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謙 陳曉璠
【摘要】 ? 以“互聯網+”、物聯感知、大數據決策分析支持為代表的城市管理創新和拓展,正在努力構建責任明確、智慧管理、服務公眾的智慧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統。P市智慧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統對標該市城市管理中凸顯的各類問題,以民眾需求為導向,突出“智慧城管”的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構建智慧城市管理建設兩大平臺——智慧城管可視化平臺、智慧城管核心處理與分析平臺,依托有線、無線及物聯網三網融合著力打造國內領先和省內標桿的智慧化城市管理系統平臺,并保證系統平臺的先進性、實用性、擴展性,實現精細化和智慧化城市管理。
【關鍵字】 ? ?智慧化城管 ? ?系統分析 ? ?系統設計 ? ?智慧城市
智慧化城市管理是信息時代的一種新型城市管理模式,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代表著未來城市管理發展的方向。相比較于傳統的城市管理模式而言,智慧城管建設將通過科學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與管理手段,使城管處理能力實現精準高效的轉變。同時,智慧化城市管理系統的建設,也能夠通過管理效能的發揮,促進城市建設與城市管理中若干難題的有效解決。
一、P市城市管理現狀及問題
作為地級市建制,P市在近年來的城市智慧化建設中積極探索,嘗試多種智慧化手段與科學化管理方式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如智慧水務、智能交通等,但從總體效果與水平來看,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如下:1.數據采集的完整性與規范性有待提升。目前,現有城市管理相關應用系統的基礎數據資源總量仍偏低,不同部門的數字資源關聯性不強,缺少整體性與全局性,難以做出較為精準的統計分析與預測,進而對整個城市管理流程的優化不能給予更大的幫助。2.職責與功能劃分清晰度有待提升。不同城市建設管理部門的若干應用系統之間,功能出現交叉重疊,從而導致推行智慧化系統的過程中,出現管理對象與管理內容的處理流程、處理標準、考核標準等不一致,部門間職責不清、互相推諉等現象,不利于智慧化城管系統的推進。3.管理對象多而雜,問題發現不夠及時,監管難以到位。各城管職能部門均承擔了部分發現問題與處理問題的職責,但由于管理對象的多而雜、管理區域的寬泛,導致發現問題的主動性降低,而解決問題往往只能依靠突擊整治,對解決問題的效率與質量難以保證。
二、系統分析
2.1 功能需求分析
1.無線數據采集。無線數據采集是智慧化城管系統的基礎功能,主要實現對各類城市管理基礎問題數據的采集與導入。其主要流程是:城管人員(包括監督員、執法人員等)在所管轄網格內一經發現相關城市管理問題,需將問題、事件、案件等整理并向城市管理監督中心上報。由于該類數據的采集地點不統一,采集內容多樣化異構化,且需實時更新,一事一報,故需要為監督員與執法人員提供移動終端設備。各類基礎數據(文檔、聲音、圖片、視頻及位置等)通過移動終端無線實時傳輸至監督中心,監督中心根據相關事件分類編碼體系與地理編碼體系,進行基礎數據的分類與匯總。2.業務受理。業務受理功能隸屬于城市管理監督中心,該功能主要包括被用于監督中心和指揮中心進行事件的立案、批轉等操作。3.信息可視化。能夠在電子地圖上實時查看區域內的節點、事件、以及相關人員的行動軌跡等。4.視頻監控。無論是傳統的城管系統,或是智慧城管系統,視頻監控都是城市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基礎功能。因此,該功能主要依托傳統城市管理中多年以來已經建成的各類專業視頻監控系統、軟硬件設備(如天眼、高清視頻探頭等)進行更新與部分重建,為智慧城管提供7*24小時全天候監控。當發生城市管理事件時,直接調取相關視頻接口,監視事件周邊視頻,實現對現場狀況的全程掌控。5.視頻智能預警。基于智能監控探頭的圖像分析功能進行搭建,將智能分析數據通過后臺進行解析、處理,對預警信息自動生成案件并上報、派遣。同時,預警信息可在GIS地圖上進行展示,極大地便利了工作人員對城市的管理。6.領導移動督辦。設計專供領導使用的移動終端APP,與智慧化城市管理系統平臺通過無線互聯網相互聯系,實時獲取到管轄網格內發生的各類案件、問題分析,以及事部件的統計分析、跟進動態等信息,實現隨時隨地宏觀管理城市事務的功能,對城市管理的案件進行督辦。7.權限管理。該智慧化城市管理系統主要面向城管領導、工作人員與普通民眾等三類用戶。各類用戶權限分配如下:城管領導:系統平臺內各類案件與事務的督查、考核以及相關統計分析與可視化功能。工作人員:處理城市管理中各類案件與各類事務的上報、處置、反饋、結案、電子歸檔、下載、打印等功能。普通民眾:案件與相關事務的申請、進度查閱、投訴建議等。8.資源管理。該功能主要指應用該智慧城管系統的城市區域的各類節點資源的信息管理,以及所涉及的智慧城管基礎設施、機構區域等后臺信息的維護,包括信息的錄入、修改、刪除、查詢與統計。9.系統維護。該功能面向后端管理員,包含對各類人員權限的設置與變動、賬號與密碼的加密管理、不同人員業務流程與數據流程的設計、城市類別、區域類別、部門/中心類別、網格類別的定制、以及系統日志的查詢與跟蹤。
2.2 性能需求分析
能夠保證系統7*24小時全天候實時高效地采集不同渠道、不同來源的異構數據信息,并依托PC、手機及其他電子終端設備能夠正常穩定地進行可視化呈現與統計。支持服務器預緩存與動態熱備份技術,提高終端應用效率。支持基于城市地理編碼體系的動態圖層緩存技術,支持電子地圖位置服務的精準表達與實時更替。在依托硬件環境的基礎上,為滿足工作中實時性的要求,借助智能終端設備,快速準確地獲取與受理最新城市管理事件/案件,動態反映出業務工作的流轉。
三、系統設計
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支撐”的要求,P市智慧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統平臺總體架構如下圖1所示。
四、系統實施
1.數據采集子系統。該子系統主要實現各類現場信息的實時采集與傳輸處理,主要應用人員為城市管理監督人員、執法人員、城市管理內部各科室、普通公眾等。不同權限、不同身份的用戶通過不同渠道與方式提交城市管理突發案件或各類常態事部件。監督員在所管轄網格進行各類巡查,一旦發現突發事件/案件或獲知某些非突發性違法問題,通過手持式無線終端設備(專用城市管理終端或智能手機終端)將其報送至監督中心,并等待監督中心的受理與任務分派。該專用城市管理終端(主要指應用于智能手機端的APP)具體功能包括:事件/案件的錄入、編輯與上報、事件/案件的審批與受理、事件/案件的人員分派、事件/案件進展跟蹤、地圖服務與精準定位、實時信息同步、事件/案件歸檔與查詢、領導督辦等。同時,該子系統還支持復雜表單編輯、拍照錄音、地圖定位、任務接收、系統設置等功能操作。
2.業務受理子系統。該子系統使用人員為監督中心業務受理人員,對來自不同渠道(城市監督員無線終端上報、主動搜索發現、民眾通過12345、12319或電子郵件舉報等)的城管事部件/案件進行問題登記、分類、受理及轉發等。對于無線終端上報及采集子系統主動搜索發現的事部件/案件,直接將相關信息映射至登記與受理環節;對于電話熱線及電子郵件舉報等方式發現的事部件/案件,則由業務受理人員人工錄入,在特定時限內進行核實,核實無誤后登記立案,并將事件/案件信息分派給定位地理位置區域內的監督員,要求其跟蹤處理。
3.監督指揮子系統。該子系統主要面向城市管理中心部門相關領導、督導,通過各類信息的實時監控與可視化輸出,有助于各級領導更清晰地了解城市各個區域的管理現狀與實際問題。該子系統基于GIS技術,依托地理編碼體系動態繪制不同城市的區域地圖,并實施精準定位。在此基礎上,搭配大型電子屏幕,將實時獲取的各類事部件/案件信息、各類基礎資源信息、業務辦理過程信息等集成于電子地圖上動態顯示具體情況,所見即所得。
4.數據交換子系統。該子系統主要用于實現智慧化城管系統內部各子系統之間、以及智慧化城管系統與其他外部系統之間的數據傳輸、共享等。智慧城管系統采集與處理的基礎數據資源涉及范圍廣、格式多樣化、結構復雜,既有二維屬性數據,又有空間地理數據,還有流媒體數據等。通過數據交換子系統,能夠實現城市空間地理數據與二維屬性業務數據(如事部件/案件基本信息、基礎設施設備信息、業務受理過程信息等)的共存共享,從而有效提升信息檢索、統計與復雜流媒體數據可視化的輸出能力。
5.視頻聯網共享子系統。該子系統通過整合接入早期以建成的公安、交通、城市規劃、工商、市場監督等部門的視頻共享資源,提高城市監管的覆蓋范圍。同時,根據視頻格式的不同,構建統一的標準化、規范化接口與輸出調用平臺,為其余子系統乃至其他部門的業務系統提供支持,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管理部門聯動處置、應急指揮調度和綜合行政執法實現協同工作的處置能力和管理效率。
五、結束語
P市智慧城管系統項目遵循智慧化城市管理平臺建設的統一要求與技術規范標準,以“智慧”入手,結合目前主流的無線智能終端數據傳送、處理及可視化技術,結合GIS動態地理編碼體系,構建了“基礎設施層+數據層+應用層+用戶層”為一體的立體化、集成化的系統設計方案,并最終付諸實施,取得了較好成效。
參 ?考 ?文 ?獻
[1]鄧京麗等.無錫市智慧城管平臺設計[J].中國高新科技,2020(18):99-100.
[2]楊釗,葛亮.智慧城管平臺建設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 2020(20):106-107.
[3] 徐佳琪,李婧,王晶晶,陳昊,何貞銘. 智慧城管:新一代信息技術下數字城管的創新升級[J].科技與創新, 2021(04):108-112.
[4] 夏昊翔,王眾托. 從系統視角對智慧城市的若干思考[J]. 中國軟科學,2017(7):66-80.
[5]鄔倫,宋剛,吳強華,等.從數字城管到智慧城管:平臺實現與關鍵技術[J].城市發展研究,2017,24(6):99-107.
[6]方星宇. “智慧城管”推行中的困境與對策研究——以 D 市為例[D].河南:鄭州大學,2020.
[7]劉東亞等. 城市精細化管理大數據應用模型研究[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20(21):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