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輝群 王鵬 高剛 桂志先 佘曉宇
摘? 要:工科類案例教學借鑒和模仿管理學、法學及醫學等學科開展案例教學。因問題導向的教學結果差異較大,造成其推廣與示范效應不強,校本特征的教學案例研發與實踐可以體現學校的定位與目標,以及落實學校制定的政策與規劃的發展方向。科教融合是校本特征教學案例構建的基礎,是評價學校科研和教學水平的關鍵指標,更是實現地方工科院校特色辦學的主要途徑。校本案例教學的實施有效地促成了高校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的核心利益同步得到實現,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的能力培養,實現了高校培養人才、發展科學和服務社會的目的。
關鍵詞:校本特征;科教融合;教學案例;地方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17-0088-04
Abstract: The case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courses draws lessons from and imitates the disciplines of management, law and medicine to carry out case teaching.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 results of problem-based teaching, its promotion and demonstration effect is not strong. Th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cases with school-based characteristics can reflect the orientation and goal of the school, and implemen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policy and planning formulated by the school. The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s the basis of school-based characteristic teaching case construction, and also a key indicator to evaluate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based case teaching effectively promot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re interests of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motes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and realizes the purpose of cultivating talents, developing science and serving the society.
Keywords: school-based characteristics;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teaching cases; local colleges
一、校本特征的教學案例
校本是“以校為本”,是強調重視學校自身的力量,讓學校自主發展學校的事務[1]。校本特征的教學案例就是以學校教師為主體開發的教學案例,但絕不是一所學校范圍內的教師開發的教學案例,必須是以學校為中心的開放式的教學案例。
(一)地方高校科研與教學的定位
因為地方高校科研內容的地域性,科研目標的實用性,以及科研方式的封閉化,科研隊伍的分散化和科研方向的短期化等特點[2],所以科研定位原則應從區域性、特色性、現實性、前沿性、可能性等方面考慮,同時注意發揮資源優勢和學科交叉的優勢[3],其科研規劃編制應立足科研方向的定位、科研團隊組建的定位、科研平臺建設的定位和科研特色培育的定位這四個關鍵環節,實施戰略性、全局性、綜合性、特色化的科研發展目標[4]。“科教融合”成為我國高校辦學新常態,也是履行新使命、謀求新發展的內在訴求[5]。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條件下“教學漂移”現象的出現,意味著教學、科研與學習的統一并非存在于所有類型的高等院校之中,復雜性和多樣性成為當下高等院校教學的重要特征。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高等院校的教學定位不僅是多樣的,而且具有鮮明的校本特征[6],地方院校科研定位要符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其制定的科研規劃也要符合校本特征,切莫好高騖遠,要因地制宜穩步發展,經過長期沉淀才能逐步發展,并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學和科研,才能在高等教育夾縫中求生存。
(二)教學與科研的融合
高等學校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三大功能中,教學與科研是主體,社會服務是兩個主體作用下的必然結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做到教學與科研的融合,主要體現在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的融合,其主導權仍在教師,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成果,把最新的知識和信息傳遞給學生,豐富教學內涵,促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進,提高教學質量。并積極創造條件,使大學生將學習內容與具有理論和現實意義的科研內容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能力,增強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新水平[7];就學生而言,在教師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年輕大學生、研究生的創造性想象力很強,常常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的新見解、新問題,促使教師去思考或組織力量進行研究,可為科學研究提供新的生長點[8]。實踐證明,案例教學法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適宜于在高校教學中推廣應用,以滿足黨和人民在新時期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鑒于傳統教學模式在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重知識,輕能力”的不足,采用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案例教學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其教學內容選材和構思要與地方高校科研與教學的定位目標一致,緊密結合教師和學生主體的實際情況,開展案例教學達到科教融合,試圖在不同層面將科研與教學相結合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促進教師發展與學生的創新性培養。為了推動高校科學研究與教學工作的結合,首先,在高校內部要發揮學科建設在促進教學和科研融合方面的作用,并通過學科的建制形式從事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活動。高校要把科技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將科研優勢和教師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優勢,提高育人水平[7];其次,科研項目合作為工科院校的科教融合提供了一種有效途徑。高校和企業以問題為導向,通過科研項目的形式將人才、技術、效益緊密結合,為教師科研及學生實踐提供現場情景,也為教學案例的制作奠定物質基礎,對提高高校案例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9]。最后,加強教學與科研的融合,必須促進產業界、高等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的產學研合作,可以提升教師科研水平,培養年輕的教師和自己的學生,對具有校本特征的科教融合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教學與科研的融合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大趨勢,也是提高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它的重大價值在于既培養了創新人才又加強了高校教師隊伍的建設,為國家創新性人才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和智力儲備。
二、教學案例自主開發及現實意義
高等院校的教學案例具有特定的內涵、外延和結構。一個綜合式案例的開發要經歷案例策劃、案例展開、案例總結和案例的撰寫、制作等階段[10]。具有校本特征的教學案例自主開發,構建基于校本教學案例,以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理念指導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優化教學,提高學校對高校大眾化的適應能力。同時,也為國內同等次高校可持續發展教育校本教學案例的開發與實施提供有借鑒意義的范例和經驗。
(一)教學案例開發策略
校本特征教學案例的開發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隨著可持續發展教育思潮的興起和中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一些中小學校以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理念指導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優化教學,提高了學校對新課程改革的適應能力[11]。杭州市部分學校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創生出基于濃郁地域特色、師生的草根式、學校優勢項目、學校學科拓展和學校目標取向的五種校本課程開發方式[12]。鑒于我國基礎課程開發方式可以看出,校本課程的開發具有三方面的內在價值:發展學生潛能,促進教師發展,是學校全面發揮社會功能和實現教育理想的重要途徑[13]。相對基礎教育而言,高等院校的功能與定位不同,其校本特征差異較大,教師與學生水平層次不一,教學與科研定位不同,導致不同院校的課程設置服務于不同的學科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也就不同于中小學的基礎教育體系中通識課程的開發。高等院校的教學案例的開發大都是以具體學科下的課程為依托,突出教師專業發展和培養學生的能力。
(二)教學案例自主開發的價值
教學案例是隱性教學知識的重要載體,在隱性教學知識和顯性教學知識之間起溝通作用。學校教學案例研究是促進顯性與隱性教學知識不斷轉化的重要途徑,其歷程可分為領悟、表述、共享、創新四個階段,這一歷程本質上也是校本教學知識的創造和應用的過程[14]。從高等院校的案例教學實踐來看,案例教學法非常適合于開發分析、綜合及評估能力等高級智力技能,這些技能通常是組織管理者所必需的[15]。工商管理學中MBA教育居多,后續慢慢發展到法學、會計學及醫學等領域,這些學科的案例教學的實施是通過模擬或者重現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場景,讓學生把自己納入案例場景,通過討論或者研討來進行學習。而工科類案例教學借鑒、模仿上述學科來開展案例教學,主要是基于問題導向,但結果不唯一造成其推廣與示范效應不強,也就是不能真正模擬或再現現實生活的場景來討論或研討真實的故事,都是進行不同層次、限定條件下及跨界融合中自主探索而形成的案例教學素材開展案例教學。有鑒于此,工科教學案例的服務對象主要以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為主,案例選材以問題為導向,以服務學科建設的科研與教學融合的自主探索案例開發,以產業界科研項目合作為依托的科研與教學融合的協同合作案例開發,以高等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的高層次合作案例開發。
就工科中地球物理學科中勘探地球物理教學案例而言,應立足于油氣勘探與開發的不同階段,按照不同層次,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根據黑箱已知的輸入和輸出建立模型,模型的檢驗、模型的修改、再檢驗等循環過程來概括地學工作者認識黑箱,使主觀不斷認識地下信息。通過對輸入和輸出信息的了解來研究黑箱的功能和特性,探索其結構和機理的地球物理分析與處理方法,即信號分析和高分辨率地震資料處理課程的核心知識點。那么在校本案例制作過程中,按照黑箱的方法構建分層次的教學案例研發和實踐,可與學校的定位與目標一致,這樣可順理成章地落實學校制定的政策與學科規劃的發展方向,同時促成了高校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的核心利益同步得到實現,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的能力培養,實現了高校培養人才、發展科學和服務社會的目的。
三、校本案例教學的推廣措施及意義
校本案例教學的推廣可以推動科學研究與高等教育的有機結合,為培養和造就符合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層次創新人才提供智力支撐,更新教學內容,推廣案例教學,增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同時,也為國內同層次高校可持續發展教育校本教學案例的推廣提供有意義的經驗和示范。
(一)校本案例教學推廣措施
校本案例教學的推廣主要涉及高校中課程的實施者教師,以及教師發展及教學配套的政策。其中,校本教研可以解決教師的“問題”,包括如何成為一個“好老師”,如何“上好一節課”,如何實現“有效教學”,如何才能“不那么憂慮”[16],這主要是為了改進學校的教育教學,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從學校的實際出發,依托學校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特色進行教育教學研究,此舉是推廣案例教學的一種有效的途徑。校本研修一直是提升教師教學效果,解決教師課堂教學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校本案例教學推廣的重要措施之一[17]。當前以校為本的教學案例研究需加強校本教學研究的組織與制度建設,并強化學校層面知識管理的意識[14]。校本案例的推廣要符合“一度兩敢三實踐”的總體原則,即“一度”,要完成教學目標的達成度,要求案例教學要具有明確性;“二敢”,敢于破除陳舊的教條內容,敢于探索新的教學理念;“三實踐”,要證實舊的方法不適合,要證明新的教學手段易于實現,要持續推陳出新,不斷投入新的實踐,不斷引入新的教學理念。基于此,校本案例教學推廣的措施,要與服務學科建設的舉措一致,并不斷找新的增長點,擴充學科的影響力,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課程體系;要有相應的政策支持,立足現實,制定科學有效的定位與目標規劃,完善切實可行的政策,目標與規劃要具有長效機制,不因人和事的改變而變更學校的定位與規劃的長效機制,不搞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創新與不可行的政策借鑒;要尊重高等教育規律,重視智囊團的建設,發揮關鍵少數的優勢,構建全員參與討論的機制與機會,形成符合教育規律的指導思想,不斷提升課程的管理水平,服務于案例教學的推廣與實施。
(二)校本案例教學的意義
學校條件不同,情況各異,在特色學校建設和發展上必須保持區別,必須體現個性。唯有建設特色、成就特色,才能更充分地展示學校自身的存在價值,并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18]。校本案例教學的重要意義除了在特色學科的建設外,還可以有效促進和落實校本教研,這樣既能夠為教師專業自主發展提供保障,又可以促進學校教研文化的重建[19]。因此,校本案例教學的實施有效地促成了高校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的核心利益同步得到實現,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的能力培養,實現了高校培養人才、發展科學和服務社會的目的。案例教學的實施可作為校本教研取得成果的應用實效,對地方院校工科專業而言,是體現工科專業特色的重要依據。
四、結束語
1. 科教融合是校本特征教學案例構建的基礎,是教學、科研與學習的高度融合,也是破解工科案例教學推廣與示范效應不強的重要途徑,更是彰顯地方高等院校科研與教學特色的有效途徑。校本案例教學法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可以提升教師科研水平和培養年輕的教師和自己的學生,適宜在高校教學中推廣應用,為國家創新性人才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和智力儲備,以及滿足黨和人民在新時期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 校本案例的自主研發基于黑箱的方法,遵循的基本原則是案例問題分層次,案例結果為不同解答下的答案。以此策略來構建教學案例,也就是進行不同層次、限定條件下及跨界融合中自主探索而形成的教學案例素材,可以有效地破解案例的結果不唯一性。有鑒于此,自主教學案例是以產業界科研項目合作、高等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的高層次合作等為依托的科研與教學融合的協同合作案例開發,最終達到以服務學科建設的科研與教學融合為目的的自主探索的案例開發。其研發歷程充分體現了教師與學生水平層次,以及教學與科研定位高低,可以更好服務于地方院校的課程設置,更好地滿足了不同的學科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校本案例教學的實施充分地體現了學校的定位與發展規劃,并促成了高校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的核心利益同步得到實現,并最終達到培養人才、發展科學和服務社會的目的。
3. 校本案例的實施要遵循“一度兩敢三實踐”的總體原則,是彰顯辦學特色的主要途徑。工科院校的辦學目標與定位的精準匹配是體現特色辦學的關鍵。地方高校要深入挖掘自身的科研與教學優勢,首先,明確學校的辦學定位,以及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其次,在學校特色建設和發展上必須保持區別,彰顯個性;最后,要尊重高等教育規律,腳踏實地制定并落實服務于學科建設的相關政策。只有這樣,才能制定科學有效的目標規劃,才能形成不因人和事改變而變更的學校定位,以及實現發展目標的長期規劃,為地方院校科教融合促進教師和學生雙主體的協同發展,保持辦學特色,以及尋求發展提供了參考的范本。
參考文獻:
[1]姜麗華.校本教研:內涵,特征及其價值[J].教育科學,2004,20(6):35-36.
[2]楊守吉.地方高校科學研究定位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07(4):50-52.
[3]崔鋼.一般地方高校科研定位原則[J].中國高教研究,2005(8):88-89.
[4]朱蘇飛.一般地方高校科研規劃編制與科研定位[J].科技管理研究,2006,26(9):139-140.
[5]鄒曉東,韓旭,姚威.科教融合:高校辦學新常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43-50.
[6]王一軍,龔放.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高校教學定位的再思考——基于伯頓·克拉克“教學漂移”觀點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2):61-67.
[7]李健.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強化教學與科研的融合[J].中國高等教育,2008(9):14-15.
[8]楊雪梅.淺談高校教學和科研的有機融合[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5,21(z1):57-59.
[9]劉芳,鐘純.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案例庫建設和案例教學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152-156.
[10]廖哲勛.關于課堂教學案例開發的理性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3(6):20-25.
[11]劉健,黃宇.可持續發展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的案例與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13(3):98-102.
[12]俞曉東.校本課程開發:從理念到現實——杭州市部分學校校本課程開發案例評析[J].教育科學研究,2004(12):38-42.
[13]張民選.開發校本課程促進學生發展——對上海市實驗學校案例和其他國家經驗的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1,21(5):1-5.
[14]易凌峰,陳莉.教學案例研究:知識視角的思考[J].教育科學研究,2004(8):12-14.
[15]韓燕妮.工商管理專業案例教學特性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09(19):88-89.
[16]劉良華.“問題”還是“方法”?——走出校本教研的“方法中心”[J].教育發展研究,2004,24(9):64-66.
[17]齊振國,荊永君.基于視頻案例的課堂教學校本研修[J].中國電化教育,2011(2):103-106.
[18]李志強.扎實推進校本教研 努力提高教學質量[J].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0(2):11.
[19]董守生,魏薇.校本教研制度建立的意義與價值探析[J].中國教育學刊,2005(7):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