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群收,康晉輝
1.河南省鑄鍛工業協會 河南鄭州 463000
2.駐馬店技師學院 河南駐馬店 463000
有些企業為了防止鑄件出現冷隔,單純提高出爐溫度,而產生冷隔的原因不僅是澆注溫度問題,還與鐵液的化學成分、澆注技術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保證鑄件物理性能的要求下,使材質的碳當量CE盡可能地靠近共晶點,通常把澆注溫度控制在材質熔化溫度以上60~100℃即可,在此溫度的基礎上,根據鑄件的大小、厚薄、幾何形狀的復雜程度,以及季節氣溫的不同,加上出爐、球化處理、轉運過程的降溫、澆注過程的降溫,再確定合理的出爐溫度。另外,澆注工人也要據此而控制澆注速度及調整澆包距離澆口杯的位置,澆注速度通常是“慢、快、慢”,開始的“慢”是為了使包嘴對準澆口杯,以防澆到鑄型外邊;中間的“快”是為了讓鐵液迅速充滿鑄型;后期的“慢”是為了使鑄型內的金屬液,由動壓力逐步變成靜壓力,以減少鑄件產生縮松。建議在生產過程中,采取綜合措施,防止鑄件出現冷隔缺陷。
冷隔是在鑄件上構成未能真正熔合為一體、大小不一及不規則的空洞、凹坑和縫隙,縫隙穿透或不穿透鑄件壁(見圖1),它們的交界處一般是光滑的圓角。冷隔常產生在鑄件的上表面或遠離內澆口的薄壁處。
圖1 冷隔形態
冷隔缺陷的產生與鐵液的流動性有直接關系,鐵液從澆注到凝固之前,其流動性經歷了三個階段:純液態流動性;結晶態流動性;鐵液前段結殼合攏。
對于產生冷隔機理的研究,其實就是對影響鐵液流動性諸因素的分析研究。盡管影響鐵液流動性的因素很多,但是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化學成分和澆注溫度的影響 鐵液的化學成分及澆注溫度均可影響到鐵液的流動性,圖2為 鐵-碳相圖,圖3為鐵液碳含量與流動性的關系。
圖2 鐵-碳相圖
澆注溫度越高,鐵液的含熱量越多,流動性就越好。為了比較不同化學成分鐵液的流動性,我們假設各種成分的鐵液都取相同的澆注溫度。
圖2表明,對碳含量(質量分數)大于、等于或小于4.3%的鑄鐵,都采用相同的澆注溫度(1400℃)下的狀態。從圖3可以看出,含碳量越接近共晶成分,純液態流動距離(時間)越長,液的流動性越好。這是因為碳當量(CE)越接近共晶成分,鐵液開始結晶凝固點越低,雖然澆注溫度相同,但是因為越接近共晶成分的鐵液過熱度越高,延長了鐵液流動時間,因此流動性就好,從而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圖3 鐵液碳含量與流動性的關系
1)在相同的澆注溫度下,由于接近共晶成分鐵液的過熱度相對高,所以流動性好;反之,當鐵液成分遠離共晶成分時,流動性就變差。
2)提高鐵液過熱度是改善流動性的重要措施。
我們知道,鐵液流動性是純液態流動與結晶態流動之和,在相同過熱度時,各種成分鐵液的純液態流動性基本相同,而在結晶態下流動性卻有很大的差別,這是因為不同成分鑄鐵的結晶特點不同。共晶成分鐵液是在一定的凝固溫度下結晶,冷卻凝固過程是有表向里逐層凝固的,已凝固的硬殼表面光滑,還未凝固的鐵液在硬殼內流動時阻力小,結晶態下流動距離長,因此共晶成分鐵液的流動性好。而其他成分鑄鐵的凝固,是在一個溫度范圍內進行的(液相線與固相線的溫度距離),即存在開始凝固溫度與凝固終了溫度,有一個液態和固態并存的區域。這個凝固溫度區域越大,即這個液相+固相并存區域就越大,在這種狀態下,金屬液內先生成的樹枝狀結晶粒,把鐵液隔成許多小熔池,鐵液流經迂回曲折,流動阻力較大,因此鐵液在液相+固相并存區域內結晶的流動性差。
從以上分析得出,共晶成分鐵液由于有一定凝固溫度,逐層凝固,也就是說鐵液在“凝固-流動-結晶-流動-凝固”的過程中道路暢通,所以在結晶態下的流動性能力強,流動性好;而具有凝固溫度范圍的鐵液,在結晶態下的流動性有阻力,所以流動性差。這就是化學成分與澆注溫度對鐵液流動性的綜合影響。
(2)砂型的特點和澆注條件對鐵液流動性的影響 砂型的特點對流動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砂型的阻力和導熱能力方面。
1)砂型阻力:砂型幾何形狀的不同,對鐵液流動的暢通影響就不同,如斷面的大小、厚薄、幾何形狀的復雜程度等。
2)導熱性能:要求砂型發氣量少、透氣性好。加入導熱性能好的附加物(如煤粉、焦炭粉等物),來均勻內外層的受熱作用,從而提高其熱體積穩定性。
澆注條件對流動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澆注溫度和外力方面。外力方面是指澆注速度的快慢、鐵液流的大小以及澆包距砂型的高低等。
(3)澆冒口系統的設計 在澆注過程中,鐵液與砂型接觸后,型砂因受熱而產生大量氣體,型腔內的氣體受熱也隨之急劇膨脹,二者重合起來使型腔內的氣體急劇增加,在此情況下型腔內的氣體如果不能順利排出,就會阻礙鐵液的流動和順利充滿鑄型。為此,除要求型砂含水分低、發氣量少、透氣性能良好之外,還需要合理設置排氣冒口,多(方位)扎設排氣眼,并使(如上下箱在沒有開箱起模之前,從上箱扎排氣孔,直接與下箱型砂扎透)排氣管道暢通無阻,這些都是防止鑄件出現冷隔(氣孔)缺陷而在工藝上常采取的有效措施。
1)澆注溫度太低,澆注速度過慢,澆注時間過長。
2)化學成分不合格,碳當量(CE)太低或太高,即遠離了共晶點,降低了鐵液的流動性。
3)鑄件斷面厚薄差太大,或斷面薄且長。鐵液在充型途中,降低了鐵液的流速,鐵液散熱過量,使鐵液不能很好地充滿型腔。
4)澆注過程中意外發生中斷。
5)當鐵液溫度稍低時,澆包距砂型距離太小,或澆速緩慢,鐵液動壓力不足,使流動性本來就差的鐵液流的更加緩慢。
6)上砂箱太矮,直澆口太短,又沒有加設澆口杯,致使鐵液動靜壓力不足。
7)砂型太濕,吸熱量過大。型砂受熱后產生大量的水蒸汽,或砂型中煤粉以及其他產生氣體的物質太多,導致生成大量的氣體,如果鑄型排氣性能不好,則增加了型腔內的氣體阻力,阻礙了金屬液體的流動。
8)出爐溫度過高,金屬液過度氧化,或其中非金屬夾雜物質多,降低了鐵液的流動性和熔接性。氧化的鐵液表面白亮,看似溫度很高,但流動性卻差(一線的老師傅稱之為“假高溫、不走路”)。
9)內澆道開設的太薄且長,或內澆道開設的位置不合理,鐵液流經內澆道時流速慢、散熱量大(薄壁鑄件的內澆道厚度可占鑄件厚度的2/3),當鐵液匯集接頭時,各接頭的表面張力已很大而不能互熔,故造成鑄件冷隔。
10)球化處理、扒渣后,沒有加蓋保溫劑。
11)抬包澆注過程中,工人的澆注姿勢不正確,澆注的鐵液流“細、高、慢”,從而延長、增加了鐵液與空氣的接觸時間及面積,使鐵液更加降溫并氧化。
1)當金屬液具有適當的澆注溫度及足夠的流動性條件下,澆注工的操作技術,對于防止鑄件出現冷隔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澆注工應根據鑄件的大小、壁厚、幾何形狀的不同,正確控制澆注溫度和澆注速度。一般情況下應采用“先快后慢”的澆注方法,“先快”產生的動壓力使鐵液盡快充滿型腔;“后慢”旨在以靜壓力的方式,使型腔內的鐵液平穩充實。但是如果鑄件的大平面在上面,比如大型變速箱的下箱體,澆注后期不能慢,更不能停。當然澆注這種類型的鑄件,在工藝上還應采取如增高上箱高度、加設足夠高的澆口杯等措施。
2)在不影響鑄件質量要求下,調整、改變化學成分的含量,使其碳當量(CE)盡量接近共晶點,以提高流動性。
3)沖天爐爐工應合理控制風壓、風量、風口直徑、底焦高度,防止鐵液的氧化。控制爐料質量,盡可能減少鐵液中的夾雜物,清理干凈包內的熔渣,覆蓋保溫集渣劑。
電爐爐工應使用質量合格的爐料,多次扒渣,并根據鑄件的大小、厚薄及幾何形狀的不同,控制出爐溫度。
4)為加快鐵液充填鑄型的速度,應適當加大澆口的橫斷面積;合理選擇鐵液引入鑄型的位置,盡量縮短鐵液的流程;提高充型的動壓力及靜壓力。
5)選用質量合格的煤粉、陶土等添加物,適當減少砂型中發氣物質的用量,提高砂型的透氣性。
6)在鑄型適當的位置設置排氣冒口。如果在鑄件的最高處不能直接放置排氣冒口,那就要在最高處的邊部開設邊排氣冒口。
例1:某廠生產差速器右殼,采用黏土砂造型,多觸頭微震造型機。球化處理溫度及澆注溫度的改變過程:球化溫度從1490~1510℃降至1410~1430℃,首澆溫度從1410~1390℃逐步降至1360~1380℃、1340~1360℃、1310~1330℃,尾澆溫度均≥1260℃,既解決了鑄件的縮孔缺陷,又避免鑄件產生冷隔缺陷[1]。
例2:某廠生產汽車上的4 11殼鑄件,造型采用樹脂砂套殼工藝,原來的球化處理溫度為1570~1580℃,優化后的球化處理工藝見表1[2]。
表1 優化后的球化處理工藝
采用優化后的球化處理工藝,既解決了鑄件的縮孔缺陷,也沒有再產生冷隔缺陷。
1)避免鑄件產生冷隔缺陷,不能單純地提高出爐溫度。
2)要解決鑄件的冷隔缺陷,應從工藝設計、熔煉溫度及元素控制、型砂配置、澆注技術等方面綜合考慮,這樣就可以有效地減少或杜絕冷隔缺陷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