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江+石健壯+胡守敏
摘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必須大力推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變革,校企合作是其重要基石和主要內容。校企合作的基礎是校企共贏,基本特點是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即工學結合: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充分實現學生學習就業與企業人才需求的有效對接。基于此,探尋切實可行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形成實現學生成長、學校與企業共同發展的多方共贏局面。
關鍵詞: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9-000-02
在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的時代背景下,校企合作是實現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和提升育人質量的重要基石和主要內容,也是實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的有效舉措。本文擬在把握校企合作的基本內涵與現實基礎上,探尋職業院校與企業如何真實推進校企合作的基本方略。
一、校企合作的基本內涵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和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職業教育越來越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重視。2012年,教育部特別出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征求意見稿)指出:“將完善職業教育體系、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作為發展經濟實體的重要支柱,作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基石,迎接新工業革命挑戰的重要戰略,力求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建立鞏固的、可持續的競爭優勢”。[1]其中,核心之一便是人才的競爭。因此,職業教育如何培養更多優質人才也已成為職業教育的時代使命和重要職責。為此,《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明確指出要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育教學活動,創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就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變革而言,校企合作的基本內涵主要包括幾方面:其一,培養目標:中高級技能型人才。其二,教學過程:充分整合企業和學校兩種教育資源,發揮其資源互補優勢,強化教學、學習、實訓相融合的教育教學活動。推行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等教學模式。其三,考核評價:加大實習實訓在教學中的比重,創新頂崗實習形式,強化以育人為目標的實習實訓考核評價。積極推進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其四,“招、培、育”一體化: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完善支持政策,推進校企一體化育人。
二、校企合作的現實基礎
受制于傳統教育觀念和制度安排等因素,國內不少職業院校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和市場需求問題上突出地表現為一種結構性矛盾。即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上明顯滯后于市場需求。除考慮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文化傳統、體制機制等客觀因素外,職業院校適應市場變化進行主動調整的意識匱乏恐怕難辭其咎。當前,職業教育界普遍意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必須對市場需求背景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專業設置、課程建設及教學實施等環節進行深入研究,力爭在源頭上改善和解決這一結構性矛盾。
解決這一矛盾需要校企合作,需要校企雙方形成共同的價值認同。這里至少涉及三個方面:其一,理念價值認同。校企合作一定是基于雙方共同的核心價值理念。如果缺乏共同的理念價值,合作幾乎不可能。具體表現為對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內容等一整套合作系統的認同。其二,利益價值認同。這里的利益既包括物質形態的經濟利益,也包括精神形態的專業素質。其三,制度價值認同。在上述兩方面確定的前提下,校企合作就將進入制度建設與方案實施階段。這一階段需要對雙方合作的一系列環節進行制度設計,這是保障校企合作能否達到預期效果的重要問題。
職業教育的目標是為社會,尤其是企業行業培養所需的中高級技能型人才。有效的校企合作,既有利于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勢互補,又有助于實現工學結合,有益于學校拓展學生就學就業渠道,同時有利于解決企業的人才需求。校企合作,使教育服務于產業,產業回饋于教育, 從而實現教育與產業的互動與共生,校企聯動形成人才培養的生態機制。
對企業而言,通過與學校合作進行對口式的、委托式的、行業式的教學與培養,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來獲得所需的人才。傳統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難以滿足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精準化需求。職業培訓是提高企業員工知識和技能的重要手段,通過校企合作,借助職業院校的師資力量和教學理念,輔之企業的技術資源、實訓場所等,將學校理論知識與企業生產實踐緊密結合與有機對接,提高知識的轉化與應用速度,企業能夠在長時期內獲得所需的技能型人才。
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過程中,企業可以近距離地觀察、了解、激勵、培訓和考核學生,進而使絕大部分學生獲得所需技能,即實現了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也大大降低了企業人才培養和職業培訓的成本。在工學結合的教學活動中,校企雙方密切合作,可以完成對學生“學業”(就業)所需的職業態度、職業情感和職業技能等相關職業培訓,保證學生“就學即就業”。這些都是各方樂意看到的。
對職業院校而言,技術變革日新月異,市場需求千變萬化,而這些都促使企業不斷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以適應變化的市場需求。如此,職業院校也需不斷調整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目標乃至教育教學活動。不依托市場需求,想要培養勝任職業教育需要的人才幾無可能?!靶F蠛献?、工學結合”能使職業院校比較好地解決實訓實踐條件不足的問題,進而實現校企間的教育資源統整。職業院校在合作過程中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為市場培養所需的技能型人才。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略
(一)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工作機制
校企合作不是雙方沖動性的短期運作,而是一種基于理性抉擇的長期性工作機制。因此,完善相應的校企合作組織和運行機制,形成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長效工作機制,進一步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對校企雙方而言都非常必要和重要。就人才培養而言,這里需要明確以下幾點。
1.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
產業需求是檢驗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是否合理的“一只無形的手”。因此,解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結構性矛盾,首要入手點就是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是否能夠適應產業需求。這也是解決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結構性失業和就業的重要途徑。因此,實行校企合作有利于職業院校與企業行業之間的融通,這種融通帶給職業院校的不僅是財力、物力或技術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職業院校適應市場變化,保持對產業結構調整的敏銳性,進而不斷協調勞動力結構與經濟結構之間的矛盾,使之保持一種相對平衡和適應的態勢。
2.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
一般意義上,學校教育的課程內容總是滯后于職業標準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普通教育如此,職業教育尤甚。為滿足產業需求,這就要求職業院校的課程內容必須適應產業需求,必須與產業需求相匹配的職業標準相對接。通過校企合作,職業院??梢試@企業產業需求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由產業需求決定的職業標準來決定教學過程,這樣能將原有專業知識進行整合,以模塊化、項目化進行教學,實現課程內容的有效整合,實現校企合作的目的。
3.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
職業教育的教學過程,是由職業教育的性質與目標決定的。區別于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的性質重在實踐性和操作性,其目標是培養技能型人才。因此,其教學過程更多側重實踐和操作。當前,國內職業院校在這方面距離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尚有較大差距。而企業生產過程恰恰具備這個優勢。因此,通過校企合作,將企業生成過程作為學校教學過程,將生產基地作為教學課堂,在生產情境中展開教學活動,有利于師生在“教學做”一體化進程中完成教學任務,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
4.職業能力培養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
職業教育畢業生取得畢業證書之后,在工作崗位上能否得到企業行業的認同是個值得關注的課題。就現實狀況而言,這個問題并不樂觀。也就是說,職業院校培養的畢業生取得畢業證書并不意味著其具備了職業資格證書所認同的職業能力。盡管“畢業即失業”有其勞動力結構與經濟結構之間的結構性矛盾等客觀因素影響,但是職業院校人才職業能力培養與職業資格證書要求的從業資質之間的差距確實是一個不容忽視和回避的現實問題。破解這一問題的方式之一,就是實行校企合作。通過校企合作,將職業能力培養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實現前文所述“就學即就業”。
(二)整合校企一體化的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教育教學的關鍵,關系到教學質量的高低。目前,國內許多職業院校存在“雙師型”教師不足,實訓教師技術滯后的問題。通過校企合作,能夠從行業企業聘請一批專家、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形成“校企一體”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同時專業課教師通過到企業參加專業實踐,有利于提高自身專業教學能力。
因此,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資源優勢,按照職業教育的內在規律以及“內培外引”的原則,改革人事、科技、待遇等相關體制機制,完善“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思路與舉措,形成行業、企業、高校人才循環流通路徑,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供內生動力。如制學校聘用企業人員作為師資、企業接受學校教師參加技能培訓、行業研制相關標準或評價體系等,努力實現通過一流的師資隊伍,按照一流的行業標準,培養一流的技能型人才。
(三)創建產學研一體化的實訓基地
產學研一體化是現代職業教育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產學研一體化融合了“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理念,有助于人才培養符合企業需求,避免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
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依據基本能力、專業能力和職業能力要求,按照專業基礎實訓、專項技能實訓、專業綜合實訓和頂崗實習四個層次,采取自建、共建、捐建等多種方式,在企業專家的指導下,建成一批融教學、培訓、生產、職業技能鑒定和應用技術研發等功能于一體,具備“系統性、生產性、開放性”特征的校內實訓基地。按照“以專業帶產業、以產業促專業”的思路,創新“校企一體”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建設“產學研一體”的滿足學生綜合實訓和生產實習需要的校辦產業;緊緊依托校企合作,完善實訓基地共建共管的長效運行機制和校企一體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建設校外頂崗實習基地,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頂崗實習。
(四)創建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
為提升基于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須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這套評價體系須融合職業教育的教育性與職業性兩大特性,同時結合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職業資格標準。
在校企合作的工學過程中,教師的重要職責就是引導學生的職業技能由新手逐步走向規范和熟練,形成符合企業需求的崗位技術能力,同時職業實踐技能的掌握也會逐步增強其主動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在工學結合的情境中,企業專家和專業課教師應充分發揮其專業引領和為人師表的積極作用,讓學生參與到整個教學和生產過程之中,包括對專業設置、課程內容等等,都可以在學與做中反思和質疑,進而達到和實現以工促學和以學帶工的目的。
總之,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符合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根本宗旨,體現了以技術應用能力為主體的人才培養特色。校企合作,有利于形成生產、教學、科研于一體的協同創新團隊,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同時有利于形成既相對獨立,又相互滲透、相互銜接的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實訓體系,能夠適應職業教育和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EB/OL].hppt://wenku.baidu.com/view/dc24280f763231126edb11f4.html.
作者簡介:
宋明江(1974-),男,重慶萬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
石健壯(1983-),男,山西呂梁人,助理研究員,教育學碩士,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
胡守敏(1979-),男,四川廣元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度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重慶市高職院校特色化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13YBMK152)、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高職類)(項目編號:113283)和重慶市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重慶城鄉職業教育一體化的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研究”(項目編號:133267)之研究成果。
現代經濟信息2016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