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暢
一、引言
在中外文學史上,女扮男裝的故事一直以一種獨特的身份懸念而別具魅力:莎士比亞的經典喜劇《皆大歡喜》《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中國南北朝民歌《木蘭辭》、徐渭雜劇《女狀元辭凰得鳳》、清代彈詞《再生緣》等作品塑造了一群勇于通過易裝沖破性別陳規、爭取獨立和自由的女性形象,備受歷代中外讀者的歡迎。在以男性為主的歷史敘述中,女性話語一直被弱勢的性別身份遮蔽。女扮男裝的故事從某種程度上掙脫了女性在意識形態中受到的束縛,更體現出女性不亞于男性的智慧和膽識。本文通過比較莎士比亞戲劇和中國古典文學中部分經典的女扮男裝故事,試圖找尋這些故事當中蘊藏的異同,并對作品的時代價值和深遠影響做進一步的探索研究。
二、中外經典女扮男裝故事
莎士比亞經典戲劇和中國古典文學不約而同地演繹了一些經典的女扮男裝故事,作家們打破了傳統女性賢妻良母的形象,讓她們著男裝闖入男性話語圈,展現出驚人的膽識和才華,故事也因此出現轉機。
(一)黃崇嘏與鮑西婭
晚明時,進步思想家徐渭的雜劇《女狀元辭凰得鳳》根據五代時的真人真事改編而成。黃崇嘏才華橫溢卻命運多舛,十二歲時父母相繼而亡,為解決溫飽她穿上父親舊服女扮男裝進京科考,中狀元后她坐鎮公堂為百姓秉公辦案,還原事件真相的同時亦懲罰了真兇,收獲了百姓的尊重與愛戴。同樣在法庭上與壞人斗智斗勇的鮑西婭是莎劇《威尼斯商人》中智慧女性的代表。當夏洛克氣勢洶洶地要求按約割肉時,安東尼奧束手無策,巴薩尼奧愛莫能助,公爵一籌莫展,鮑西婭卻以法官嚴謹的邏輯智斗夏洛克,允許他只割肉不流血,終使安東尼奧化險為夷。女扮男裝的鮑西婭展現了她臨危不亂的氣度擔當和嚴謹巧妙的邏輯思辨,而法庭對決也成了全劇的經典和高潮。
創作者通過女扮男裝賦予了兩位女主“坐鎮公堂”“法庭對決”的權力,展現出她們比之于男性達官貴人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聰慧和擔當。在中國封建社會女性必須遵循“三從四德”的性別規范,連出門待客都受嚴格制約,而文藝復興時的英國雖然高度崇尚自由平等,但女性并未在現實生活中獲得與男性真正平等的權利,女性依舊是弱勢群體。人文主義思想雖未給女性帶來實質性的自由平等,卻悄然為禁錮在父權與夫權下的女性開了扇窗。女扮男裝正是女性意識覺醒的反映,女性偽裝身份后憑著過人的膽識和智慧擺脫了性別束縛,打破了傳統的性別對立。
(二)花木蘭與羅瑟琳
中華經典的木蘭從軍故事源于北魏時期,那時北方游牧民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必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且體弱多病,家中弟弟尚年幼無法出征,所以木蘭決定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木蘭在隱瞞身份的同時與戰士們奮勇殺敵、歷盡艱辛,終不辱使命而凱旋,皇上因她功勞大欲封尚書郎,希望她能繼續效力朝廷,然而木蘭卻懇求返鄉補償老父母這些年缺失的孝心。莎士比亞經典喜劇《皆大歡喜》中的羅瑟琳也有著類似花木蘭女扮男裝的救父經歷。羅瑟琳的父親被胞弟篡奪公爵之位后被迫流亡,不久羅瑟琳也遭到驅逐,不得已女扮男裝逃亡尋父,與后來的戀人奧蘭多不期而遇。受到兄長虐待的奧蘭多以德報怨救了兄長,使兄長奧列佛良心發現,并與羅瑟琳的堂妹西莉婭撞出愛情的火花。他們幫助羅瑟琳在森林里找到了父親,羅瑟琳的叔叔亦受隱士點撥,幡然悔悟后將公爵之位歸還胞兄,他們的兩個女兒也與自己的愛人歷經甘苦,喜結良緣,皆大歡喜。
千百年來,《木蘭辭》被歷代中國人歌頌傳唱,木蘭女扮男裝的形象多次被搬上中外各大舞臺長演不衰,她的精神亦激勵著千萬中華兒女保家衛國,砥礪向前;而羅瑟琳對親情、友情、愛情的執著則體現出莎士比亞濃厚的人文主義情懷,中世紀的禁欲主義和神學主義禁錮著人們的思想,文藝復興使人們開始逐漸釋放人的真情實感,于是莎翁展開想象的羽翼,用女扮男裝的戲劇技巧展現中世紀女性獨立勇敢、智慧機敏的一面,為女性的重生展現了希望。
(三)孟麗君與薇奧拉
孟麗君是清代杭州女詩人陳端生長篇彈詞《再生緣》的女主人公。故事發生在元代昆明的三大家族間,大學士孟士元之女孟麗君才貌無雙,許配于云南總督之子皇甫少華。國丈劉捷之子欲娶麗君不成,遂百般構陷孟氏、皇甫兩家。麗君男裝潛逃更名應考,連中三元官拜兵部尚書,后推薦武藝高強的皇甫少華抵御外寇,大獲全勝,少華封王,麗君也位及三臺,卻因酒醉暴露身份,皇上知后欲逼其為妃,麗君怒氣交加,進退兩難,陳端生至此掇筆。這部風采卓絕的傳奇彈詞,與古典名著《紅樓夢》并稱“南緣北夢”,遺憾的是卻是一部未竟之作。麗君因父含冤株連,女扮男裝為父沉冤昭雪的傳奇故事數百年來被廣為傳唱,演繹作品層出不窮;莎劇《第十二夜》中的薇奧拉同樣俘獲了讀者大眾的心,她先是男扮成侍從獲得公爵的信任,又以能言善辯的口才替公爵向奧麗維婭求愛,在奧麗維婭拒絕后又以敏銳的思辨讓她后悔。熱情、勇敢的薇奧拉以偽裝的身份陪伴在公爵身邊,不求回報地幫助他,也默默地愛著他,她在爭取幸福的過程中無私忘我、堅貞不渝的品格讓人動容。
彈詞《再生緣》凝聚著女詩人陳端生對男權社會和女性命運的深刻思考,也寄托著無數閨閣知音對女性前途的憧憬和向往;而16世紀的歐洲對女性的贊美有著超前的革命性,《第十二夜》通過刻畫才思敏捷、顧全大局的薇奧拉,挑戰了男權社會對女性的世俗偏見。女扮男裝賦予了這些女性雙重身份,當她們以偽裝的身份進入男性專屬的權利空間時,她們亦可以自由地行使男性特權,完成本不可能實現的任務,也可以憑借真實的女性身份和觀眾共享這個“秘密”的身份懸念,含蓄地揭示劇中人物的行為意義。
三、上述故事的異曲同工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英文學作品不約而同地出現了女扮男裝的故事,反映了女性主義先驅反抗封建神學禮教、沖破性別規約的時代精神和勇氣,體現了男權主導的社會中女性的覺醒和成長,這一系列故事情節有著許多異曲同工之處,比較分析后可總結出以下幾點:
(一)解決困難,偽裝性別
鮑西婭為解救未婚夫的摯友不得不扮作男性法官才有權進入法庭;羅瑟琳被叔叔流放后為尋找父親扮成男性而方便混跡于亞登森林;薇奧拉與哥哥失散后為打探消息扮成男性侍從才得以獲取公爵的信任;花木蘭只有扮成男性才可能進入軍營,實現為父從軍的心愿、完成保家衛國的使命;黃崇嘏和孟麗君只有扮成男性后才有權參加科舉考試,從而有審案洗冤的可能。
(二)巧斷公案,展現智慧
鮑西婭女扮男裝出席法庭,機智地解救了誠懇善良的安東尼奧,也狠狠地懲治了奸商夏洛克;黃崇嘏偽裝成男性參加科考一舉奪得前蜀狀元,上任后能謀善斷、公正敏捷,為民主持公道,在百姓中立下了良好的口碑;孟麗君因父含冤株連,女扮男裝更名潛逃后應考連中三元,官拜兵部尚書,終為父親沉冤昭雪。
(三)追求幸福,回歸婚姻
薇奧拉在公爵身邊當侍童時愛上了公爵,最后如愿嫁給了他;鮑西婭扮成男性解救了未婚夫的摯友后,便與未婚夫步入了婚姻殿堂;羅瑟琳在亞登森林和奧蘭多不期而遇,與之歷經甘苦、喜結良緣;花木蘭戰功顯赫被封尚書,但她選擇了還鄉盡孝成家;周庠欲把女兒嫁給黃崇嘏時,她只好表明女性身份而嫁給了周庠之子。不管多么氣派的男裝,這些女性們都無法擺脫真實的性別身份,在回歸家庭生活中結束了波瀾曲折、可歌可泣的男裝故事。
四、女扮男裝故事的價值和影響
中西文學作品中的“女扮男裝”是作者塑造人物構筑情節的重要方法,女性人物偽裝身份后有了男性的特權也呈現出新鮮的美感。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女性受到嚴格的社會規約,為了參與和其身份性別不符的社會活動,只能喬裝成男性,而作者要想歌頌女性不輸于男性的智慧和才干,女扮男裝無疑成了作家們十分喜愛的故事題材。在莎士比亞所處的文藝復興時期,提倡個性解放以人為中心,一些人文主義者開始對女性有了許多大膽的設想,莎士比亞從真實的社會生活出發,塑造了許多性格鮮明、敢愛敢恨、敢于追求自由幸福、不受制于性別約束的女性人物形象,她們的傳奇故事展示了女性的魅力和魄力,體現了不屈從于男權中心的時代精神和追求男女平等的社會理想。文學家、思想家們以文學藝術的形式呈現了一個“頗具改革意義的預見”,人類思想驚人的相似性和趨同性,為后世的女權主義者們探尋女性人格、爭取女性權利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動力和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