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明
夜深人靜,又到了倒垃圾的時間。唐府后門如期而開,一仆端垃圾出。通常,垃圾還沒來得及傾倒,就被眾人搶得精光。
唐府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唐伯虎,其書畫當時就很值錢。只因稀少,一字難求,無論畫作。唐伯虎是名人,名人也制造垃圾,但跟常人的垃圾不大一樣,他每天丟棄大量次品、草稿。在唐伯虎眼里,完美的是藝術品,不完美的就是垃圾。因唐府后門發生多次垃圾紛爭,仆人改由爬梯從墻上傾倒。墻下眾人各占位置,大有今日籃球賽搶罰球的陣勢,個個恨不得垃圾就倒在自己身上。為免弄臟他人衣物,生活垃圾則早上處理。數百年前唐府的垃圾分類,已成時尚,引領潮流。
游弋于唐府后門的,不是普通拾荒者,而是商家大賈。在商賈眼里,只要有利可圖,即使整夜守候,風吹雨打在所不惜。看來撿垃圾絕非今人專利,亦非今時首創。曾幾何時,“將來撿垃圾”,一度成了家長罵孩子不爭氣的口頭禪。但縱觀古與今,撿垃圾發家的故事,從來就不是天方夜譚。
唐伯虎風流倜儻,泛交游,廣博聞,當然知道自己的書畫值錢,次品也值錢。他的家人書童仆人也知道外面的人全等著唐府的垃圾發財。但唐府上下,從沒有人留著次品兜售,盡管唐伯虎并不富有。唐府所為,令商家大惑不解。他們永遠不明白,像唐伯虎這樣真正致力于藝術創作的人,完美的藝術品才是其致力追求的,心中是不會裝著錢的。因為,心存物欲,就永遠都藝術不起來。(摘自《雜文選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