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新烈
(華藍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011)
檔案館建筑是檔案事業發展中的產物,一個城市歷史文化記憶的縮影,它的建筑風格既要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建立在后現代主義的語境之下,具備整體性、創造性、關懷性;更要傳承城市本土文化的特色及歷史變遷的軌跡,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筑完美地結合交融在一起。如何在檔案館建筑設計和建設中體現出地域性,做到建筑和當地的自然、人文、經濟等要素的協調共生,就是建筑師在設計中重點思考的一個問題。本文以南寧市國家檔案館為例,分析其設計實踐。
檔案事業已經具備悠久的歷史,在周代就有天府作為檔案機構,后面漢代有石渠閣、唐代甲庫、宋代架格庫、明清皇史康等[1]。建國之后,中央和地方都建立檔案館,用來收集與管理檔案。檔案館需要負責檔案的相關工作,包括接收、征集、管理、利用等等,是各種利用檔案信息資源的中心。
檔案館建筑逐漸成為各級地方政府檔案事業的主體。當前各種檔案信息數量不斷增加,對于完備的電子檔案庫建設的需求提高,各地檔案館的建設也逐漸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在設計過程中需從自身的實際的需求,以建筑空間及當地的地域性著手,充分吸收地域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
建筑的地域性是指建筑和所在地方的相關要素的特點關聯,包括文化環境、自然條件、社會結構以及經濟形態。地域性建筑的基本特征就是對當地自然條件的回應;利用當地材料、建造技術以及能源;吸收涵蓋當地建筑形式在內的建筑文化成就;具備其他地域所不具備的獨特、顯著的經濟性[2]。
建筑地域性是現代主義的特點之一,在現代主義建筑中,堅持理性以及功能主義,全面的利用各種現代科技成果,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當前現代主義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注重生態、環境、建筑的地域性以及場所性,將時代性和地域性進行結合,就是現代建筑設計的主要發展趨勢[3]。
在檔案館中,庫房面積占據建筑總面積的比重較大,通常都超過了1/2,要更好地保管檔案,在設計庫房時就需要符合當地的氣候環境,實現因地制宜。因為檔案館保管以及收集的都是所在地的信息資源,這也讓建筑內在氣質體現出地方特色。
另外,檔案館建筑需處理好弘揚民族傳統文化與體現時代精神之間的關系,建設一座既能體現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和地域特色,又能展現時代精神的大型現代檔案館建筑,根據“建筑的整體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的現代建筑創作原則,充分吸收地域優秀傳統文化,融匯地域性建筑。
南寧市國家檔案館屬于市級檔案館,按省級三類建設,為甲級檔案館;作為地方綜合國家檔案館,是保管黨和國家重要檔案的檔案館和基地。
南寧市國家檔案館坐落在邕城南寧,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也是以壯族為主的多民族和睦相處的現代化城市。作為嶺南地區,南寧也深受嶺南建筑的影響。在整個設計中我們一直在尋求檔案館本身的特性及地域特點,力求設計出傳統意蘊,現代建造,端莊穩重而不失靈氣的文化建筑,讓其變成深受市民喜愛的重要文化場所。
石室金匱是我國歷史上皇家檔案收藏的一個經典形制。這種建筑形態具有長遠的歷史,體現出富麗堂皇的特征,并且在當前的建筑設計中也得到了繼承(如圖1(A)所示)。
建筑以使用功能為標準進行劃分,主要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外盒”,另一部分就是“內核”。淺灰色“外盒”部分中包括多個組成部分,如內部技術用房區、對外服務區、庫房區等等,利用傳統中國建筑中的基本元素營造出“石室”式體量;“內核”是玻璃體,主要包括中庭和花園等相關的公共空間,使用玻璃材質和抽象廣西傳統建筑的手法,影射多重意味的珍寶,閃現內在的“金貴”。外框和內核二者穿插重構成一個有機整體,體現出良好的歷史文化氛圍,端莊穩重而的同時,又不失靈氣。
檔案館建筑對內對外流線具有較強的復雜性,對在地性的思考在本設計中有兩個方面:對項目所在地域特征的表達;對建設基地周邊環境的回應。于是在設計中采用不同的出入口及垂直交通,以解決交通流線問題,防止交叉干擾問題。
對于建筑的肌理邏輯,靈感來自竹簡的抽象形式,設置的遮陽百葉,角度不一,好似竹簡,通過對建筑細部進行簡化,以及重組,營造濃厚的書卷氣息,與現代文化建筑的形式意境相適應。
在建筑底部的騎樓設計,刻有廣西各民族浮雕的柱子以及豎向玻璃窗,虛化的形式契合民居吊腳樓的意象,體現出地域性特征。將當地傳統建筑中的庭院空間作為范本,用綠化中庭組織建筑的各個功能區域(如圖1(B)所示)。

圖1 空間造型
現代檔案館已經從保存檔案文獻的“保密機構”轉變為公民享有檔案公共信息資源的信息中心,服務民眾,提高民眾化素質等要求使檔案館從封閉走向開放。在同一時代,文化特征的差異性應強調地域性;而在同一地域,文化差異性應強調時代性。建筑的藝術特征與功能隨時空變遷而變化,設計中應反映這幾個方面的特征。
設計堅持設計與建造的當代性,采用當代技術成熟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造價經濟。主要使用陶板、玻璃、金屬等現代材料,采用標準化模塊設計,減少現場消耗的同時節約建筑造價。項目在中庭設計通過使用鋼管桁架結構作為支撐,更好地支撐玻璃屋蓋,以解決大跨度的玻璃屋頂難題。中庭自然成為光的容器,讓使用者更好地感受光影的變化,感知時間的改變。
自古有以竹簡刻字記錄文字及歷史,今提取抽象與肌理為建筑元素,體現檔案館作為保藏和開發人類記憶的重要場所的意義。側面竹簡式遮陽的現代設計運用,隱含檔案館文化的歷史厚重感與現代開放文化的結合。
南寧市國家檔案館作為南寧市五象新區的重要建筑,在創新與繼承地域建筑風格中進行一些探索。設計將庫房及其相關技術用房功能的功能體塊進行堆疊,產生外部形體如巨石般穩固的形象。百葉及陶板外墻的表面肌理暗喻了古代記錄歷史的竹簡。借取嶺南建筑色彩以灰、白為主的色調。通過對材料的質感、色調的選擇及多種材肌理之間的搭配,形成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視覺效果,來表達南寧地域建筑文化的層次感、多義性。
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當前各種現代化技術在檔案工作中得到有效的運用,比如計算機技術、微縮技術和網絡技術等等,檔案工作的管理模式也發生了轉變,打破傳統的管理模式,朝著現代化發展,自然對檔案工作的條件以及環境提出新的要求。
南寧屬于亞熱帶氣候,夏熱冬暖,常年雨水豐沛,潮濕炎熱。嶺南傳統建筑在長期的發展中,積累豐富的適應自然環境的歷史經驗。建筑傳承嶺南建筑地域特征元素,迎合當地的地域氣候,在首層周圍設計騎樓及空中花園,不僅能夠改善建筑熱環境,還能夠提供良好的綠色空間環境。
以綠色節能作為設計指導,結合檔案庫房的特殊要求,進行系統化生態設計。庫房尤其是對溫度和濕度等有特殊的要求。因此,設計過程中取消了常規的回廊設計,采用了200厚加氣混凝土砌塊+80厚保溫材料+200厚加氣混凝土砌塊的復合保溫墻體。復合保溫墻體在南寧市國家檔案館的應用,在節約能耗、使用面積、工程造價得到了較大改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明顯。本項目通過傳承與創新,在地域特征、建筑空間、技術措施等一系列手法,創造節能、環保、舒適的地域性新型檔案館建筑。
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自然條件以及社會環境,這也決定建筑的地域性特征,帶有地域性的建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維持著建筑文化的多樣性。南寧市國家檔案館的設計就是希望一個現代建筑可以體現出對地域環境的尊重,試著從不同的方面,體現出地域性屬性,讓檔案館建筑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實現現代內容和傳統地域特色的和諧統一,希望可以給現代建筑設計的地域性特征表達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