么晚上10點就應該睡覺。
有人認為上床太早很難睡著,其實只要能堅持,睡眠公式對任何人都管用。該公式的關鍵是“起床時間”,如果能保證每晚11點睡覺,次日六點半起床,連續10天以上保持這樣的作息,生物鐘就會自然調準。
睡前給窗簾留個縫
讓第二天的自然光來喚醒沉睡的身體。因為人體對于自然光會有一種本能的反應,自然光線的叫醒作用并不亞于鬧鐘,而且也不會給我們帶來如鬧鐘一樣的突然刺激。
另外,早上醒來睜開眼睛后不要急著起身,可以適當地“賴床”,躺在床上活動一下四肢和頭部,等意識清醒以后再緩緩坐起,慢慢站起來。
周末晚起1小時
刊載于美國《睡眠》雜志的一項研究指出,周末補覺能讓腦子更好使。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科學家對平均年齡30歲的159名健康成年參試者進行了睡眠研究。結果發現,睡眠不足的人更遲鈍、反應更慢。其中,周末不補覺的人,工作表現遠遠達不到正常水平。研究負責人表示,周末早晨多睡1~2小時,對于彌補睡眠缺失和恢復警覺度,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有利于修復大腦的疲勞或損傷。不過周末睡一整天的補覺方式并不可取,那樣會破壞睡眠規律。
要好睡,鬧鐘鈴聲里有講究
俄羅斯《消息報》近日援引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選對鬧鐘鈴聲有益健康,選錯則會對健康不利。俄羅斯睡眠專家葉蓮娜·查雷娃團隊讓一組參試者將鬧鐘設置成不同類型的鈴聲,觀察其情緒變化情況,并通過血評估其皮質醇(壓力激素)水平。
實驗發現,選錯鈴聲不但會破壞情緒,讓人感覺心情更糟糕,還會使體內皮質醇水平升高,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而根據自己情緒狀況選擇“匹配鈴聲”的參試者,精神狀況明顯更好。研究結果表明,選擇鬧鈴聲應考慮自己當時的精神狀態。
心情抑郁或悶悶不樂的人:最佳鬧鈴聲應是歡快而有力的曲調;
焦慮加劇的人群:平靜旋律的鬧鈴聲才是最佳選擇。
研究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鳥聲或瀑布聲等大自然的聲音都不適合做鬧鈴聲,原因是這些聲音有些過于偏柔,難以叫醒熟睡的人。這種令人放松的音樂只適合睡前聽。
最好將鬧鈴設置為節奏較慢、音律舒緩的音樂,而且聲音不能太大。需要提醒的是,鬧鈴不要放在枕頭旁或下面,要放在距離枕頭1米的低矮家具上。
鬧鐘響了,不能再睡回籠覺
據美國科技網站“太平洋標準”報道,如果鬧鐘已經響過了,就不能再睡回籠覺,否則不僅休息不好,反而有損健康。從睡眠狀態過渡到清醒狀態時,人的呼吸會從16次/分鐘提高至24次/分鐘,心跳加快10次/分鐘,腦電波從8次/秒提高到30次/秒。鬧鐘響后,人體就會分泌腎上腺素和皮質醇,打斷睡眠周期,喚醒身體。一旦再次入睡,就會影響激素分泌過程;如果反復被鬧鐘吵醒,生物鐘就會混亂,進而需要花更長的時間蘇醒。長此以往,起床后就會感到渾身無力、眩暈、沒精神,這種斷斷續續的睡眠還不如不睡。
建議在鬧鐘響過之后等1分鐘,使人體及大腦皮層逐步清醒,拉開窗簾或打開燈,有助喚醒身體。前一晚睡得晚,可以把鬧鈴設晚點;鬧鐘響后身體不適,想睡個回籠覺,最好將鬧鐘延后30~40分鐘。
責編/昕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