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煜
摘 要 伴隨著城市化的加快,新一代農民工流入城市從個人遷移轉為家庭聚集。這讓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成為社會熱點問題。同時,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也為農民工隨遷子女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本文在南京市江寧區某小學進行質性研究,以教育融合作為起點,闡述了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的現狀,并分析其在社會化成長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從中總結歸納出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融合的策略,以期為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融合提供借鑒。
關鍵詞 農民隨遷子女 教育融合 教育信息化 社會性發展
中圖分類號:G459?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1.11.062
The Study on the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Moving along with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JU Yu
(College of Media and Art,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Jiangsu 210000)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flows into cities from individual migration to family aggregation. This makes the educ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with migration become a hot issue in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has brough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quality of a primary school in Jiangning District of Nanjing City, taking the education integr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expounds the status quo of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with their children, and analyzes some problems in the social growth, and summarizes the strategies of the integ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with migr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children with migration.
Keywords migrant children;education integration; education inform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文化沖擊”理論認為,當一個人從一種文化遷移到另一種文化中,他所熟悉的交流方式失去作用,從而產生抗拒、疑惑以及逃避的感覺。當農民工隨遷子女進入城市生活,不同的環境、生活習慣、文化差異等會讓他們更為敏感。在新時代背景下,社會需要更加關注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問題,使他們順利進行教育融合,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1 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融合現狀及問題
為了解在新媒體學習環境下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融合存在問題,本文在南京市江寧區某小學進行質性研究,對隨遷子女以及教師進行訪談,運用半結構訪談形式與受訪者進行溝通,并將訪談記錄整理、歸納、總結、分析,總結出以下存在的問題。
1.1 學習融入現狀
1.1.1信息化教學手段下學習興趣提高
“有的孩子剛來學校的時候會不太適應,因為學校的一切對他都是陌生的,包括多媒體設備,他們都不太敢碰,為了讓他們熟悉環境,我會輪流讓他們當電教管理員,慢慢就適應了。現在的孩子是數字一代,對這種電子設備的學習適應和接受度都挺不錯的。”在新媒體學習情境下,可利用的教學工具越來越多,例如多媒體影像、智能白板、IPAD等,從訪談中可以看出隨遷子女對于信息化設備是好奇的。電子設備能夠提高課堂的交互性、豐富性和有趣度。當詢問學生是否想回老家讀書時,學生回答不太想,原因是在現在的學校環境更好,上課更有趣。可見學校教育環境對于隨遷子女的學習融入是有影響的,在之后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利用好信息化的學習工具,搭建智慧化的課堂,讓隨遷子女主動學習知識,促進其學習行為,是促使教育融合的一種新方式。
1.1.2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不佳
在對老師的訪談中得知,很多隨遷子女小時候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導致現在學習跟不上,大部分孩子的成績都處于中下水平。在學習過程中,他們課前大多忽視預習工作,也不注重課外閱讀,在課堂上吸收知識較慢,導致學習效率比較低。課上也缺乏做批注、記筆記的習慣。很多孩子缺乏主動性,也沒有制定學習計劃和復習的習慣,在面對難度較高的問題上很難舉一反三。
在訪談中,大多數隨遷子女認為學習很重要,想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有的時候卻不能如意,也很認真的學習,但最后結果卻不好。同時,隨遷子女對于學習的意義認識不夠清晰,也對未來的發展不明確,在學習方面總體呈現較為模糊的認識。
1.2 ?心理融入現狀
在訪談中有一個項目是自我介紹,部分孩子可能因為緊張不知道怎么說,低頭沉默。在提示說可以說說家庭、朋友或者愛好時,也需要思索一會。在這過程中,問到父母職業,有些隨遷子女甚至不愿意透露。在對于自己愛好的描述中,隨遷子女回答比較單一,較多愛玩游戲,沒有更具發展性的愛好。并且部分隨遷子女認為自己不夠自信、很少溝通、成績靠后。
受訪教師也表示,隨遷子女多少會有不自信和膽怯的表現。有的孩子剛進入學校時會帶著一點方言,但隨著教師指導、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尋求改變,逐漸愿意說話并越來越標準。包括一些生活行為方式、衛生習慣都在老師引導和學校規范化的制度下慢慢發生改變。
1.3 社會融入現狀
參與訪談的多數學生表示自己會溝通,但不愿意主動溝通。平時和老師溝通比較少,老師找談話也會很緊張,也更傾向于和玩得比較好的同學交流。在與教師的訪談中,問到對隨遷子女的態度時,老師們均認為對孩子是一視同仁的。但有的學生老師確實難以管教,教學壓力也比較大,有的時候會忽略他們。對于隨遷子女融入問題,老師們認為這個問題是很復雜的,不僅是國家、社會、學校、老師、家長等通力合作能完成的任務,更重要的是孩子自身的素質、性格、知識獲取要有比較大的提升和發展,愿意去溝通去了解去接觸才是融入的關鍵一步。
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化教學工具、優質的教學資源、溫馨的學校氛圍、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會給隨遷子女帶來新奇感,激發學習興趣。但文化差異、行為習慣的不同也會導致他們在社會融入的困難。在學習方面成績靠后,學習態度和習慣對比城鎮學生不積極。在自身認知方面,較為敏感。在社會交往過程中,隨遷子女不主動,害怕交流。盡管存在較多問題,但總體上隨遷子女在各類影響下愿意融入團體,愿意融入城市生活。
2 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融合問題歸因
2.1 社會因素
第一,戶籍制度。戶籍制度本是用來區分農業和非農業的職業類別,現在卻成為一道障礙,造成農民和市民社會地位完全不同的情況出現。許多農民工進入城市從事的職業是一些臟活、苦活、累活,薪酬也遠遠不及城市市民,這也導致了社會歧視,成為農民工子女社會化的無形屏障。
第二,生活環境以及居住條件。農民工隨遷子女的居住地大多為城鄉接合部,這類地區人員復雜,環境較差,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發展。這類地區也沒有配套的休閑活動區域,隨遷子女的娛樂活動單一,文化氛圍不高,也會影響隨遷子女的社會化成長。
第三,風俗習慣。盡管現在城鄉風俗文化有著整合的趨勢,但是城市和農村還是有著不同的文化差異、過節習慣與人情往來。當隨遷子女表現出與城市孩子不同的行為時,可能會導致被孤立的狀態。
2.2 家庭因素
第一,經濟條件差。大多數農民工家庭并不富裕,不能給予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類需求。孩子在這種環境下長大,對于金錢也會越來越重視。大多數父母會對孩子表達努力掙錢都是為了讓其讀書,這也會導致孩子形成不良的學習動機。
第二,教育觀念落后。農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再加上平時工作忙碌,想幫助孩子學習,但卻無能為力,有時會劍走偏鋒,對孩子進行毆打、謾罵等方式。除去學習,隨遷子女也缺乏興趣培養以及課外活動。
2.3 教育因素
第一,校園環境改變。城鎮學校與鄉村學校環境不同,校園活動不同,遵守的規則紀律不同,在面對不同的環境時,隨遷子女可能會沉默,甚至更加敏感,會直接影響孩子參與行為的變化。
第二,老師教學壓力大,不能顧及每位學生。農民工隨遷子女在進入學校的時候,缺乏學習習慣以及學習方法的系統性指導,學習進度跟不上,導致成績較為靠后。培養這一方面需要教師長時間耐心的指導,有的教師可能就此忽略,對隨遷子女的學習融入十分不利。
第三,同伴關系。隨遷子女較為在意同伴對自己的評價,存在負面評價會導致孩子產生孤獨、自卑等心理問題。社會歧視及不和諧的人際關系會讓隨遷子女得不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3 隨遷子女教育融合問題解決策略
3.1 開展信息化教學,增加校園活動
疫情之下,在線教育蓬勃發展,優質的教學資源更易共享、獲取。加強家長以及老師對信息化學習的重視,讓隨遷子女獲得更為良好的教學資源。同時,融入steam教育、智慧課堂、游戲化學習等新型信息化教學方式,讓隨遷子女提高學習興趣,更好地融入課堂。隨遷子女教育融入不僅局限于成績,各方各面也需要教師、學校、家長的共同努力。完善評價機制,發展素質教育,鼓勵、支持、促進學生參與課外活動,開設趣味運動、演講比賽、辯論比賽等活動,讓每位同學都有展示的機會,讓隨遷子女在展示的過程中認可自己,發現長處,提升自信,從而更好的成長。
3.2 加強文化自信,提高心理素質
隨遷子女的衣食住行、文化差異與城市孩子相比,大多存在差距。在文化沖擊的影響下,這種差距會讓隨遷子女更為敏感自卑。在日常學習過程中,教師、學校要幫助學生加強文化自信,幫助隨遷子女熟悉城市生活,讓城鎮子女了解鄉村風情。講鄉村故事,讀農耕文化,了解城市發展,讓學生發現美麗鄉村,接受不同的風土人情。同時,關注心理健康,和隨遷子女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加強他們的抗壓能力,提高心理素質,拒絕攀比。在日常生活中,社會層面也需要加強思想教育工作,傳播優秀文化,認識到農民工群體的社會價值與創造性。將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傳遞給我們每一個人,那么每個人都能自強自信融入城市生活。
3.3 提高自我認知,引導學習思維
不僅僅是隨遷子女缺少自我認知,很多學生對于自己的特點、學習的目的、將來要從事的工作都存在一定的疑惑,只是隨遷子女自己所能接觸的環境中對學習發展、父母職業的了解更為局限。所以要加強農民工隨遷子女的自我認知,多進行知識拓展,發現自身的亮點特點,同時給予正確的指導和幫助,強調課前預習、課堂記錄、課后閱讀以及反思的學習習慣,培養其語言溝通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反思創新能力,當他們看得越多學得越多思考得越多,自然就會更加融入這個社會。
3.4 加強教育關懷,關注家庭教育
現今流動人口的低齡化,越來越多的新生代農民工已是80后,加之在信息化的今天,其吸收新事物、新的思維觀念的機會和能力都較好,因此許多家長也越來越意識到學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希望下一代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老師層面要加強家校合作,多與家長溝通交流在校情況,指導家庭教育的方法,注重情感關懷,增強孩子自信心,使其健康快樂成長。學校層面要積極營造溫馨有愛的校園環境,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建立互幫互助的家委會,促進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
4 總結
隨遷子女教育融入不僅是一種主動適應的過程,也是隨遷子女與流入地子女多元文化的碰撞、交互的過程。融入不僅僅意味著被同化,相反,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隨遷子女進入到城市學校,在思想相對開放的今天,交往與互動是種雙向的影響過程,將會對學校的文化、流入地的文化和理念也產生一些影響,甚至衍生出新的文化和思維方式。我們應積極喚醒農民工及其子女的權利意識,讓他們知道并主動地行使自己的權利。相信隨著改革的深入發展,這一代新生農民工的權利將會有更好的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而也將會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更好地融入學校和社會。
【基金項目】2019年江蘇省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新媒體學習環境下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融入問題——以江蘇省南京市為例”(項目編號:KYCX19_0989)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吳忠.農民工隨遷子女心理問題及其融入[J].宜春學院學報,2018,40(05):40-44.
[2] 孫文中,裴凌風.教育信念與弱勢文化資本: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張力研究[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7(09):48-55.
[3] 王曉燕.農民工隨遷子女學校適應性的比較及相關因素分析[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0,2(01):56-62.
[4] 樊秀麗,王正陽.“生活教育”視野下的文化融合教育機理——基于北京市隨遷子女學校教育的田野研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5(02):83-92.
[5] 張丹.隨遷子女教育政策的地方實施與困境——以A市隨遷子女小學階段為例[J].教育發展研究,2018,38(20):8-16.
[6] 樊秀麗,周宜,王正陽.雙向的社會·文化交融——基于北京市隨遷子女教育的人類學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18(02):90-97.
[7] 盧偉,褚宏啟.教育扶貧視角下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改革——如何實現入學機會均等與教育起點公平[J].中國教育學刊,2017(07):57-62.
[8] 潘藝陽.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融入問題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17.
[9] 陳霞,申屠珊.城市化進程中新生代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研究——基于教育認知度及教育行為的視角[J].城市發展研究,2012,19(04):95-100.
[10]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課題組,田慧生,吳霓,張寧娟,等.進城務工農民隨遷子女教育狀況調研報告[J].教育研究,2008(04):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