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琴,姚安立,高浩武
(宜昌市地理信息和規劃編制研究中心,湖北宜昌 443000)
當前是城鎮化進一步發展的重要階段,城鎮化領域的發展思想主要圍繞人民的中心地位,具體表現在新型城鎮化戰略方面,即圍繞人的城鎮化,促進質量的提升。現基于規劃視角淺談如何引導城區集聚更多人口,加快建設“三城五中心”。
人口總量方面,根據湖北統計年鑒和宜昌統計年鑒,2015—2019年,宜昌城區常住人口、城鎮人口及城鎮化率均逐年緩慢增加,戶籍人口整體下降,凈流入人口逐年增加,人口自然增長率存在一定波動,如表1所示。

表1 2015—2019年宜昌城區及湖北省人口有關情況
人口分布方面,西陵區仍是目前城市中活動密度最高之地,復合了商業、行政、休閑、文化等多種功能,集聚了最密集的人口,而點軍區、猇亭區人口總量明顯較西陵區、伍家崗區等小。
人口素質結構方面,據近年省內相關數據資料顯示,宜昌市常住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程度(大專及以上)人數占比在省內各地市中除武漢外名列前茅,有一定優勢,但與武漢存在較大差距。
目前城區人口集聚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人口城鎮化水平雖高于省內平均水平,但城區人口年增長率趨于平穩,增長動力稍顯不足;②人口老齡化嚴重,老年人口占比在全省居高位,且老年人口占比持續上升,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壓力持續增加;③人口增長方向與用地投放不匹配,在快速城鎮化過程中城市用地空間由單中心向多中心演變,“雙中心、多組團”的規劃空間結構特征初現,但人口增長方向未與用地空間相匹配,表現出職住不平衡特征。
目前,宜昌區域職能特征偏弱,存在“三峽”世界品牌借力不足、區域協同發展和輻射腹地能力不足、區域綜合交通網絡統籌不足等問題,導致現階段宜昌對周邊人口吸引能力仍有待提升。宜昌需深入夯實以下的城區職能,如省域副中心、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范城市及長江中上游區域性中心城市等,從而增強區域輻射帶動能力,積極承接人口轉移機遇。
(1)更廣度地對外開放,建設世界水電名城。以宜昌為節點打通水陸對外開放大通道,主動鏈接“一帶一路”,深度借力三峽品牌,打造長江三峽旅游圈,構筑宜昌—區域旅游營運樞紐,與西安、武漢、重慶、長沙等城市共同構建國際旅游共同體;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推動宜昌工業產品“走出去”,借助三峽大壩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將國際大事件“引進來”,推動內陸城市國際化。
(2)更進一步的區域協同,圍繞長江經濟帶,創建區域中心城市,更新“漢宜”共同體;促使區域具有較強的輻射能力,使其由“宜荊荊恩”逐漸轉變和發展為“宜昌大都市圈”,并在張家界、荊州、恩施、襄陽的協助下,提升協同發展的質量。
(3)更全面的交通體系,對“一高兩港”區域的交通網絡進行更新和整合。進一步優化直接聯通的高鐵網絡,并以區域為中心,創建航空樞紐及旅游機場,整合白洋港和茅坪港建設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加強與枝江站鐵水聯動,打造國際貨運平臺。
隨著宜昌尤其是城區的城市加快了轉型步伐并調整了產業結構,不斷轉換新舊動能、構建漢宜創新共同體等手段大力促進產業的轉化和創新發展,產業的大力發展,能促進人口聚集,建設區域性先進制造業中心、區域性現代服務中心。
(1)產業發展“三回歸”和“三融入”??傮w來說,城區要做到三個回歸:科技回歸、人才回歸、服務回歸;三個融入:融入到國內大循環的產業鏈、價值鏈與供應鏈;國際大循環新型的消費領域;一帶一路以及基建出海新興市場中去。通過產業升級和資本轉移帶來人口的提升。
(2)提升城區大制造產業。為城區大制造業發展提質增效,依托傳統主導產業,加強對科技的進一步創新,構建以“新材料科技+大裝備”“新生物技術+大健康”“新能源科技+大環保”為支柱的“三新三大”科技制造產業簇群。
(3)培育城區現代服務業。創新升級城區現代服務業,構建外向、智慧的服務產業體系,特別是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貫穿在物流供應鏈、國際交往、數字經濟等領域,同時積極發展科教、康養、旅游等領域,助推創新“宜昌服務”。
除收入因素、發展與提升空間外,創建的宜居、宜培養人才的優美環境氛圍逐漸吸引周邊人口特別是高端人才落戶,加快建設區域性科教創新中心。
(1)打造職住平衡的空間布局。有關研究表明宜昌城區居民平均通勤距離5~6km,相當于大城市的出行距離的長度。城區職住通勤集中向西陵區聯系,各區的自平衡度都不高。未來城區應重點盤活各組團內部產城空間布局體系,關注組團內循環效率,以匹配就業為重點引導新增住宅在產業集中地區重點投放。
(2)供給多樣化的住房產品。臨近就業中心增加中小戶型住宅或單身宿舍,提供適合就業群體的相對低成本或過渡型住房選擇;開展城中村改造“回頭看”行動,保留基礎設施和配套條件尚可的老社區,通過密度疏解和社區更新等方式,改造為適合初創人群的低成本生活空間;促進城鎮住房保障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并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設方面,提高社會資本的參與積極性。
(3)提供優質共享的公共服務。按照人性化需求,建設步行10min生活圈,均等化布局日常消費、教育、醫療、養老、運動、文化等社會公共服務設施。此外,還需大力擴建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使其具有相對較高的覆蓋面,并使每一位持有居住證的居民,均能夠享受到公共服務設施的便利,并在公共服務體系中納入隨遷家屬,特別是隨遷老人及隨遷子女享受醫療衛生服務權利和義務教育權利。
宜昌山水資源稟賦優勢顯著,通過改善城市空間品質、塑造理想居住環境、彰顯城市特色,可促使城市具有越來越大的感染力,從而加快建設區域性文化旅游中心。
(1)延續綠色優質的生態本底。對“兩脈青山、一江五水”的自然格局進行加固,以生態保護為目的,加強管理和控制生態環境,促使自然生態格局更具穩定性。依據美國國家公園標準,展開對包含三峽、五峰、興山在內的國家公園的建設,效仿上海崇明島,來加強對百里洲國家生態島的創新建設,促使創建的生態工程更具世界影響力。
(2)塑造特色彰顯的城市風貌。對長江經濟帶區域進行優化和加強,注重其發展更富高質量、高品質和綠色化;挖潛世界級資源的價值,加強對長江兩岸的建設,改善兩岸的風景,使左岸和右岸分別呈現出都市特點和風景特色,促使主城濱江實現貫通開放,形成富有宜昌特色的城市風貌。
(3)挖掘多元活力的人文生活。讓城市回歸人的生活,通過遇見風景的魅力圈、遇見人文的文化圈、遇見活力的運動圈、遇見多彩的生活圈的建設,繪制市域風景魅力地區和城區活力地圖,為不同的人群提供多樣化的生活方式。
①自2016年放開二胎政策以來,宜昌市新生人口有一定的增長,但逐漸顯現放緩態勢,需認真分析總結其原因,及時出臺政策制度積人口科學增長;②加強對人才資源的進一步引進,依據漢宜創新共同體,構筑“流動實驗室”、采用“技術顧問”等方式,促進區域之間的技術與知識交流,構建“候鳥式”創新人才池;在資金和政策方面,加強對職業教育的投資和扶持,并借助多種方式,如政府公益培訓、聯合培訓、訂單式教育、委托培養等,來提升新型產業工人的知識素養和專業技能,使其更適應于當前的生產體系。
①從產業用地優先保障、加快供地機制、創新供地方式、優化供地服務等方面加強改革,推行產業化發展,并以產業發展帶動就業人口增加;②推進集體土地入市,加速盤活農村集體建設土地資源,推動城市資本、技術、人才下鄉,將新的活力注入到發展農村經濟、振興鄉村產業中來,為促進城鄉共同發展創建新格局。
①開放落戶條件,全面取消城鎮落戶限制,優化簡化落戶程序;②鼓勵各類人才落戶宜昌,落實創業就業群體補貼,加大住房保障力度;③完善配套改革,維護進城落戶農民權益,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平等共享,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
為了加快區域融合,可考慮將周邊縣市納入宜昌主城區,通過行政區劃調整,擴大城區經濟水平和行政管理權,大幅提升城鎮發展能力、輻射能力和城市競爭力,從而吸納更多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