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奮軍
一、基本案情
2019年10月20日凌晨1時許,行為人彭某、王某2人在某縣城鄉接合部一娛樂室吃飯時,因瑣事與韓某發生爭執,在韓某返回茶屋包廂休息時,彭某、王某二人竄進茶屋廚房,各自拿一把菜刀,彭某朝韓某頭部砍了一刀,王某朝韓某肩部砍了一刀,后韓某被他人送往某醫院救治。當日某轄區派出所對該案受理查處。
案件辦理過程中,調取到的醫院病歷顯示,韓某頭部裂傷、左肩胛骨骨折、左肩部皮膚裂傷等多部位受傷。2019年10月29日,經某公安司法鑒定中心鑒定,被鑒定人韓某頭皮裂傷、左肩胛骨骨折、背部皮膚裂傷,依照《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準》5.1a、5.6.4c、5.6.4d的規定,評定為輕傷二級,遂將該案轉為刑事案件辦理。
2019年10月31日,韓某對該傷情鑒定意見不服提起重新鑒定的申請,某派出所遂委托另一鑒定機構對韓某的傷情重新鑒定。在委托鑒定過程中,彭某、王某二人對韓某進行了民事賠償并取得了韓某的諒解。而某派出所直接將鑒定委托書交付韓某,讓其自行前往某鑒定機構鑒定。韓某故意抽掉某醫院病歷中肩胛骨骨折的病歷資料后自行持派出所出具鑒定委托書到某鑒定機構進行鑒定。某鑒定機構在韓某病歷中影像報告單所屬影像資料缺失的情況下根據《人體損傷程度鑒定標準》5.11體表損傷和5.11b之規定,認定韓某傷情為輕微傷。某派出所依據該傷情鑒定意見經審批后轉為行政案件辦理,對彭某2人進行了行政處罰。
2020年3月份,彭某、王某等人因涉嫌某惡勢力犯罪被抓獲,某公安局刑警大隊民警發現彭某、王某等人傷害韓某一案的前科后對該案進行復查,發現其輕微傷的鑒定意見存疑,遂再次對韓某進行傷情鑒定,經鑒定韓某的傷情為輕傷二級,某公安局再次將該案轉為刑事案件辦理。某派出所民警田某、何某因在組織對韓某的傷情鑒定過程中違法組織鑒定,被當地紀檢部門進行問責處理。
二、存在的問題
彭某、王某等人故意傷害案因傷情鑒定導致案件辦理一波三折,民警田某、何某因違法組織鑒定被問責處理,教訓十分深刻。反思該案之所以一波三折,根本問題是基層民警對司法鑒定程序、鑒定意見審查、鑒定意見運用等方面把握不準,導致違法辦案。
一是組織鑒定違法。根據《公安機關鑒定規則》第十九條規定,委托鑒定單位應當向鑒定機構提交:
(一)鑒定委托書;(二)證明送檢人身份的有效證件;(三)委托鑒定的檢材;(四)鑒定所需的比對樣本;(五)鑒定所需的其他材料。委托鑒定單位應當指派熟悉案(事)件情況的兩名辦案人員送檢。從法律規定看,委托鑒定單位對司法鑒定的資料完整性、真實性負責,而且必須指派辦案人員進行送檢。彭某等人故意傷害案中,某派出所組織重新鑒定過程中,直接將鑒定委托書、鑒定資料交付被害人自行前往鑒定機關鑒定。在被害人與行為人達成刑事和解的情況下,被害人故意抽掉涉及輕傷的鑒定資料,導致重新鑒定資料的完整性未能得到保證,為被害人與犯罪嫌疑人進行“交易”創造了條件,導致重新鑒定意見存疑。
二是對鑒定意見未進行審查。鑒定,是指在訴訟活動中鑒定人運用科學技術或者專門知識對訴訟涉及的專門性問題進行鑒別和判斷并提供意見的認識活動。鑒定意見在性質上屬于言詞證據,具有主觀性,對同一傷情可能存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形。鑒定人也不是“科學的法官”,鑒定意見更不是“科學的判決”,鑒定意見只是證據的一種,其并不具有預定的證明力。該案辦理過程中某鑒定機構的重新鑒定意見能否作為撤銷案件的依據,依賴辦案人員對鑒定意見的合法性審查與判斷,而且該鑒定意見直接關系著案件的定性。辦案人員面對相反的兩份鑒定意見,囫圇吞棗,未對兩份鑒定意見進行形式審查和實質審查。尤其是重新鑒定意見在鑒定程序違法、鑒定資料的完整性未保障的情況下,其合法性本身存疑。而辦案人員未進行實質審查,以違法的證據作為撤銷案件的依據,導致違法辦案被問責,可謂教訓深刻。
三是啟動重新鑒定不符合法律規定。根據《公安機關鑒定規則》第四十三條對重新鑒定的啟動和程序進行了規定:一是重新鑒定要符合法定的條件,要求原鑒定意見存在程序違法、違反相關專業技術要求、鑒定機構或鑒定人不具備鑒定資質和條件、鑒定人故意作出虛假鑒定或者違反回避規定、鑒定意見依據明顯不足、檢材虛假或者被損壞等法定情形,如不符合重新鑒定的條件,辦案部門不能隨意啟動重新鑒定程序;二是對當事人提出重新鑒定要求的處理程序,要求辦案人員對重新鑒定的要求進行審查,如不符合啟動重新鑒定的條件,要求報公安機關負責人批準后,作出不準予重新鑒定的決定,并在作出決定后三日以內書面通知申請人。
該案辦理過程中,對于被害人申請重新鑒定的處理程序存在不當。在原鑒定意見不存在法定重新鑒定意見的情況下,某派出所民警未進行審查,徑行啟動重新鑒定,違反了法律規定,導致重新鑒定權被濫用,影響了法律的權威性,導致案件一波三折,案件辦理被案件當事人“牽著鼻子走”,影響了案件的辦理。
三、案件啟示
公安機關在案件辦理過程中,進行司法鑒定是案件偵查活動之一。辦案人員要恰當認定鑒定意見的證據性質,要從組織鑒定、鑒定意見的審查、鑒定意見的運用等方面做好司法鑒定工作,辦理的案件才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一是嚴格依法組織鑒定。鑒定意見的組織是公安機關的法定職責之一。為了保障鑒定程序的合法性,委托鑒定單位必須依法直接向鑒定機構提交鑒定委托書、證明送檢人身份的有效證件、委托鑒定的檢材、鑒定所需的比對樣本等資料。人體損傷鑒定屬于活體鑒定,辦案單位必須指派熟悉案(事)件情況的兩名辦案人員送檢,才符合法律規定。如果讓被害人直接持鑒材送檢可能會導致“貍貓換太子”,導致檢材的真實性、完整性無法保障,存在重大的執法風險。執法實務中,部分基層派出所由于案多人少,執法實務中存在讓被害人直接送檢或代為送達檢材的現象,必須予以糾正。
二是依法啟動重新(補充)鑒定程序。啟動重新(補充)鑒定程序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查清案件真相。在原鑒定意見不存在瑕疵或錯誤的情況下,辦案人員要對申請人要求重新鑒定的申請依法進行審查,以保障重新鑒定的權威性。執法實務中,案件當事人申請重新鑒定或補充鑒定的原因較為復雜,辦案人員對重新鑒定或補充鑒定的申請不能照單全收。應對當事人申請重新鑒定或補充鑒定的原因具體分析,仔細對原鑒定意見進行合法性審查。在原鑒定意見不存在程序瑕疵或實質錯誤的情況下,依法不予啟動重新鑒定或補充鑒定程序。
三是對鑒定意見要進行合法性審查。鑒定意見是證據種類之一,和其他證據一樣,必須經過司法人員的審查判斷,確定合法的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受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實踐中鑒定意見出現差錯的情形時有發生。辦案人員既要對鑒定意見進行形式審查,也要對鑒定意見進行實質審查。形式審查要從鑒定機構和鑒定人的資質、送檢程序、鑒定的委托時機等方面進行。實質審查要從鑒定意見的明確性、規范性、關聯性等方面進行審查,以確定鑒定意見的證據價值。偵查實務中,辦案人員由于知識儲備和能力的局限,對一些鑒定意見審查能力存在不足,辦案人員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善于借助“外腦”,通過咨詢專家學者、鑒定人對鑒定意見的科學性進行審查判斷,以準確認定案件性質,防止將非法的鑒定意見作為定案的依據,導致案件辦理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