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亮,蔡逢華
(1.陜西時代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陜西 榆林719000;2.陜西未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金雞灘煤礦,陜西 榆林719000)
伴隨著采掘設備的不斷大型化,煤礦單產的不斷提高[1-5],采煤支架從最初的10~30 t發展到了目前的80 t左右。切眼寬度也經歷了以下跳躍:6m→9m→10m→11m。金雞灘煤礦核定年產量達1 500萬t,102大采高工作面采用的支架見表1。

表1 102工作面支架選型表
使用的采煤支架如下:中部液壓支架選用ZY21000/38/82D型(78.3 t),過渡液壓支架選用ZYG21000/38/82D型(86 t),端頭液壓支架選用ZYT21000/28/53D型(70 t),其中中部支架最小高度3.8 m最大高度8.2 m。這么大的支架勢必要求切眼的斷面變的更大。更大的斷面也不斷刷新著我們對巷道圍巖控制的認知[6-7]。本文將以榆林金雞灘煤礦一盤區102工作面切眼:11 m×4.2 m為研究對象來探討該問題。
102工作面總體為一單斜構造,東北高、西南低;煤層走向為近正北方向,傾向近正西方向,煤層傾角0°~1.0°,平均0.6°,f≈2。
102工作面開采煤層為2-2上層煤,該煤層為穩定的主要可采煤層,本工作面煤層厚度5.5~8.6 m之間。該工作面煤層賦存較穩定,煤層結構簡單,為黑色半暗型,塊狀結構,貝殼狀斷口,弱瀝青光澤。
切眼附近地面標高+1204.3~+1227.9 m,井下標高+991.3~+973.2 m,地面相對位置大部分為沙地及灘地,西南部穿過金雞灘村及部分牲口棚。
煤層頂底板由下往上分別為老底,細砂巖,2-2上煤層,泥巖(偽頂),粉砂巖,老頂,煤層頂底板詳細情況見表2。

表2 煤層頂底板特征表
采用3DEC5.2,根據金雞灘煤礦102工作面柱狀建立數值模型如圖1所示,模型共分為5層分別為老底,細砂巖,2-2上煤層,泥巖(偽頂),粉砂巖,老頂。模型尺寸:長×寬×高=60 m×1 m×40.93 m,模型采用位移邊界條件,底部邊界垂直方向固定,前、后、左、右邊界水平方向固定。煤層和頂底板均劃分為0.5 m×0.5 m的塊體,巖層采用摩爾-庫倫模型,節理面采用Coulomb slip。具體見表4和表5:

圖1 金雞灘102超大斷面切眼數值模型

表4 巖層力學參數

表5 節理力學參數
為探討切眼寬度增加對金雞灘礦區大斷面切眼的影響,固定高度不變4.2 m,變化寬度7~11 m,步距1 m,模擬方案見表3。

表3 模擬方案
針對102切眼的地質條件,模擬結果如圖2所示,隨著切眼寬度不斷加大,切眼塑性區也逐漸增大,但塑性區的形態沒有發生變化,頂底兩幫均呈半橢圓形,圍巖的塑性類型呈壓剪破壞,切眼寬度增加到11 m時,圍巖依然沒有出現拉或者拉剪破壞,這說明金雞灘的102切眼位置的地質條件下,切眼寬度的增大沒有導致出現質變的劣化。可以看出隨著切眼寬度的增大頂、底、兩幫的塑性區深度呈線性變化。

圖2 不同寬度102切眼塑性區分布
不同寬度切眼兩幫的支承壓力如圖3所示,隨著切眼寬度的增大,兩幫的支承壓力形態沒有發生變化,均呈“單峰”狀分布。寬度的增大使兩幫的支持壓力峰值有所增加,但支承壓力峰值的位置沒有改變。可見,當切眼寬度增大使更多的頂板巖層加載在兩幫的同時,兩幫除了支承壓力增高外,沒有出現更多的塑性,兩幫的巖層依然堅固。

圖3 不同寬度102切眼支承壓力分布
根據具體工程地質條件,采用工程類比和理論分析的方法,最終確定頂板和兩幫錨桿具體支護參數下,支護斷面如圖4:

圖4 支護斷面圖
1)頂板支護。頂板錨桿:φ20 mm×2 400 mm,左旋無縱筋螺紋鋼等強錨桿,每排13根,每根錨桿使用1根K2335,1根MSZ2360樹脂錨固劑加長錨固,頂部錨桿間排距800 mm×1 000 mm。頂部網片采用φ6.5 mm鋼筋方格網,網格為100 mm×100 mm。
頂板錨索:按照每排4根方式布置,錨索使用φ15.24 mm×6 500 mm的小孔徑預應力錨索,每根錨索使用1根K2335、2根MSZ2360樹脂錨固劑加長錨固。
2)非采側幫支護。采用φ18 mm×2 000 mm,左旋無縱筋螺紋鋼等強錨桿,每排4根,每根錨桿使用MSZ2360樹脂錨固劑1根加長錨固,間排距為1 200 mm×1 000 mm。網片采用φ6.5 mm鋼筋方格網,網格為100 mm×100 mm。
3)開采側幫支護。采用φ20 mm×2 000 mm,全螺紋式樹脂錨桿玻璃纖維增強塑料桿體,每排3根,每根錨桿使用MSZ2360樹脂錨固劑1根加長錨固,間排距1 300 mm×1 000 mm。
為了探討102工作面大斷面切眼的穩定性,以及該支護技術與該地質條件下的適應性,經過80d礦壓觀測,結果見圖5。

圖5 礦壓觀測
該超大斷面巷道掘進穩定期11 d左右,切眼圍巖劇烈調整期內最大頂底相對移近速度7.1 mm/s,最大兩幫相對移近速度6.7 mm/s。掘進穩定期后(11天)最大變形速度均降至1 mm/s以下。80 d后兩幫相對移近量112 mm,頂底相對移近量147 mm。頂板離層量6 mm左右后未再增大。
1)金雞灘礦區例如102大采高工作面11 m×4.2 m的斷面(達46.2 m2)得益于其煤層優良的物理力學性質,及煤層的賦存條件。其他礦區不可輕易照搬,應因地制宜,做響應的支護設計。
2)該地質條件下,切眼寬度7~11 m的不斷增加圍巖塑性區也相應的線性增加,然而圍巖的破壞類型沒有變化。
3)切眼寬度7~11 m的增加使兩幫支承壓力有升高,但兩幫支承壓力峰值位置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