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園園
摘 要:2020年,我國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1億左右貧困人口順利完成了脫貧任務。到2050年,我國將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在兩大戰略的重要歷史交匯期,如何將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進行有效銜接,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我國未來一段時間必須長期關注的重點問題。本文闡釋了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并分析了當前銜接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法,以期對我國“三農”發展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精準脫貧;鄉村振興;銜接問題
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是中國共產黨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使命出發而作出的兩個重要決策,對農村建設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指導意義。努力實現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銜接,是推進鄉村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應有之義,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客觀需要,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關鍵舉措。
一、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概念淺析
(一)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的理論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動員全國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不僅明確了我國扶貧減貧的新目標,也為新時期“三農”發展指明了方向。貧困問題是制約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農村是我國貧困人口主要聚集的地方,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精準脫貧就是解決農村貧困問題的主要途徑。做好精準脫貧工作,成敗在于精準,對不同原因、不同類型的貧困對癥下藥,充分集合政府、企業、社會等多方力量,整合各類資源,從而為農村貧困地區精準脫貧注入強大動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作出鄉村振興重大決策部署。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共產黨對這一問題作出的重要回應,是從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出發的。鄉村振興戰略將“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為實踐要求,強調的是農村的全面振興,產業振興是前提,人才振興是關鍵,文化振興是核心,生態振興是條件,組織振興是保障。“五大振興”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對實現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建設發展事業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
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具有價值目標的內在統一性,都是以人民立場為重要導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集中出臺了一系列圍繞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的舉措,將人力、物力、財力大量投入農村地區,補齊貧困地區短板,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統一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追求中,沒有農村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全面現代化。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為國家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是農業農村發展滯后,使得我國現代化發展極不平衡。由此,必須調整城鄉關系,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都是推動中國特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
精準脫貧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前提工作,鄉村振興戰略是鞏固精準脫貧成果的根本途徑。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在時間維度上是先后關系,在目標維度上是絕對性和相對性關系,后者在前者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完善,是前者質變的重要體現。在實施精準脫貧的過程中,培養鍛煉了一大批駐村干部,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人才保障;大力推進基礎設施,特別是農田水利、道路交通,為推進鄉村振興奠定了物質基礎;構建了屬于當地的考核評估體系,積累了經驗教訓,為鄉村振興的平穩過渡提供了穩定的政策支持。
二、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充足的人才人力支持
精準脫貧使農村消除了絕對貧困,一部分貧困人口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但是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地區發展不充分的問題。當前農村空心化現象嚴重,鄉村常住人口通常只占村莊戶籍人口的50%左右,中西部地區貧困鄉村這一比例甚至不足40%,且常住人口以老人、婦女和兒童為主。農村勞動力外移、人才流失問題嚴重,主要原因在于當地企業數量較少、規模較小,無法滿足當地人才和年輕勞動力對工資的需求。農村大量人才的外移增加了家庭收入,提高了家庭生活水平,但是當地的二、三產業難以開展,沒有足夠的人才支撐,為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在實施國家號召的策略中,需要能力出眾的領導人才進行有效的經營管理,但是村組織缺乏有經營才能的能干之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鄉村治理的有效推進。
(二)工作實施難度進一步增大
精準脫貧聚焦的是農村深度貧困地區,這些地區自然條件惡劣,脫貧后極易返貧,是難啃的“硬骨頭”。鄉村振興聚焦的是整個農村地區,包括非貧困村。鄉村振興既要關注深度貧困村這一農村發展短板,防止貧困村摘帽以后發展陷入停滯,更要著眼于鄉村發展的全局性,對農村問題進行全方位“把脈問診”。要求精準脫貧在與鄉村振興的銜接中既要實施分類策略,照顧不同區域的差異性,也要統籌協調,突出鄉村發展的整體性。
三、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途徑選擇
(一)實施有效的人才引進戰略
人才在任何決策的解讀和實施過程中都發揮著重要的領導作用,把握著工作的前進方向和實施細則,順利推進精準脫貧向鄉村振興轉化必須實施人才引進戰略。首先,對脫貧攻堅中涌現出的鄉村能人和致富帶頭人給予政策性表揚,對工作中的杰出表現和優秀成果給予合理嘉獎,在農村形成一種積極向上、敢為人先的社會風氣,調動起全體成員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其次,應積極培育國家、社會、高等院校等層面的“三農”人才,引進一大批應用型人才隊伍到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后的農村地區,引導他們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在農村地區運用所學理論助力當地經濟發展。最后,應在農村當地開展相關知識普及教育活動,提高村民對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策略的理解程度,對學習能力、領悟能力較強的村民加以培養,并將其吸收成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領導人才。
(二)健全有機銜接的制度機制
精準脫貧實施完成以后,農村的貧困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脫貧任務從曾經的主要矛盾轉化為次要矛盾,鄉村振興在這一階段成為主要矛盾。在精準脫貧向鄉村振興轉化的過程中,必須構建兩者有機銜接的制度機制。首先,必須重視脫貧人口在短時間內返貧問題,持續實施精準脫貧政策,研究制定鞏固精準脫貧成果的長效制度機制,為順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穩固堅實的制度條件。其次,充分借鑒精準脫貧駐村幫扶制度,根據鄉村振興的實施方法,進一步推動完善駐村幫扶制度,推進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為農村建設事業的不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保持持久的外部力量,提高鄉村治理成果的有效性。最后,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制度,注重農民群眾的切身感受和滿意認可度,將多方面考核評價有機結合,參考脫貧攻堅考核評價機制,加強考核評價結果的運用,推動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
(三)推進城鄉發展深度融合
應根據城鄉不同資源狀況構建一套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易的融合系統。首先,加快構建城鄉之間人才、土地、資金的流通渠道,使得生產要素能夠平等交流、自由組合,城市資本能夠在農村土地上找到合適的投資項目,推動城市人才和技術在鄉村實現價值,逐漸消除鄉村產業發展的窘境。其次,推動鄉村產業轉型升級,鄉村可以根據當地的資源狀況、發展優勢、產業或特色產業,依據當地的勞動力情況和技術狀況尋求發展規模適中的項目,加大與城市經濟和技術聯系,從而為鄉村產業振興帶來充足活力。最后,根據已有的產業基礎,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為精準脫貧向鄉村振興的有效轉化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學武,楊國濤.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與轉型[J].甘肅社會科學,2020(06):87-93.
[2]姜正君.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貫通:邏輯、難題與路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41(12):107-113.
[3]王國麗,羅以洪.打贏脫貧攻堅戰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銜接耦合機制研究[J].農業經濟,2021(01):35-37.
(作者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