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數字校園建設的背景和五個主要要素,并列舉了廣東行政職業學院圍繞這五個要素在數字校園建設上進行的探索和實踐。
關鍵詞:數字校園;職業教育;教育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6)22-0109-04
隨著職業教育近些年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國家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2014年召開了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會議指出:“職業教育對提升國家的國際競爭力、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至關重要。”[1]迅速普及的云計算、大數據等網絡技術,使得高職院校的發展與教育信息化、數字校園已經密不可分,教師和學生越來越關注教育信息化對學校發展的影響[2],特別是當國家的頂層設計中首次提出“互聯網+”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形態后,“互聯網+”的浪潮給社會帶來了巨大沖擊,職業教育需要也必須適應這種新變化,只有切實做好“互聯網+教育信息化”才能更好地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數字校園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它依靠有線、無線的網絡及各類信息化的數據,構建校園教育信息化,擴展傳統校園的辦學空間,完善傳統校園的管理機制體制,促進教育教學的全面信息化,以達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3]
我國高職院校數字校園建設的背景
上世紀90年代后期,“社會信息化”概念開始在我國出現,并輻射到教育改革和發展上,越來越多的官方文件提到了“教育信息化”,特別是2014年3月5日,全國人大第十二屆三次會議召開,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將“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6月23日,全國職教工作會議召開,職業教育的戰略地位也更加突出。這樣兩個重要的會議在同一年召開,就像一劑強有效的催化劑,讓“互聯網+職業教育”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更多教育信息化文件不斷出臺,“職業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也逐漸成為一種新常態。
從各類教育信息化相關的官方文件中,我們可以看到,隨著“互聯網+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數字校園建設也日新月異,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它是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環節,有力地促進了教育教學、創新創業和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4]因此,我們對數字校園建設的探索與實踐對促進數字校園的發展起重要作用。
高職院校數字校園建設的基本要素
數字校園建設要“以生為本”,其核心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無論是硬件建設還是軟件建設都要圍繞這一核心開展工作,它貫穿學生學習、實踐實訓、教師教學、教學管理等各個方面。因此,高職院校數字校園建設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左圖中的五個要素,這五個要素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1.制度要素
任何一項重要工作能順利有序進行,制度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完善的制度會讓數字校園建設有章可循、有據可依。有了制度的保障,在建設中各部門就能協同合作,分工實施,不會出現工作中互相推諉,無法繼續開展下去的情況。因此,學校應首先建立好相關制度、工作方案和工作時間表,讓數字校園建設能層層落實,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順利實施完成。
2.網絡要素
在“互聯網+”背景下,網絡是數字校園建設的最基本的物質基礎,也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網絡包括有線、無線兩大類,每一類又有不同的接入模式,如TDD和FDD等[5],管理人員、教師和學生能利用網絡進行管理、教學和學習,不再受任何空間的限制。另外,它還包括應用于保障學校網絡的中心機房、各類服務器、交換機等硬件設施,這些都是教育信息化中網絡建設的基礎設施。這些設施的建設既為數字校園奠定了基礎,也為后續實施創造了必要條件。
3.資源要素
資源要素主要是指用于管理、教學和學習過程的各種信息資源。它包括以多媒體素材、圖書情報、教學軟件等為主的軟件資源和以硬件設施支撐的實體資源兩大類。其中硬件設施支撐的實體資源主要包括一些實現信息化的實訓室、錄播室等場所資源。
4.應用要素
數字校園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應用。在網絡得到保障、各種資源具備的條件下,數字校園建設就可以發揮它的重要功能和作用了:①利用數字校園提取的大數據,經過分析,為學院的領導、各部門的負責人提供有效的、可靠的決策[6],如利用數據分析的結果為高校招生、就業、績效評估、后勤保障等提供決策支持;②使管理工作全面協同;③及時完成上級部門需要的各類報表,如高基報表、人才培養數據平臺等;④提高教師利用信息技術的教學能力;⑤為廣大師生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如個性化培養,混合式教學等。
5.人才要素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教育信息化和數字化校園建設要順利開展,首先必須有人才。數字校園建設的人才可以分為管理層面與執行層面兩類人才。管理層是頂層設計的部門和主、分管領導,對數字校園的規劃、實施提供戰略層面的決策,對學校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執行層是教育信息化和數字校園建設的專業人才,包括具體工作實施中技術操作的人員、培訓和指導本校師生員工相關信息技術的人員。
廣東行政職業學院數字校園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廣東行政職業學院是一所以文科類專業為主的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起步相對較晚,數字校園建設也略顯滯后。但近幾年,學院積極貫徹和學習國家政策文件,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工作,將信息化支撐學校各項事業發展和創新作為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圍繞數字校園建設的四個要素主要做了如下一些數字校園建設工作。
1.建立健全組織機構,成立信息化辦公室
學校在發展過程中各個管理部門雖然也在嘗試信息化建設工作,開發或者通過招標購買了一些管理系統,但由于系統相對孤立、各自為戰的情況比較普遍,不符合數字校園建設所要求的實現校園全面協同的應用。因此,學院決策層積極完善頂層設計,成立信息化辦公室,健全組織機構。信息化辦公室成立后,展開了一系列工作,不斷推進數字校園的規劃、實施和維護。目前,學院的數字校園建設工作已經進入了一個健康、有序的狀態。
2.購置適合學院發展的校園資源計劃系統(CRP)
學院通過到多家兄弟院校學習調研,購置了適合學院發展的CRP系統。該系統是一個覆蓋OA辦公、教學管理、學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多個模塊,模塊之間互聯互通,可以說是全員參與的系統。該系統同時也開發了手機APP版,統一由信息化辦公室負責,各部門的所有教職員工、全院學生都要使用該系統,所有的信息都可以也必須實時、準確地錄入。它依靠現代管理的理念、先進的信息技術,推動了學校各方面管理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為學校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數字校園奠定了基礎。
3.與中國聯通廣州花都區分公司攜手合作,實施校園數字化
學院與中國聯通聯合打造“智慧黨建”平臺,只要打開手機,點擊學院APP標志,即可進入該平臺。“智慧黨建”以手機為載體,并通過手機開展政策宣傳、黨課宣講、遠程開會、視頻管理、互通信息、互動交流等工作。它是學院適應開放性社會和信息時代發展的要求,是學院構筑信息時代黨建新模式的具體行動,是學院數字校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與中國聯通創建“智慧校園WIFI網絡校園全覆蓋單位”,通過這種與網絡運營商展開的戰略合作方式,不斷提升校園網絡出口帶寬,實現無縫網絡,確保安全、穩定、高速的網絡環境,為數字校園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網絡支持。
4.購買清華大學網絡課程平臺,積極推進混合教學模式改革
在“互聯網+”背景下,移動學習、泛在學習、“碎片化”學習、“翻轉式”課堂、MOOC等帶來了新的教學和學習模式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已經不能滿足數字校園的建設。學院為了改變傳統模式,積極推進信息化條件下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把“互聯網+教學資源庫”“互聯網+課程”作為學院工作重點,并引進了“清華大學THEOL平臺V7.0”助力混合教學模式創新。教學管理部門也積極探索和創新適應混合教學模式的人才培養改革方案。讓院級的重點課程都能實現網絡化、共享信息化,充分發揮網絡教學功能和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學院在各系(部)辦公室附近建設了“教師支持中心”,該中心有專門的技術人員可以解決教師開發網絡課程中遇到的技術問題,以便為信息化教學提供技術支撐,同時也為教師提供相互學習和交流心得體會的平臺。
5.各部門積極參與數字校園建設,營造濃厚的信息化氛圍
在數字校園建設的過程中,各部門的積極參與不可或缺。信息化建設不能僅僅是信息化辦公室的工作,而應是在信息化辦公室統籌下,多部門協同配合完成。學院實訓中心建成了功能先進的“課程錄播室”,做好教學信息化資源保障;人事處多次組織教師參加“互聯網+教學資源整合應用能力”“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與應用”等一些師資培訓班、研修班,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應用能力,打造數字化“雙師”型教師;系(部)積極建設具有教育信息化功能的實訓室,創新實踐教學新模式,如外語系建設了“云平臺自主學習中心”、經濟貿易系建設了“國際貿易模擬實訓室”、經濟管理系建設了“沙盤模擬實訓室”等。
6.開發數字化校園全景地圖和開展“校園二維碼”項目
學院積極與廣州工程技術職業學院合作,開展了一些信息化建設項目,如通過該校的技術力量開發了學院的全景地圖并掛在校園網上,讓校內師生和校外的學生家長、相關單位能實時了解學院的校園整體布局和校園環境。同時,還積極開展了“校園二維碼”項目,將各部門的網站或者部門介紹做成二維碼,印制在學院的燈柱上,師生可以通過掃碼輕松了解各部門的位置及工作職責,這為服務師生帶來極大的方便。
7.學院入選全國首批“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實驗校”
由于學院在數字校園建設上的不懈努力,2015年底,中央電化教育館公布了首批“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實驗校”名單,學院成功入選。
結語
廣東行政職業學院的數字校園建設雖然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處于起步發展階段,仍會不斷遇到新難題。但只要轉變觀念,不斷明晰管理機制,明確建設目標,強化信息化隊伍的能力和素質,通過創新管理模式,以建設“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實驗校”為契機,以促進教育教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就能夠進一步實現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數字校園的建設,就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教學、科研和管理,提升學院的綜合實力。
參考文獻:
[1]職業教育信息化課題組.職業教育信息化研究導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209-235.
[2]王燕.智慧校園建設總體架構模型及典型應用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4(9):88-92.
[3]周晶,陸健,白志剛,等.信息化推動現代化全面構建數字化校園[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10):50-52.
[4]蔣東興.我國高校信息化發展狀況與對策建議[J].中國信息界,2011(9):20-22.
[5]王喜媛,葉明.數字校園共用無線網絡控制的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6):234-235.
[6]張俊超.大數據時代的院校研究與大學管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28-135.
作者簡介:徐建成(1977─),男,廣東行政職業學院教務處副處長,助理研究員。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廳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協同育人辦學模式下高職文科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創新研究”(2014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