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中國人,是有著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過著心靈生活的人,中國人的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中國人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國人的心靈與理智的完美和諧。”這些振聾發聵的臺詞,出自于一部火出圈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覺醒年代》。
2021年,也許你沒看過《覺醒年代》,但你一定為陳延年陳喬年兄弟慷慨就義流過淚。
2021年,也許你沒看過《覺醒年代》,但一定萌生過效仿魯迅先生的辭職方式。
一百年前,軍閥連年混戰、餓殍橫死街頭,國家陷入了至暗時刻,一群志同道合的熱血青年為國家的前途艱難求索,舍生忘死。《覺醒年代》聚焦陳獨秀、李大釗等思想先驅的人生,圍繞《新青年》雜志的創辦過程,鋪陳從新文化運動到“南陳北李,相約建黨”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再現那段追求真理、燃燒理想的歲月。
距離3月18日劇終已經過去多時,但仍然有眾多網友自發安利(編者注: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烈推薦給別人)該劇,一條內容為“一句話證明你看過覺醒年代”的微博被轉發超過7500次。第27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公布入圍名單中,《覺醒年代》入圍八項提名,最終榮獲三項大獎。#覺醒年代yyds(編者注:“永遠的神”縮寫)#、#覺醒年代 選角#一度登上微博熱搜。高考期間網友盛傳:《覺醒年代》的臺詞就可以寫一篇優秀作文。隨著觀看人數不斷上漲,該劇豆瓣評分已經從9.1上升到9.3,而且評分人數增加了十幾萬。《覺醒年代》為獻禮劇送上了滿意的答卷。
《覺醒年代》開播后,在年輕觀眾群體中掀起了熱議,很多人開始自發了解歷史,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崢嶸歲月。適逢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以《覺醒年代》為代表的一系列主旋律劇,不僅成功出圈,更是在國內起到了強有力的傳播作用。
傳播者決定傳播內容
美國學者哈羅德·拉斯韋爾于1948年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一篇論文中,首次提出了構成傳播過程的五種基本要素,即“5w”理論,其中第一個要素就是傳播者。
1.優秀的影視團隊
電視劇的傳播,除了內容外,還要考慮拍攝資金、演員素質、拍攝周期、市場評估等各種因素。可以說,一部電視劇的傳播者是一個龐大的團隊。
《覺醒年代》的編劇龍平平說:“我是研究黨史的,不是專業的劇作家,我覺得文藝的力量太大了,我沒想到通過一部電視劇讓數以億計的人知道了陳延年、陳喬年等等烈士,知道了這些100年前的青年們,他們是我們民族的英雄,是值得今天的青年人去崇拜、去學習、去做榜樣的。我感到太欣慰了。”
四川廣播電視大學新聞學副教授孫華在接受《國際公關》記者采訪時說:“首先,媒體傳播正能量是我國新聞媒體的職責,電視劇是傳統媒體中講故事的佼佼者,也是一種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所以較容易得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其次,由于電視劇的載體是傳統媒體,因此又具有較新媒體更強的權威性和可靠性。第三,電視劇的主要受眾年齡相對新媒體較大,對歷史具有年代感的情懷。綜上所述,電視劇對歷史的傳播是奠定主旋律的有效方式之一。”
2.議程設置理論引導傳播走向
受眾往往關注媒體反復報道的問題,2021年適逢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眾多獻禮劇溢出,先是《山海情》《大江大河2》等吸引了觀眾,接著《理想照耀中國》《啊搖籃》等熱播,廣泛的傳播勾起了觀眾對獻禮劇的興趣。
實際上,大眾傳播的這種行為,就是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即利用了大眾傳播的議程設置功能。電視劇大結局后,“#覺醒年代 上頭#”的熱搜居高不下,究其原因,是新媒體時代,受眾容易被網絡所引導。《覺醒年代》的出圈,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在議程設置中,為觀眾全景式展現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宏大背景、歷史卷軸,藝術再現了眾多歷史人物為中國尋找出路的種種探索和思想交鋒,呈現真實歷史,傳遞愛國情懷,獲得不俗口碑。看《覺醒年代》,更像是看一場辯論賽,沉醉于先人們的思想交鋒中。
開辟新視角,以個人折射歷史
“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穿越歷史,百年前新青年們的理想與信念,通過影視劇與今天的年輕人實現了情感共振。
有網友評論:“我們的考點,是他們的一生。”的確,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可是大多數人對新文化運動的了解,只停留在《新青年》雜志上,停留在歷史課本中描述的“五四運動”上。而《覺醒年代》為觀眾重現了那段崢嶸歲月,重現了當年北大教授和學子為中華尋找出路的歷史。
1.從書里走出來的人物
以前對于陳獨秀、李大釗等文學領袖的印象,只停留在書里,但是影視化以后的直觀性更容易使觀眾產生強烈的刺激和共鳴。
有人說,以前只知道陳獨秀領導新文化運動,看了《覺醒年代》才知道陳氏父子,滿門忠烈。而如今,合肥的西南,有一條路以陳延年、陳喬年兄弟命名的延喬路,這條路的盡頭是繁華大道。與延喬路平行的是集賢路,陳獨秀先生就長眠于集賢路,這條路的盡頭也是繁華大道。兩條路平行不相交卻都匯于繁華大道!再比如劇中的蔡元培校長、魯迅先生等,通過影視化,生動形象地展現在觀眾眼前,帶觀眾如臨其境的體驗歷史。
2.傳統文學與電子媒介相結合
隨著新興媒體的進步和發展,傳統文學已經與文字媒介融為一體。
文學作品可以改編為電影、電視劇,或者其他的藝術形式,新媒體的傳播手段更加多樣、受眾規模大、傳播速度快。《覺醒年代》的成功出圈,更多的是抓住了短視頻時代的紅利,陳延年和陳喬年犧牲的剪輯片段,刷爆了抖音、B站。
網絡傳播時代,《覺醒年代》無疑借助了短視頻的東風。孫華說:“短視頻是新媒體下的比較廣泛的傳播效果,但是由于它是人人話筒時代的一個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只有嫁接傳統傳媒才會開花結果,有故事可講。單純的歷史短視頻真正引導主旋律,需要孵化,傳統媒體的牽引就是一種。”
從受眾出發,對受眾負責
5w模式中的傳播對象就是我們常說的受眾。《覺醒年代》就是從受眾出發,迎合了受眾的審美品位,才受到了廣泛的歡迎。
為了滿足受眾的需求,《覺醒年代》在歷史的基礎上進行文學性改編,比如增加了陳獨秀和高君曼、李大釗夫婦、胡適夫婦的感情故事,并大膽為青年一代的代表陳延年搭配官方搭檔,感情線的融入也吸引了年輕觀眾的注意力。因此傳播的內容要與受眾的需要相契合,才能實現更好的傳播。
在戰火紛飛的時代,紅色也不乏浪漫。而為了浪漫,就需要適當杜撰人物,比如劇中陳延年的“官配”柳眉就是典型的杜撰歷史人物。對此,孫華解釋道:“電視劇不同于紀錄片,適當合理的杜撰可以強化受眾的融入感。在不影響主要歷史情節的基礎上,在強化主旋律的支撐下,杜撰是電視劇強化故事效果的應有之義。”
《覺醒年代》收官后,在網上掀起了“覺醒年代是否真的能覺醒教育”的熱議,很多網友表示,希望以后多制作一些主旋律優質劇。
帶動產業鏈發展,傳播大國形象
《覺醒年代》熱播,不僅給劇作方帶來了良好的反響,也呼應了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的獻禮劇熱潮,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在社會的其他方面也產生了廣泛影響。
1.文學與影視的互動與雙贏
《覺醒年代》的電視劇播出后,在網絡上掀起熱議。描寫新文化運動的書籍、劇中人物的書籍一時間成了熱銷物。年輕人開始主動去學習歷史。
2.帶動其他產業
《覺醒年代》中版畫藝術貫穿始末,在劇情進展中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深沉厚重的版畫,不僅代表了中國人民勃發的力量,更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
除了版畫,周邊產品也得到了網友熱捧。由于官方并沒有發布周邊的計劃,網友們在舊書網上購買影印版本的《新青年》創刊號,自發收集相關周邊(編者注:游戲、動漫、影視劇衍生出來的實體商品)。還有人去博物館“打卡”,尋找那個年代的痕跡。電商平臺上,印有《新青年》雜志封面的T恤、帆布包和紀念徽章的月銷量都超過1000件。
2007年,以青年毛澤東、蔡和森為主人公的劇集《恰同學少年》曾創下超高收視率,該劇起用了一批青年演員,吸納了青春偶像劇類型元素,獲得了收視和口碑的雙贏,后來,《我們的法蘭西歲月》等影視劇也受到影響。十多年過去了,《覺醒年代》的出圈再一次證明了影視劇對于國家形象的傳播具有引導作用。
今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組織開展“理想照耀中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電視劇展播活動,多部精品陸續登陸熒屏。伴隨著獻禮劇的熱播,同步舉辦的走進各大學校、掃墓等活動也引發了強烈反響。這說明,這些主旋律題材的成功破圈,給如今較娛樂化的影視創作環境帶來正向的引領,也成功引導了國內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