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春茵

“我做陶這40年,有過幾次轉型,正好印證了臺灣陶藝發展的幾個階段?!迸_灣陶瓷工藝大師高品桐在電話里對本刊記者笑說,“如今,我正轉向大陸做直播?!?/p>
第十五屆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不久前在莆田市落幕,36家臺灣企業攜上千件臺灣工藝精品亮相,備受業界關注。
在臺灣頂極工藝館,高品桐創作的天目釉茶器格外“吸睛”。高品桐是臺灣頂極工藝協會前秘書長、三唐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創辦了鹿港窯,他出產的天目杯斬獲不少臺灣創意獎項。
身在臺灣的高品桐通過電話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臺灣陶瓷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這一盞天目杯的得來,如同臺灣陶藝發展的歷程和縮影。
上世紀80年代,臺灣經濟快速發展,臺灣陶瓷處于大量生產階段,多為手工彩繪精品,如仿古唐三彩、仿明清古董花瓶等。高品桐入行時精研仿古唐三彩,用素燒和釉燒二次燒成,追求“堪與真品相媲美”,也被藏家大量收藏。
至上世紀90年代,臺灣品牌進入大陸市場。臺灣陶瓷工藝品講究實用與觀賞功能結合,一時間催熱大陸“禮品經濟”。在這十年間,高品桐亦從唐三彩轉向“交趾陶”技法。這是一種從廣東和福建傳入臺灣的低溫多彩釉陶藝,以色彩斑斕著稱。
然而做不到十年,“買家又不見了”。在高品桐看來,由于大陸經濟開始騰飛,臺灣消費陶藝的人群轉向大陸的市場,“臺灣作品因為人工成本昂貴,較大陸商品而言,沒有競爭力”。
2000年以后,高品桐決意第三次轉型,“轉向比較冷門的、技術門檻高的”。于是他投身研究“天目燒”,并精進技藝,在黃金天目上取得了突破。
天目燒與福建建盞異曲同工?!爱敃r正好兩岸交流頻繁,增加了我的銷售額,八成藏家來自于大陸。”高品桐列舉多樁大陸藏家一眼相中全部攬下的收藏軼事。除了杯盞,他也嘗試做抽象藝術作品。
高品桐坦承,回溯古代柴燒技法并不容易,他曾為燒出滿意的“兔毫”效果而持續試燒上千窯。燒的次數越多,紋路和色彩越驚艷,“然而也有風險,釉藥滑落到盆板上,一旦粘住就變成了瑕疵品”。
在高品桐看來,同做黃金盞,福建的建盞創作者“有很棒的天然資源”,已經出現“土釉合一”的頂級藝術品。臺灣囿于資源,只能努力地用配方釉創作。而他專赴臺北藝術大學“回爐”重修美學,試圖在造型上突破,并曾往湖北武漢、江西景德鎮等多地探尋土方和釉方。

這一路艱辛和所得,高品桐計劃在“直播”里一一道來。他告訴記者,這兩年,臺灣工藝大師們抱團西進大陸發展已成為趨向。去年初,他與多位臺灣工藝美術大家共同落腳于杭州鳳凰和寧藝術館,成立兩岸藝術家中心。原本計劃集中檔期用直播形式行銷,每期由一位臺灣大家現身直播,在線上與賣家互動,目前卻因疫情按下了暫停鍵。
高品桐感慨,疫情突襲,臺灣工藝美術界備受沖擊?!拔覀兊匿N售對象都在大陸,之前銷路也走得很好。”他說,如今陸客無人入島,他在桃園機場免稅商店的10個柜“沒有旅客,斷了銷路”;在杭州的臺灣專柜賣場尚未啟動。
“因為文化同種,臺灣工藝品知音多在大陸。尤其天目屬于小眾市場,會欣賞的人沒有那么多,我們更看重大陸市場?!备咂吠┱f,他曾專門研究過如何在大陸網絡搜索引擎上推介臺灣工藝家,“商業模式都是自己摸索的,這方面大陸確實行進很快”。
如今他總結出進軍大陸的商業模式有二:抱團西進,提供多樣化產品降低“登陸”成本;另外,網紅直播是新時代的銷售方向,“一定要學會在直播中講好臺灣故事”。
高品桐笑說,他已經做好直播腳本,就等疫情結束?!拔視谥辈ラ_場時說,大家好,我是來自臺灣的高品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