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DAN全球志愿者

201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簡寫為IUCN)宣布,將大熊貓受威脅程度由“瀕危”降為“易危”。
IUCN 會定期發布《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作為衡量全球主要物種生存狀況和受威脅狀況的清單。其將物種瀕危等級由高到低分為滅絕、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和無危7個級別。大熊貓“降級”是因為,在中國,大熊貓野生種群漸漸恢復,對偷盜獵的打擊、對棲息地的恢復也都有顯著成效。那么,這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不再需要保護大熊貓了?
為什么要保護大熊貓?
人們在網上或動物園看到的熊貓往往圓滾滾的,又憨又萌,有人甚至可以長時間守在屏幕前,看熊貓吃竹子、打滾、發呆、抱住工作人員不撒手的視頻,樂此不疲。但從野生動物保護的角度來看,大熊貓終究是野生動物,總要回歸山林。面對險象環生的真實世界,大熊貓也和其他動物一樣,要先學會保護自己,才能生存下去。
位于四川的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岷山山系大熊貓主要棲息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片400多平方千米的山林中,生活著大熊貓、金絲猴、羚牛、藏酋猴、小麂、毛冠鹿、中華鬣羚、野豬、果子貍、豹貓、水獺、狗獾、黃喉貂等重要野生動物,被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為A級自然保護區,也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點地區之一。
雖然包括工作人員在內,人們在當地的野外遇到大熊貓的機會微乎其微,但在動物保護領域,大熊貓同時扮演著“傘護種”和“旗艦種”兩個極為重要的角色:
“傘護種”是保護生物學中的一個概念,指那些生存環境需求能覆蓋許多其他物種生存環境需求的物種,只要它們獲得保護,就能連帶保護許多其他物種。大熊貓知名度高,它的生存區域能覆蓋很多其他物種的棲息地,是非常典型的傘護種。圍繞傘護種建立動物保護區,始終是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要方向。
“旗艦種”的概念也來自保護生物學,指能夠吸引公眾關注的物種。它們的選擇并不完全基于生態學意義上的重要性,并不一定像傘護種那樣需要特殊的生存環境,而是注重它的公眾號召力與吸引力,能在地區或世界范圍內引起人們對保護行動的關注。大熊貓因其萌態可掬、招人喜愛的外形,獲得了來自世界各地人們的喜愛,保護大熊貓,能夠號召更廣泛的力量來關注動物、棲息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所以不難理解,為什么大熊貓會成為我們國家野生動物保護的旗艦種。
那么,作為人類,為什么要花那么多時間和財力保護野生動植物呢?
因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單一的世界雖然整齊,但抗沖擊能力極低。以大熊貓為例,它們的食譜很單一,只吃竹子和竹子周邊。竹子一旦開花,或者當地的竹子出于某種原因不再生長,熊貓就面臨滅頂之災。這是生物多樣性單一的極端案例。大熊貓的數量雖然已得到有效恢復,但它們面臨的風險依然存在,人類有必要繼續為它們恢復健康的棲息地。
足夠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也能給人和其他生物提供更多選擇,增加地球抵御自然或人為風險的能力。這樣崇高的使命,當然不能用一時的眼前利益來衡量。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人類不能等到失去生物多樣性的時候,再去發現它的可貴,總得有人為這項重要的事業做點什么。
是誰在保護大熊貓?
既然保護大熊貓、保護野生動物是如此必要的工作,那么,都是誰在做相關的事情呢?
政府 在保護野生動物方面,政府不僅是單純地做財政投入,更有法律、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落實生態保護和環境恢復工程等等。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的投入事無巨細,這也是為什么近些年來,大家都能真實地感受到整個國家生態環境的改善。
民間環保組織 國內外的民間環境保護組織是環境治理體系的主體之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填補政府工作的空白。他們可以靈活收集一線資料和數據,也像一種潤滑劑,方便、直接地與社區溝通,調節企業、政府和公眾之間在環保議題上的關系;他們也是監督員,引入公眾參與,倒逼企業規范生產,最大限度減少環境違法行為;他們還是服務員,科學常識的傳播,很大程度上就需要這些民間組織的力量。
科學家 科學家通過對野生動物的行為、食性、營養、種群、棲息地、演化、遷徙等方面進行科學研究,為一線保護提供技術和理論支持。比如,富于薄荷芳香的大熊貓糞便對科學家來說,是重要的寶貝,不能輕易浪費。科學家撿到這些糞便,可以提取動物的DNA,判斷它們都吃了什么,這一區域有多少種動物,某些動物是不是屬于同一家族,它們從哪里遷徙而來,甚至可以上溯了解到動物祖輩的行為、種群、棲息地等重要信息。
村民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的生態保護工作和村民之間相關度不高。然而,隨著生態保護的深入,科研人員和政策制定者越來越意識到,在中國的許多地區,原始樸素的敬畏之心和當地傳統文化,使保護野生動植物成了對當地村民來說天經地義的事。村民如再具備一些保護動物的科學知識,就可以轉變為非常好的保護者。因此,越來越多的機構致力于讓村民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與野生動植物和諧共存。
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特殊生態系統進行科學研究為主要目的而劃定的區域,由政府管理。保護區管理局下設保護站、管護點等。保護站工作人員在保護野生動植物的第一線從事復雜、全面的工作,從護林防火、反偷盜獵、區域保護,到社區宣傳、動植物研究、自然教育等,不一而足。一線的保護站工作瑣碎辛苦,工作人員即使從事部分研究工作,也因研究成果不夠“前沿”,難以直接獲得學界青睞。即便如此,仍有一群熱誠從事這一工作的青年人守在一線。
當然,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地球的生物多樣性,并不只是國家或某些機構的事,也不是一小部分人的事。與廣袤的野外世界相比,一個人,乃至一個團隊的力量都顯得渺小。只有每個人都心懷對自然生靈的敬畏,關注保護事業,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支持,我們才會擁有綠水青山的今天和明天。
本文內容來自公眾號“ASDAN 全球志愿者招募”,ID:gh_37309ccd8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