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艷紅 ,李雷雷 ,王文豪 ,朱世蝶 ,陳 琦 ,沈海龍 ,陳 莉 ,劉 迪,范志業,師興凱,張學生,李世民
(1.漯河市農業科學院,國家農業科學植物保護郾城觀測實驗站,河南漯河462300;2.臨潁縣農業農村局,河南臨潁,462600)
蚜蟲是我國小麥的主要害蟲,可刺吸植株莖、葉和嫩穗的汁液,影響小麥生長發育。穗期植株受害后籽粒干癟不飽滿或不能抽穗結實甚至死亡,常造成10%左右的減產,在大發生年份甚至造成小麥30%的減產[1-4]。麥蚜排泄的蜜露覆蓋在葉片表面形成霉污,影響小麥光合作用,進而阻礙植株生長,直接和間接危害小麥并最終造成減產和影響品質[5],同時麥蚜還能傳播小麥病毒病,其中以大麥黃矮病毒病最為嚴重[6-7]。麥蚜具有繁殖速度快、發生世代多、種群密度大等特點,嚴重為害和影響我國小麥的品質和產量,對我國小麥生產造成巨大威脅。
目前,生產上麥蚜的防治以化學農藥為主,而長期頻繁的大量、不合理的使用殺蟲劑不僅形成害蟲的抗藥性和再猖獗,也會產生農藥殘留、環境污染等問題[8]。因此,尋找當地的天敵資源種類,開展以蟲治蟲成為蚜蟲生物防治中的重要方面。呂曉坤等[9]調查發現,玉米蚜的主要天敵為異色瓢蟲、龜紋瓢蟲和煙蚜繭蜂,蚜蟲及其天敵在種群空間分布上具有同域性。呂文彥等[10]研究發現,麥長管蚜是新鄉地區麥蚜的主要種群,龜紋瓢蟲和麥蚜繭蜂是其優勢天敵。范紹強等[11]調查晉南麥區發現,當地捕食性天敵種類豐富,瓢蟲類有47 種、食蚜蠅類15 種。但由于小麥的栽培區域廣泛,不同地區的氣候因素、土壤土質、耕作模式、主栽品種等差異較大,對麥田蚜蟲及其天敵昆蟲的發生都有顯著影響[2,12]。
筆者調查了2015—2019 年河南省漯河地區小麥蚜蟲及其天敵種群的發生情況,旨在為當地麥田蚜蟲的綠色防控和天敵的保護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本試驗小麥品種為漯麥4199。
試驗選擇在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五里崗試驗基地(33°58′N,114°E)進行,試驗地面積 26 hm2。該地塊為典型的農田生態系統,小麥與玉米、大豆、芝麻、花生、甘薯等秋作物輪作種植。
小麥10 月中上旬播種,翌年5 月底或6 月初收獲,整個生育期約230 d。2015—2019 年,每年3月1 日開始每7 d 調查1 次昆蟲種類和數量,直到小麥收獲。小麥的整個生育期不噴施殺蟲劑,其他按常規管理。
調查采用定點調查和網捕相結合的方法。定點調查時采用單對角線五點取樣法,每樣點固定選取50 株,調查每株小麥上面的蚜蟲及其他小型昆蟲種類和數量,折算成百株蚜量。當平均百株蚜量高于500 頭時,每樣點減少至20 株。針對有翅昆蟲采用網捕調查,五點取樣,每樣點掃網10 復次,把網內昆蟲毒死,帶回實驗室鑒定記錄種類及數量。在田間不易鑒定的昆蟲帶回實驗室放置在頂置LED 氣候箱內(型號:RDN-500D-2)進一步飼養鑒定。
使用Excel 進行數據分析和作圖。
在麥田共調查到8 目16 科的害蟲和天敵,其中害蟲有蚜蟲、麥紅蜘蛛、麥葉蜂、棉鈴蟲、黏蟲等。蚜蟲和紅蜘蛛是典型的r 型昆蟲,數量上占絕對優勢。麥田蚜蟲有麥長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禾谷縊管蚜Rhopalosiohum padi(Linnaeus)和麥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以麥長管蚜和禾谷縊管蚜為主,占99%以上,麥二叉蚜只在2015 年偶發。鑒定發現蚜蟲天敵有寄生性天敵蚜繭蜂2 種;捕食性天敵類群主要有瓢蟲4 種、食蚜蠅 6 種和草蛉 3 種(表 1)。

表1 麥田常見昆蟲種類

連續5 a 系統調查發現,不同年份的蚜蟲發生數量差異較大,2015 年蚜蟲發生最重,年百株蚜量(19 430±634)頭,其次是 2018 年的(5 880±316)頭,2019 年蚜蟲最輕,年百株蚜量為(682±48)頭。蚜蟲在不同年份的發生動態呈拋物線型,每年都有一個明顯的高峰日。2015—2019 年蚜蟲的發生高峰日分別是 4 月 13 日、4 月 12 日、4 月 21 日、5 月1 日和5 月7 日,高峰日百株蚜量分別為6 558、947、1 101、3 146 頭和219 頭,分別占當年百株蚜量的33.76%、56.4%、23.70%、53.51%和32.09%(圖1)。
寄生性天敵的數量變化趨勢與蚜蟲一致,呈拋物線型,每年有一個高峰日。2015—2019 年寄生性天敵的高峰日分別是 5 月 4 日、4 月 26 日、5 月 5 日、5 月8 日和5 月14 日,高峰日百株蚜量占當年百株總蚜量的54.20%、44.42%、49.35%、44.19%和38.30%。
捕食性天敵2015—2019 年每年發生量分別是102.8、68.9、80.6、77.2 頭和 47.0 頭。捕食性天敵只在2016 年形成了拋物線型,發生高峰日為5 月10 日,數量為29.2 頭;其他4 a 的發生動態相對平緩,沒有顯著性變化。
本研究通過對河南省漯河地區小麥田常見昆蟲的調查分析,發現當地蚜蟲及其天敵種群共有8 目16 科30 種;麥長管蚜和禾谷縊管蚜為麥蚜的主要種群,寄生蜂、瓢蟲、草蛉和食蚜蠅為蚜蟲天敵主要類群,這與其他地區[13-16]的組成有相似性,但也有所不同。如在環縣發現的捕食性天敵小花蝽在漯河地區沒有發現,蜘蛛是鄭州蚜蟲的主要天敵類群之一,卻不是漯河蚜蟲的主要天敵類群。本研究發現,2019 年蚜繭蜂盛期時最高百株蜂量達到220頭,對蚜蟲寄生率較高。煙蚜繭蜂對麥長管蚜的各個齡期都可寄生,尤其偏好2 齡和3 齡若蚜,在生產上防治麥蚜效果良好,平均防效在80%以上[17],是極具開發前景的生物天敵。
龜紋瓢蟲和異色瓢蟲是麥蚜重要的捕食性天敵,對麥蚜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別為52.2、87.0 頭[18],是控制麥蚜的重要天敵資源。本研究表明,河南省漯河地區麥田食蚜蠅種類有6 種,以黑帶食蚜蠅和大灰食蚜蠅為主,兩者在田間發生時間最早,凹帶食蚜蠅和斜斑鼓額食蚜蠅出現時間較晚。草蛉成蟲和幼蟲均捕食害蟲,主要取食蚜蟲、螨、鱗翅目幼蟲等。徐樂園等[19]建議在春季釋放2 齡草蛉幼蟲對麥長管蚜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瓢蟲、食蚜蠅和草蛉等捕食性天敵的發生動態相對平緩,與蚜蟲未形成明顯的跟隨關系,這可能是因為草蛉和瓢蟲的取食對象多、活動能力強,與蚜蟲沒有形成專一的捕食關系,其與蚜蟲的發生動態差異稍大。
害蟲自然天敵的發生與害蟲種群動態密切相關[20],只有當害蟲達到一定數量和密度時,才會誘導天敵取食和產卵。本研究表明,3 月是蚜蟲種群緩慢增長期,天敵昆蟲種類和數量都較少;隨著蚜蟲密度的急劇上升,天敵的種群豐富起來,數量也隨著上升。生物防治是害蟲防治的一種重要手段,具有對害蟲控制時間長、不污染環境等特點。因此,在生產中充分發揮天敵的作用,并與蚜蟲化學防治有效結合,可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數,對小麥綠色生產和改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