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年底,黨的十八大召開后不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突出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承諾“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由此拉開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序幕。
2013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理念,創新扶貧工作機制。
2015年,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會議提出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的總體要求,實行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六個精準”,實行發展生產、易地搬遷、生態補償、發展教育、社會保障兜底“五個一批”,發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總攻令。
2017年,黨的十九大把精準脫貧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進行全面部署,錨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聚力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2020年,為有力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洪澇災情帶來的影響,黨中央要求全黨全國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力度,做好“加試題”、打好收官戰,信心百倍向著脫貧攻堅的最后勝利進軍。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這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光榮,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
“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生動闡釋脫貧攻堅精神。
上下同心,體現了黨團結帶領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凝聚起全黨動員、舉國行動、合力戰貧的磅礴力量。在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戰中,從黨中央最高指揮部到基層最后一公里,層層壓實責任,兌現對人民的承諾。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以及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貧困宣戰,舉國同心,合力攻堅,黨政軍民學勁往一處使,東西南北中擰成一股繩,形成了脫貧攻堅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脫貧攻堅的每個重要節點和重大關頭,習近平總書記都親自掛帥、親自出征、親自督戰,他先后7次主持召開中央扶貧工作座談會,50多次調研扶貧工作,走遍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堅持看真貧,堅持了解真扶貧、扶真貧、脫真貧的實際情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堅決響應黨中央號召,在脫貧攻堅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嘔心瀝血、建功立業。實踐中,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不斷強化,五級書記抓扶貧、全黨動員促攻堅的局面逐漸形成。定點扶貧有序開展,產業扶貧、科技扶貧、教育扶貧、文化扶貧、健康扶貧、消費扶貧等發揮了各行各業的專業優勢,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熱情參與,“萬企幫萬村”行動蓬勃開展。我們黨有效動員人力、物力、財力聚焦脫貧工作,有效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形成人人愿為、人人可為、人人能為的社會幫扶格局,涌現出閩寧協作、滬滇合作、兩廣協作等各具特色的幫扶模式,千千萬萬的扶貧善舉彰顯了社會大愛,匯聚起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
盡銳出戰,體現了發揮制度優勢、集中精銳力量辦大事的實踐智慧和精神狀態。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組織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人民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對標‘兩不愁三保障,瞄準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一鼓作氣、盡銳出戰,確保如期實現脫貧目標。”面對一個又一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我們黨把精銳力量派到第一線,激勵廣大黨員干部以昂揚斗志向貧困開戰。盡銳出戰,要敢于啃硬骨頭。堅持發揮各級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落實脫貧攻堅“一把手”負責制,中西部22個省份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向中央簽署脫貧攻堅責任書、立下“軍令狀”,脫貧攻堅期內保持貧困縣黨政正職穩定,確保不獲全勝決不收兵;在脫貧攻堅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我們黨把各項政策向脫貧攻堅聚焦、各種資源向脫貧攻堅聚集、各方力量向脫貧攻堅聚合,堅持一個戰役接一個戰役打、一個堡壘接一個堡壘攻,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掉隊。盡銳出戰,選派最優的“精兵”打最實的“硬仗”。深入開展駐村幫扶工作,聚焦關鍵短板,調配精兵強將,攻克產業發展、項目投資、壯大集體經濟中存在的突出難題,全國累計選派25.5萬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同近200萬名鄉鎮干部和數百萬村干部一道奮戰在扶貧一線,推動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脫貧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大踏步趕上來,脫貧攻堅取得重大歷史性成就。
精準務實,體現了實事求是、科學施策、真抓實干的實踐品格。貧困問題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致貧原因也呈現差異性和多元性,單一減貧舉措在應對復雜貧困問題時往往難以奏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全國各地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不斷完善貧困治理的政策工具、思路舉措,確保扶真貧、真扶貧,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實事求是、精準務實的科學態度。各地堅持精準扶貧方略,堅持做到“六個精準”,實施“五個一批”,在“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和“如何退”的問題上,每一個環節做到精準,確保脫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扎實、脫貧結果真實。各地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改善發展條件,增強發展能力,實現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幫扶轉變;扭住教育這個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努力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盡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把一切工作都落實到為貧困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上,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建立全方位監督體系,真正讓脫貧成效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
開拓創新,體現了敢為人先、勇闖新路的進取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創新才能自強、才能爭先。在脫貧攻堅實踐中,我們黨秉持開拓創新的進取品格,出臺了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不斷改革創新扶貧機制和扶貧方式,著力提高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我們黨立足國情,在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總結提煉中國共產黨減貧經驗的基礎上,立足新時代脫貧攻堅實踐,不斷深化對減貧規律的認識,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實現了我國乃至全球減貧理論的重大創新。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推進扶貧手段、方法創新,探索了包括生態扶貧、資產收益扶貧、電商扶貧、光伏扶貧等在內的扶貧新模式。正是在這種創新精神的激勵下,近8年來,我國平均每年1000多萬人脫貧,這個數字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全國人口數量;“三區三州”、革命老區等深度貧困地區的農民走上了穩定致富的道路;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創造了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脫貧力度之大、規模之廣、成效之顯著,前所未有、世所罕見。
攻堅克難,體現了不畏艱難、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奮斗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扶貧開發工作,尤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發揚釘釘子精神,鍥而不舍、馳而不息抓下去。”面對這場“過隘口”“攻山頭”“啃骨頭”的硬仗,廣大扶貧干部以久久為功的韌勁、鍥而不舍的毅力,一代接著一代干、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確保脫貧攻堅成果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在脫貧攻堅精神的引領下,我們敢于斗爭、敢于堅持、敢于接力,徹底解決了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貧困難題,創造了“當驚世界殊”的減貧奇跡。
不負人民,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的不變初心和使命擔當。打贏脫貧攻堅戰,解決好貧困人口生產生活問題,滿足貧困人口追求幸福的基本要求,既是我們黨的目標,也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在脫貧攻堅戰中,數百萬扶貧干部傾力奉獻、苦干實干,同貧困群眾想在一起、過在一起、干在一起,將最美的年華無私奉獻給了脫貧事業,彰顯了不負人民的高尚情懷。堅持扶貧為了人民、扶貧依靠人民、脫貧成效由人民檢驗。廣大扶貧干部關注人民群眾最關心的現實問題,舍小家為大家,困難面前豁得出,關鍵時候頂得上,把心血和汗水灑遍千山萬水、千家萬戶。其中,1800多名扶貧干部獻出了寶貴生命,他們用生命詮釋了共產黨人的使命和擔當,用生命回答了對人民的忠誠與負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精神,是中國共產黨性質宗旨、中國人民意志品質、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充分彰顯,賡續傳承了偉大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新征程上,唯有大力弘揚脫貧攻堅精神,保持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的精神狀態,才能匯聚起繼續攻堅克難、開拓奮進的強大力量。始終銘記不負人民的使命擔當,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我們一定能在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征途漫漫,精神永恒。將脫貧攻堅精神發揚光大,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始終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我們定能乘勢而上、再接再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再創新輝煌。(撰稿:滕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