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寧 陳兆霞
摘 要 當前翻譯課程教學主要延續教材講解的模式,翻譯材料以文學報刊類文章為主。而翻譯市場的需求以專業導向為主,導致學生的知識結構與市場需求脫鉤。隨著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術的快速發展,翻譯教學與市場需求如何有效的結合是翻譯教學亟待解決問題。結合某市場實際翻譯需求,本文剖析了通過翻譯實踐方式教授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分析如何按照市場需求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如何使用CAT軟件提高翻譯效率并建設專業語料庫,提出了翻譯實踐結合翻譯教學可能的發展模式。
關鍵詞 翻譯實踐 計算機輔助翻譯 翻譯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1.11.035
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 Teaching for College English Majors
Based on Translation Practice
DING Ning[1], CHEN Zhaoxia[2]
([1]Nanhang Jincheng College, Nanjing, Jiangsu 211156;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89)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course mainly continues the mode of explanation based on teaching material which are mainly literary and newspaper articles. The demand of translation market is mainly professional oriented, which leads to the decoupling of students'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market demand. A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technology, the combination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and market demand has became an urgent need for the major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translation needs of certain market needs, this paper focuses on junior students majoring in English in our college who study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course through translation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translation ability according to market demand, how to use CAT software to improve translation efficiency and build professional corpus, and puts forward the possible development mode of combining translation practice with translation teaching.
Keywords translation practice; 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course
隨著市場對專業翻譯人才需求的增強,需要翻譯人才掌握較強的語言能力(英語能力、中文能力、翻譯能力)和計算機輔助翻譯(Computer Assisted Translation,CAT)軟件、責任感、團隊精神、學習能力以及溝通能力(楊帆,2016)。[1]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在翻譯行業的逐漸普及和應用,技術驅動的翻譯服務模式已經成為顯著形態(崔啟亮,2020)。[2]《2019中國語言服務行業發展報告》的調查數據顯示,機器翻譯在語言服務行業的應用較為普遍。41%的語言服務提供方受訪企業經常使用機器翻譯,45%受訪的語言服務從業者表示偶爾使用機器翻譯。語言服務自由從業者對“翻譯技術的使用能夠降低翻譯成本”的認可度達80%,對“翻譯技術的使用能夠提高翻譯質量”的認可度為67%。①
基于市場對翻譯實際需求的認知及當前大學翻譯教學的現狀,我們為本校英語專業大三學生開設了CAT課程。基于某翻譯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幫助學生通過課程獲得實戰經驗。
1 CAT教學的課程設置
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可分為三類:①翻譯工具,如術語管理系統和翻譯記憶;②本地化工具;③語言工具,如語料庫檢索工具、電子詞典和拼寫檢查工具(Quah, 2006/2008:193)。[3]計算機輔助翻譯的主要原理是基于人機交互平臺,計算機提供詞匯、術語、短語、慣用語等翻譯知識,翻譯人員進行選擇、調整語序,從已翻譯過的文本中查找相同或相似語句的譯文,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勞動,從而進行高效的翻譯工作。CAT的重要思想是在翻譯記憶庫和實例模式中搜索相同或者相似的句子或者短語,給出參考譯文(朱玉彬,2012)。[4]翻譯記憶機制不僅是絕大多數CAT系統的核心,它已成為計算機輔助翻譯的代名詞(張政,2010)。[5]目前主流的CAT軟件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類似Trados、MemoQ等獨立操作界面的工具,將需要翻譯的文件導入,在軟件中翻譯后再導出;另一類是嵌入式翻譯工具,例如Wordfast、Visual Trans等軟件(蘇明陽,2007)。[6]
1.1課程培養目標
該課程針對大三英語專業學生開設一學年,旨在培養具有計算機輔助翻譯知識和能力、知識遷移能力、適應市場需求的英語人才。考慮到英語專業本科的學生缺少編程方面的基礎知識,引入高級計算機輔助工具開發或編輯的技能難度較大,所以本課程以計算機輔助翻譯實踐為主,讓學生具備翻譯實戰經驗,對特定行業翻譯要求有質的積累。
1.2教材和應用軟件
課程推薦教材為《計算機輔助翻譯實踐》和《MemoQ快速入門指南》,教材主要供學生課前預習,課上以上機練習為主。課程選擇MemoQ作為課程中使用主要的CAT軟件,MemoQ屬于當前主流的CAT軟件,相對于Trados,MemoQ上手更為簡便,更適合于學生。
1.3授課方式
授課遵循“課前預習,課上練習,課后總結并鞏固”的原則,課前學生預習操作方法和相關教學視頻。前期(1-7周)主要是軟件操作、Word高級功能、機器翻譯、電子詞典翻譯、信息檢索等操作的學習;后期(8-16周)針對翻譯任務,強化軟件操作。課后安排相關主題翻譯練習,并布置下節課的預習任務。每節課講解上周作業的同時復習上節課知識點,講解本節課知識點,課上翻譯練習,總結本節課知識點,包括操作要點和翻譯技巧、英語語言知識等。學生根據每次課堂對譯文的討論,更正自己的翻譯并更新語料庫。
1.4考核機制
學生成績側重反映學習過程的變化,平時作業的平均分占學期末最終得分的60%,最后作為期末考試的翻譯作品得分占最終得分的40%。每次的作業要求按照特定的格式導出,例如:雙語對照rtf格式、單語word格式、雙語xcliff格式等,以檢測學生是否熟練使用軟件翻譯。作為最終考試的翻譯作品,還包括本學期積累的翻譯記憶庫和翻譯術語庫,以激勵學生重視每一次翻譯練習,確保學生掌握記憶庫和術語庫各種格式之間轉換以及各個硬件終端之間轉換的能力。
1.5實踐環節
通過試譯選拔有潛力的學生加入翻譯項目中,按照翻譯公司的價格支付。根據學生每次作業情況,不斷擇優納入;擴大團隊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校對后發給翻譯公司的同時,抄送給學生以更新學生的語料庫,團隊語料庫共享。
2 CAT課程設置的經驗
通過對課程實踐過程中學生和教師的反饋跟蹤記錄,總結該課程設置和實踐過程中的經驗如下。
2.1翻譯實踐激發學習動力
瑞斯庫基于認知科學和行為理論,提出了翻譯能力的四點內涵:①針對現實翻譯情景形成宏觀策略的能力;②整合信息的能力;③行為規劃及決策能力;④譯者的自我管理能力(Risku,2010)。[7]這四種能力的養成,前提是要有鍛煉譯者的真實翻譯情景。目前高校主要延續教材講解的模式,翻譯材料的選取以文學報刊類文章為主,相對缺乏專業性。而翻譯市場的需求主要以專業材料(例如醫學、財務、法律,機械等)為導向,這就導致學生的知識結構與市場需求出現脫節的現象。我們在實踐中發現,翻譯實踐的方式有以下優勢:①培養學生對職業的敬畏感,學會責任擔當。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主要通過課內課外練習打磨翻譯技能,激勵學生努力做好翻譯的外在因素主要是學習成績。而翻譯實踐模式下的教學,學生不認真的后果是客戶不滿意、要求返工、拒絕全額支付翻譯費用等后果,在真刀真槍的實戰下,養成了學生對于翻譯作為一種職業的敬畏感和責任心。②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我們在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發現,大三學生普遍對實踐性翻譯工作躍躍欲試,希望獲得市場的直接反饋,所以絕大部分學生的參與熱情都得到了激發。
2.2充分發揮學生課前自學的能力
將學生有能力通過閱讀或觀看視頻自學完成的內容,課前發給學生自學,課堂上主要用于解答問題和討論。這種做法大大節約了課堂時間,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2.3譯文質量是重點之重
譯文質量出現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兩點:①大三學生英語語言基本功有待提高;②譯文術語和重復句段的統一。因此,在課堂討論中對易出現理解困難或表達困難的句段著重講解,并給予學生及時有效的反饋。教師扮演項目經理的角色,需要提前將已有的記憶庫、術語庫以及相關項目的平行文本等資料共享給翻譯團隊成員。使用CAT軟件云端實現記憶庫的實時共享,或使用諸如譯馬網等網頁版CAT工具,既可以實現項目開展過程中翻譯的實時共享,還提供團隊實時交流的工具。
3 CAT課程進一步開發的設想
課程前期設計階段很多環節,由于條件尚未成熟、或由于教師精力有限,在具體實踐中未能貫徹,但是有了前期的鋪墊,在初期未實施的要素在首期的課程設計基礎上,可在下一期課程中納入。另外,根據學生的反饋以及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觀察,筆者認為下期的CAT課程可以做如下調整,從而進一步優化課程質量和效果。
3.1小組匯報,問題總結,結集成冊
不論是授課階段,還是課后遴選學生組建翻譯團隊進行翻譯的階段,學生都或多或少遇到了各種問題。為了能夠使教學更有效,我們建議將課內的翻譯活動劃分成項目,每個小組一學期負責一個或多個項目,翻譯完成后,該小組總結本次翻譯活動的收獲、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辦法以及其他心得,課堂上進行簡短的小組匯報,學期結束將所有小組的總結記錄下來,與同學共享。課外參與翻譯實踐的翻譯項目的同學,也依循此法。這樣可以督促學生做個有心人,形成自我學習的模式。
3.2教師角色由項目經理轉換為客戶
項目經理的角色意味著教師是項目質量的負責人,這樣做的好處是質量得到了保證,缺點是學生對教師有依賴心理,對翻譯標準認知不足,期待教師提供標準。因此,在課程進入后半段學習之時,教師的角色由項目經理轉為客戶,由學生輪流擔任項目經理,負責稿件分派、跟進、校對、交付等內容。教師作為“預客戶”拿到稿件后,如果出現問題,可向項目經理反饋作為“客戶投訴”,直到稿件質量滿意后,由教師將稿件交付給真正的客戶,即翻譯公司。
3.3結合學校特色,充分利用校內資源
充分利用校內資源包括兩方面:(1)利用校內師資實現翻譯教學的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轉向,實現學校特色。目前工程技術商務類翻譯是翻譯市場的主要需求,翻譯過程中除了需要譯員的語言功底,還需要譯員對相關技術和行業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確保翻譯質量。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結合學校特色,翻譯課程內容可以主打航空領域內翻譯,邀請該領域的教師甚至研究生為學生普及航空領域知識,便于學生理解源文本。(2)利用校內翻譯需求。學院和學院之間建立合作關系,既可以使學生實踐項目設置建立在專業領域翻譯任務,又可以在翻譯過程中及時與客戶溝通,獲得客戶專業領域方面的指導。
4 小結
本文結合本校英語系大三CAT課程開設情況,簡述課程教學過程。發現翻譯實踐的形式、任務驅動型教學方式、發揮學生課前預習和自學的能力,這些都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同時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困難,如質量把控方面存在困難、教學重點易偏向軟件操作而忽略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單位時間回報率相對不足、學生易對翻譯行業形成錯誤認知等。針對課程可能的不足提出了小組匯報結集成冊、教師角色由項目經理轉換成客戶、充分利用校內資源的改進措施。
注釋
① China Language Services Industry Development Report 2019, 2019. 中國翻譯協會:《2019 中國語言服務行業發展報告》,中國翻譯協會,2019.
參考文獻
[1] 楊帆.實用視角下高校英語專業課程中翻譯課程的設置方向研究[J].亞太教育,2016.2:174-176.
[2] 崔啟亮.AI時代的譯者技術應用能力研究[J].外國語言與文化,2020.3:104-110.
[3] Quah, Chiew Kin..Translation and Technology[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2008.
[4] 朱玉彬.技以載道,道器并舉——對地方高校MTI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教學的思考[J].中國翻譯,2012.3:63-65.
[5] 張政.計算語言學與機器翻譯導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6] 蘇明陽.翻譯記憶系統的現狀及其啟示[J].外語研究,2007.5:70-74.
[7] Risku, H.A cognitive scientific view on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 Do embodiment and situatedness really make a difference?[J].Target,2010.22(1):9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