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甜、苦、辣、咸……不同味道的交錯,讓我們的每一次進食都變得豐富多彩。不過,不同味道之間的關系非常微妙,有的相互促進,有的相互攪局。
甜抑咸,咸增甜。糖和鹽是一對相愛相殺的老朋友,少許鹽就能突出糖的甜味,比如煮玉米時,水開后往水里加少許鹽,能提升玉米的口感,吃起來更清香,且有絲絲甜味。但糖會降低鹽的咸味。有研究證明,在1%至2%濃度的食鹽溶液中添加10%的糖,幾乎可以完全抵消咸味。所以,大家日常炒菜時,如果鹽放多了,可以加少量糖,能讓咸味變得柔和。而且由于舌面味蕾對于咸味和甜味的感知速度不一樣,會使得菜肴的味道更富有層次感。
酸增咸,甜調和酸。很多老北京人喝豆汁時常配著焦圈吃,這其實就是酸和咸的對比作用,豆汁的酸讓焦圈吃起來更咸,而咸味進一步促進了品嘗者對鮮味的感知。不過,酸作為一種較“尖銳”的味道,與甜味調和時,會產生消殺作用,所以人們做西紅柿炒雞蛋時,常加一點糖來調和西紅柿的酸味。
酸和甜消解辣。辣味菜肴稍微加入一些糖,辣味就能被掩蓋一部分,而且后味回甘,給人獨特的美味體驗,這種做法在拌涼菜時經常用到。炒菜時如果辣椒放多了,也可以加點醋,有助減輕辣的刺激性。
以鮮代鹽。在所有味道中,咸是百味之首,是飲食中不可或缺的,而鮮是最能激發食欲的味道。鮮味與咸味搭配在一起,不僅會帶來更有層次感的咸鮮體驗,還能減少鹽的使用,能產生“1+1>2”的效果。
以酸代鹽。酸味會提高咸味,例如朝鮮冷面里,加入發酵后變酸的白菜,以及檸檬汁,即使少放鹽,味道也很豐富,清爽可口。
少吃酸甜味的菜肴。酸甜的相互“覆蓋”作用,經常會成為一種“甜蜜欺騙”。像糖醋里脊、松鼠鱖魚、糖醋排骨等,如果經常吃很容易導致糖和鹽攝入超標。
(摘自《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