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粉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公眾對于獲取權威信息速度和質量的要求對黨報來說是一個重大考驗。在這一背景下,充分利用全媒體做好報道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全媒體時代黨報重大事件報道的時效性與質量為研究對象,就其現狀及完善措施進行探討,致力于進一步提高新媒體時代黨報新聞報道的客觀性、準確性、時效性和權威性。
威海日報社充分利用傳統報紙媒體《威海日報》《威海晚報》以及新媒體Hi威海城市客戶端、威海日報微信公眾號、威海晚報微信公眾號、掌上威海微信公眾號、威海新聞網、@威海日報、@威海晚報、@威海播報等10個媒體平臺全面發力,全天候向公眾傳遞真實、權威、全面、及時的疫情防控信息,多維度發揮了地市宣傳輿論主力軍、主渠道、主陣地的作用。
充分利用新媒體,
24小時傳遞最新互動信息
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電腦、手機以其便捷、快速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但疫情期間,信息環境紛繁復雜,特別是疫情初期,各種真假難辨的信息充斥網絡,謠言一定程度上增長,極易引發公眾的恐慌情緒。因此,黨媒更應權威、客觀、準確、及時、迅速發布信息,以正視聽。
“報網端微”全面發力
疫情期間,對于重大疫情主題報道,威海日報社實行傳統報紙媒體和新媒體融合報道,“報網端微”全面發力。其中,Hi威海城市客戶端、威海日報微信公眾號、威海晚報微信公眾號、掌上威海微信公眾號、威海新聞網、@威海日報、@威海晚報、@威海播報等新媒體充分發揮內容發布周期短、時效性強等優勢,24小時實時發布“疫情通報”“權威發布”“Hi視頻·援鄂”“防疫提示”等專欄信息,第一時間將疫情防控的權威信息公之于眾。報紙則著重推出重大主題策劃報道,開設“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特別報道”“馳援武漢醫護手記”“身邊的榜樣·抗疫群英譜”等專欄,對全民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情況進行主題策劃,全方位報道。同時,報紙上的新聞也在新媒體同步轉發。由此一來,“報網端微”全面發力,實現了新聞宣傳效果的最大化。
線上線下融合互動
2月3日,一條題為《衛方方:第九天,我在武漢好著呢》的原創微信文章“刷屏”了威海人的朋友圈。文章以日記的形式,生動記錄了威海市中心醫院護士衛方方支援湖北九天來的酸甜苦辣。這條微信由威海日報微信公眾號2日晚9時發出,截至2月3日晚9時,閱讀量已達上萬人次。留言區內,網友們“隊形一致”,寫下了衛方方赴湖北后最常說的一句打氣的話——“方方,加油!”。記者第一時間將微信文章轉發給衛方方,并連線對她進行了短暫采訪,隨即寫成《你們的加油,方方收到》一文,在報紙和新媒體同步刊發。
類似這樣線上與線下的互動,在威海日報社的戰疫報道里并非個例。它較好地實現了讀者與采訪對象、讀者與記者的互動,對于提升宣傳效果、擴大影響都大有裨益。
深耕傳統紙媒,
推出有深度的精品力作
如果說新媒體的優勢在于“快”,那么對于要擔當宣傳輿論主力軍、主渠道、主陣地作用的黨媒來說,單純“快”顯然是不夠的,還要推出有深度、有廣度、有感染力的作品,才能更好地引領輿論、團結人心。
直抵前線,直觸心靈
疫情發生后,威海市從大年初一開始,先后派出三批24名醫務人員援助湖北,第三批醫療隊員于4月1日返威,第一、二批援鄂醫療隊員于4月5日返威。威海日報社積極做好援鄂醫療隊在黃岡、武漢的抗疫報道,推出“馳援武漢醫護手記”專欄,《曲濤:穿上防護服,感覺自己有了超能力》《宋文玉:“戰地生日”別樣暖》《李金玲:打完“怪獸”,媽媽就回家》《謝聰:此刻,我就是病人的“共享親人”》等等,一篇篇稿件以醫護人員手記的形式,圖文并茂,呈現最真實的治病救人場景、舍小家顧大家的感人精神、堅信抗疫必勝的堅定決心。
全程追蹤,重點報道
醫護人員在湖北圓滿完成抗疫任務后,威海日報社又提前策劃,派出骨干力量奔赴醫護人員所在德州、濟南隔離點,完成從醫護人員返威前夜、啟程、抵威、回家等一系列全程報道,《出發,接英雄回家!我市第三批援鄂醫療隊隊員今日凱旋》《春風十里只為等你——致敬“最美逆行”的白衣戰士》《英雄的行囊里裝滿“黃岡情”》《道一聲“我回來了”,淚流滿面》等等,重點展現了醫護人員對“戰友”的不舍,對家鄉的期盼,母子、家人團聚時的熱淚盈眶,家鄉人民的熱烈歡迎等場景,很好地起到了以情動人的宣傳效果。
與此同時,威海日報社適時推出了《我不知道你是誰,但我知道你為了誰》《致敬!每一位捍衛美好生活的人》等采訪札記、評論等,對醫護人員以及廣大人民群眾大愛無疆、無私奉獻的精神予以頌揚,較好地深化了抗疫主題,弘揚了主旋律。
以人為本,凝聚社會合力
一篇或者一組優秀的重大主題宣傳報道,至少應該具備高度、速度、廣度、深度、力度和溫度這六個“維度”。在這六個維度中,“溫度”所強調的,正是重大主題報道中應堅持以人為本,包含人情味,體現出人文關懷。
疫情防控阻擊戰,是一場全民戰爭,醫護人員沖在一線,社區干部、公安民警、志愿者、建筑工人、環衛工人等日夜奮戰,全民努力凝聚起抗疫的磅礴偉力,大災大難面前迸發出來的人性光輝,值得黨媒聚焦、宣傳、頌揚。
《64個小時,3000公里,為武漢加油!》《村里默默戰“疫”人》《抗疫前線的民警夫妻檔》《“免疫細胞”奮戰社區第一線》《我們身邊有一群“消毒俠”》《他們如微光匯聚,溫暖這座城市》……疫情期間,有太多令人感動的人和事,威海日報社記者奔赴社區、醫院、村莊、路口各個角落,聚焦抗疫戰場上那一個個動人的身影,一個個平凡而偉大的瞬間,通過鏡頭、紙、筆記錄下來,以小切口的形式予以呈現,用點點滴滴匯聚了抗疫大愛,彰顯了人性的力量。
全媒體時代,要承擔起“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的使命,黨媒記者就要做全能型人才,一方面,認真踐行“四力”,鍛煉出好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錘煉出好的作風文風,另一方面,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做“多面手”,第一時間將報道迅速完成,從而贏得報道先機。
全媒體報道是融合報道,這也要求新聞采編各個環節全力配合,新媒體記者思維敏捷,能在一線迅速發掘、回傳消息,報紙編輯經驗豐富、善于策劃研判,兩者做好對接,優勢互補,在掌握基本的新聞編輯技巧的基礎上,提高新媒體操作技能水平,比如剪輯視頻、處理圖片等,確保重要的新聞信息在新媒體平臺第一時間推出,在報紙上做好深度報道、追蹤報道,則能較好地兼顧新聞報道的速度和質量,同時提高受眾的關注度。
總之,全媒體時代,黨報要做好重大事件的報道,是機遇也是挑戰,只有迎難而上,充分整合各個媒體平臺的優勢,堅守正確的輿論導向,推出兼具時效性和高質量的產品,才能讓主流的聲音傳得更廣、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