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美化城市環境,創造休憩園地,其保護環境、改善城市環境生態習性隨著人居環境的惡化,顯得尤為重要。
1 以植物造景為主
植物是人類生存環境的原始創造者。植物每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人類需要的氧氣,維持碳氧平衡;吸收環境中的有毒有害氣體,凈化空氣,改善環境質量;植物葉面的蒸騰作用調節氣溫,調節濕度,吸收太陽輻射熱,調節小氣候;利用植物,衰減噪聲等作用。城市園林的生態效益,主要取決于植物和水體的質和量;園林中的建筑、山石、道路鋪裝等非生物因子的生態效益,表現為負值。因此,城市園林綠地規劃設計,應著重于全面安排園林綠地的植物構成與種植結構,力求提高植物覆蓋率,多層次進行空間生態組合和植物配置,提高綠化效益,提高園林綠化質量。
2 大樹引入城市
園林植物的生態效益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吸收各種有毒氣體,蒸騰水分增加空氣濕度,炎夏降低植物周圍的溫度,吸收噪音及吸滯粉塵等基本上全靠葉面積來完成,故生態效益與單位綠地的葉面種成正比。從這個意義上說,要增加生態效益就增加葉面積。喬木、灌木和草坪所具有的葉面積是大不相同的。喬木的葉面積,可達到它樹冠正投影面積的20倍左右,灌木只有5~10倍,草坪更小。因此,高大喬木的生態效益高于灌木更高于草坪。樹木可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吸收二氧化硫,滯塵量蓄水。成片樹林在調節氣溫方面,夏季比空曠地低3~5℃,冬季高2~4℃,降低噪音,削弱風速;空氣含菌量減少。可見,樹木特別是大規格喬木在城市生態效益上起著舉足輕重作用。
3 增加城市園林生物的多樣化
園林綠地生物種類越豐富,園林綠地結構越復雜,園林綠地系統也就越穩定,這符合“多樣性導致穩定性”生態學原則。
在城市園林規劃設計中,喬木、灌木、草坪以合適的比例搭配,有利于增加單位面積上的綠量,提高群落的生產力和生態效益;城市園林生物的多樣化,有利于豐富城市景觀,滿足不同層次的人的審美情趣、愛好的需要;有利于滿足城市不同環境狀況的需要,符合“適地適樹”的原則。
以生態學學科為時代背景,在這樣的浪潮激蕩下,園林綠化工作者要積極投入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斗爭中來,讓園林綠地造福于人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