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漢東
一
三河一溝的水流,不是鄉土宣言,十萬棵矗立的銀杏,瞬間照亮村莊。
當我就著電視臺的攝像機鏡頭撿起一些記憶,驀然發現我對它的了解原來如此貧乏!
在這之前,我只知道合溝曾多次更改戶籍,從邳州到邳縣到山東郯城縣,再到邳縣,直至上世紀90年代末來到新沂。幾經來回的折騰只把這個曾有蛤蟆溝之稱的村子,慢慢地匯成了鎮,落在新沂的西北部。
我不能說它是在被誰嫌棄,68平方公里的面積豈能隨意擁有。
我曾匆匆瞥過幾座村莊,在顛簸的土路上,高高低低地走了幾個來回。我記住了人們的執著和對傳統觀念的堅守,卻忽略了它也有著豐厚的歷史。
比如郇樓漢墓,雖然至今未能確定主人身份,它長近20米,寬10米多,高約4-5米,由墓道、甬道、雙耳室、主室(前室)、雙后室(槨室)的結構構成,墓室的每一塊石頭都很規則,這足以令我們嘆服。
如果,“千畝魚塘萬畝桑”只是一曲旋律中的某段音符,上百家的板材加工則是部分和弦,豐富的人文才是合溝最易引起共鳴的節奏!
二
揚琴,大鼓,嗩吶。
當所有的民間樂器在我的耳際越響越亮的時候,我卻突發奇想地要找出一個人的散曲來。
興奮的氣血在脈管里涌動,漲紅的面孔被書架映得發燙。那一刻,我無法抑制住內心的鼓噪,因激動而凌亂的手腳被不同的選本一次又一次地嘲笑!
陳鐸先生,我要讓您失望了。我想到了無法在老鄉的文字里找出有關您的記憶,但沒想到我的手中僅有的曲錄都是元朝的,我沒能找出一本與您有關的史冊。
我問過當地人,知道您的人不多,當您以工詩詞、精繪畫、通音律的才華享譽蘇南時,或許所有的故鄉人都覺得和您沒多少關系,畢竟這里不過是您籍貫的所在地。
小河村,我也要讓你失望了。我相信地域文化會對人造成某些影響,就像我相信陳鐸會成為“樂王”應該和你有一定的聯系,但是,我依舊不敢大聲,畢竟“托香腮,湮淚眼,一篝燈下”和“若問誰家是俺家,紅樹里柴門那搭”這樣的句子同出一人之口,著實讓我有些不知所措。
三
她是一個不起眼的農村老人,平常著所有老人的平常。
她有著一個普通人的性格,卻又天生一顆與眾不同的心。
她嗜煙如命,卻能讓吞吐的云霧,化成她構思萬物的靈感,瞬息之間,讓一幅幅生動的民間圖景,在她的剪刀下復活過來!
我曾為此嘆服,她信手拈來的舉止,讓贊美變得無足輕重。
同樣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當我站在她的堂屋之中,我曾有過一剎那的感慨,但是那個叫同情的詞還沒有涌上來,就被她對待生命的態度,抬手間揮得了無蹤跡。
她叫王桂英,她把一種叫剪紙的藝術從合溝帶進了北京。
她有一頂“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的帽子,那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授予的。她并不覺得那個東西有用,甚至不如一根香煙來得直接,來得純粹。
她隨手剪起了草舍,剪起了牛耕,剪起了裊裊炊煙。那些美好,那些悲傷,在拿起剪刀時,她生命的形神便開始了另一種飛翔。
我知道,那才是她的氣息所系,靈魂所依!
四
春節的門一開,最先撩風撕扯的便是懸在門楣上的掛吊兒了。
不僅撩風,也撩小時候的我們走家串戶地搜尋著那些由彩色紙張雕刻的詞語,或者事物!
慢慢地,我們撕著,扯著,卻不再把美得吉祥、美得活潑、美得燦爛、美得氣氛盎然的門吊,用作各自的戰果進行炫耀,而是當成推遲遺忘速度的收藏!
我不知道是什么硌疼了我,這些年,很多民間的記憶都在消失,傳統的觀念也在不斷被忽略,我們曾經嘆為一絕的手藝,在現代工業面前已經不堪一提。
在合溝,當我得知竇老莊和曹莊等村,現有刻制門箋作坊近2000個,藝人達3000時,我不能不感到驚訝了。一門承載和印證地域歷史人文、民間習俗的手工,幾百年之后仍在此延續,或許正是為了說明這里能被稱為“文化藝術之鄉”的原因吧。
合溝,你就是民間的光芒,我這么想著,突然開心了許多,原來這個世界并不都是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