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俊
【摘要】 ? ?“信息技術”一詞最早出現于19世紀,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信息技術深入到學校教學,對課堂教學產生了重大變革。針對特殊教育學校學生這一特殊人群,如何讓信息技術與特殊教育課堂教學中的“教”與“學”融為一體,讓特教老師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的支持和使用,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讓盲、聾和培智學生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讓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提高“教”與“學”的效率。以特殊教育學校利用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變革中的思考和探索為例,探討兩者結合過程的“變”中出“新”。
【關鍵詞】 ? ?信息技術 ? ?課堂教學 ? ?特殊教育 ? ?變革 ? ?創新
引言:
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帶給教師、學生和課堂的改變,以特殊教育學校(簡稱為特校)師生為例,探討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的“變”中出“新”。特校中存在三類學生:盲生、聾生、培智生,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在這群特殊孩子身上變成了死記硬背,學習困難,教學效果不理想。但是,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對特校課堂教學產生了風暴式的變革。
一、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的變革
1.1教師 “變”
1.1.1教師角色改變
特校傳統課堂教學主要是老師講,學生聽,課堂教學的學習內容和資源匱乏讓這群特殊學生處于被動學習。信息技術的教學手段介入充分發揮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等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應用于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從而填補了學生的身體缺陷。
特教教師的角色由主導轉變為輔助,只有教師清楚認識到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扮演的角色轉變,才能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促進課堂教學的變革。
1.1.2對教師要求的改變
教師角色的改變后,教師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除掌握傳統的課堂教學基本技能外,還要學習使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讓課堂教學活潑生動,對教師教學技能和教學水平的一種挑戰。一方面教師不能過分依賴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其次,要不斷學習新的信息技術手段才能應用于課堂教學;最后,要針對學科知識結合信息技術手段開發教學課件。面對新形勢,對教師的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1.2學生的“變”
1.2.1學生思維方式的改變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后,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學習,學生產生學習動機。學生由填鴨式學習轉變為自主學習,在課堂教學中,更注重強調學生的思考、探索、歸納、總結的能力,學生的思維方式有了質的改變。聾生聽力損失,對外界事物只停留在表面,對語言的理解非常困難;盲生視力障礙,只能靠聽力和觸摸來感知事物,對書寫和識圖尤其困難;培智學生因智力因素,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學習障礙。這三類學生都有學習困難,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更容易接受直觀呈現,對于抽象概念很難理解。基于特校學生的這一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搜集更為直觀的教學資源,能帶給學生多感官體驗。
1.2.2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改變
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和動機。使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學生直觀感受到課堂的新穎性,由此產生學習動機,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從而達到教學目的。例如:聾生通過圖片、視頻產生視覺刺激,鍛煉聾生的語言組織能力;盲生通過音頻來模仿,激發語言表達能力;培智學生結合圖片、視頻、音頻等刺激,訓練語言表達和肢體運動。
1.3課堂教學的“變”
1.3.1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
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因畏難而產生抵觸情緒。信息技術手段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參與、自主探究,聾生眼見其形,盲生耳聞其聲,培智學生手腦并用,調動多感官共同參與認知活動,使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通過直觀教學,提高學習效率。課堂教學中新技術、新角度、新視野、新觀點,更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帶著興趣來學習,學習效果顯而易見。
1.3.2課堂信息量的改變
當今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完全超出了我們的想象,網絡世界擁有最豐富的信息資源,Internet上發布的信息包羅萬象、充滿時代氣息,幾乎囊括各領域、各學科的最新內容和成果。在教育網站上還存儲了大量的學習信息、習題講解、疑難解答等內容。因此,信息技術的有效應用極大地增加課堂的信息容量。
課堂教學如果僅僅依靠教材、教師等,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的。信息技術則體現了最強的網絡優勢,搜集更多的學科信息資源,增大教學的信息量,充分地開發了資源。師生雙方實現了用計算機在教學活動中進行互動,實現資源的共享。
在課堂教學的活動中,大量信息刺激著學習主體,學習的容量和信息量加大了。同時信息和知識點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使學生能獲取大量的知識信息,就可以更好的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
二、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的“變”中出“新”
2.1趣化學習,吸引注意力
某特校培智學生生活課——“系鞋帶”為例,課堂教學開始的第一個環節,教師帶領學生做一套手指操,在節奏明快的音樂聲的伴奏下,學生參與到手指操中,學生邊說邊做,表情自然輕松,教師及時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
第二個環節,教師播放了本班一個同學因鞋帶松了被另一個同學不小心踩到后跘倒的視頻,學生通過觀察視頻,在教師的引導下說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系鞋帶”,并強調系鞋帶的重要性,由此展開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系鞋帶的方法”;
第三個環節,教師播放系鞋帶的視頻,每個步驟都親自示范;
第四個環節,教師讓學生用教學模具按步驟分組練習,然后讓學生總結系鞋帶的方法分幾步;
第五個環節,教師讓兩組學生比賽,最后獎勵。
在第四和第五環節,教師利用ipad將學生的操作錄制后投屏,指出學生操作錯誤的地方,學生一目了然,非常直觀清晰。整節課教師趣化了學習內容,通過教學環節的設計,結合自身對信息技術的掌握,本節課在非常輕松的氛圍下學生掌握了系鞋帶的方法。
2.2轉換空間,身臨其境
盲生英語課——口語訓練,通過音頻資源,學生可以跟、聽、讀完成口語訓練。
教師利用音頻資源讓學生模仿發音,通過視頻互動的情景訓練讓學生體驗與外籍老師口語交流的真實感,讓學生既緊張又興奮,從而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盲生信息技術課——“指”上談兵也有“意”為例,這是一節計算機鍵盤的指法和鍵位復習課。
教師在課堂中給出主鍵盤區的字母、數字、符號鍵,學生通過回憶這些鍵的敲擊路線,從而掌握使用鍵盤的正確指法和牢記每個鍵位的位置。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模擬,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完成課堂教學。
2.3搬來實物,喚起體驗
聾生英語課——學習介詞。
聾生學習英語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尤其是學習in、on、under、behind等方位介詞時,學生經?;煜荒芾斫狻5抢眯畔⒓夹g資源做教學課件,教師用一幅情景圖就能讓學生很直觀的理解介詞的意思。今后只要出現介詞的選擇,腦海中立馬回浮現這幅圖畫。用信息技術手段將實物搬來,還原生活場景,喚起自身體驗。
聾生信息技術課——動畫制作:升國旗。
制作升國旗動畫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單單依靠教師用手語,學生根本無法理解,而且專業術語,手語是無法表達清楚。課前教師將內容發送給學生,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網絡上尋找資源。上課時,教師講解重點步驟,學生練習,節約了講授時間,增加了學生實際操作的時間。學生通過已有經驗結合所學內容,快速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任務,學生有較強的成就感體驗。
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是在不斷發展中探索前行而得到現在的一點成果。在傳統的黑板粉筆時代,講解課后練習時,教師和學生把練習抄寫在黑板上,然后教師再逐一講解,浪費了課堂大量的寶貴時間。投影儀使用后,教師把練習投影在黑板上,節約了課堂上講解練習的時間。
2013年各學校采購了電子白板,由此進入到電子白板時代。部分特校組織相關教師開發了一整套聾校語文、數學電子課本,這樣每個年級的語文、數學的每一篇課文、課后練習全部導入電子白板的電腦中,教師上課直接打開電子課本,教師不用一邊手捧課本,一邊打手語。教師解放雙手后,就可以準確的打出手語,學生也更看得清楚,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2017年進入到一體機時代,同時結合希沃軟件的應用,教師可以直接使用軟件上的教育資源,做出更生動的教學課件。而且全校覆蓋網絡后,教師可以直接在電子白板中輸入網址或搜索課堂教學中需要的教學資源和內容,直接應用于課堂,課堂氛圍更靈活多樣,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更強烈。
現在我校教師可以通過網絡,用手機和電子白板進行連接,教師手機上的資源可以直接在白板中顯示,教學更為便利,同時,學生的練習可以通過手機或ipad直接照相后顯示在白板上,全班同學一目了然看見自己的練習,教師當場講解和批改練習,節省了學生一個個上黑板練習的時間,可以在有限的課堂中,講解多個學生的練習。
三、結束語
信息技術帶給課堂教學變革也是巨大的,以我校為例,在利用信息技術改變課堂教學過程中,從開始應用的探索、研究,再到融合,最后自主開發,在不斷的嘗試過程中,從依賴到自主創新,從困難到瓶頸再到突破,自主探索出適合本校的課堂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技能,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教學效率。
參 ?考 ?文 ?獻
[1]李永杰.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整合的倫理向度[J].教學與管理,2019(09): 116-118.
[2]陶玉州.淺析情境教學如何推進信息技術課堂的深度學習[J].中國校外教育,2019(08):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