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蕾 盧方元
(鄭州大學 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文化產業是新興綜合型產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研究一直是政府和學術界關注的焦點。我國文化產業具有特殊且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因此能夠快速發展,并逐步成長為我國的基礎性新興產業。然而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水平和活力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間,與現代迅速發展的科學技術的結合還不夠緊密。因此,我國政府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2021年的全國兩會上,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紛紛對全民閱讀、數字文化、對外文化傳播等文化產業發展建言獻策。
近年來,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從各種角度研究文化產業,已經有相當多的成果,對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問題也進行了探索。學者采用的指標體系和研究方法不同,研究結果也有所不同。Marge Sassi和Annukka Jyrama等(2019)基于“戰略三腳架”框架定量分析文化創意產業的組織績效,用多項邏輯回歸評估不同變量預測文化產業組織績效的能力,力圖為文化產業實施戰略管理提供新見解[1]。Maryam Pourzakarya和Somayeh Fadaei Nezhad Bahramjerdi(2019)采用問卷調查法和SWOT分析法,從文化環境、本地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和創意旅游以及文化基礎設施四個維度考慮并展開分析,結果表明在實施文化發展戰略時地區的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意識形態十分重要[2]。曾詠梅(2009)建立了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優勢、能力和市場三個方面,運用層次分析法進行評估,研究發現湖南文化產業中娛樂業競爭力最強,而產業基礎設施薄弱,且營銷網絡建設有待加強[3]。劉強(2010)構建包含總量規模、人均水平、經濟貢獻、消費能力、投資主體和對外影響的指標體系,用因子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進行綜合評價[4]。滕堂偉和翁玲玲等(2014)利用泰爾指數衡量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差異并用灰色關聯法分析其影響因素,研究表明我國區域文化產業差異顯著,但趨于收斂,且區域文化特質差異是造成文化產業發展差異的條件之一[5]。張晗(2017)構建了包含7個方面共22個指標的評價體系,運用因子分析法、熵值法和數據包絡分析法對陜西省文化產業發展進行評價[6]。程浩和黃晶瑩(2019)構建的評價體系包含發展基礎、生產要素、文化創新能力、政府行為、產出效益和關聯產業6大維度,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研究發現四川省文化產業具有較強的綜合競爭力,但與發達省份相比,其政府支持、經濟實力和創新能力相對較弱[7]。袁淵、于凡(2020)構建的指標體系包含產業效率、文化創新、協調發展、發展環境和對外開放五個維度,運用熵權法對我國31個省(區、市)2017年的文化產業發展進行評價分析,研究發現我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數整體較低,區域間差異明顯,呈現“東部>西部>中部”的空間格局[8]。郭華和曹如中等(2020)構建長三角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用熵值法確定指標權重,構建耦合度評價模型,研究表明各省市的發展水平和耦合協同度不同年份各不相同,總體呈現出逐步提高的趨勢[9]。
現有的研究多是針對某個省市或區域,或多與某個產業、政策、技術相結合,而針對全國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的實證研究則較少。指標體系方面,體系的建立受制于我國文化產業的統計數據,而我國文化產業統計體系日趨完善,目前,我們能夠方便地運用更加合適、準確的數據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指標體系。方法上,學者多采用因子分析法、層次分析法、熵值法或灰色關聯分析法等來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這些方法比較而言各有優缺,但多為對截面數據的評價分析,沒有從時間維度進行研究,無法衡量我國文化產業的動態發展情況。因此本文利用最新數據,建立包含6個維度,19個指標的評價體系,采用郭亞軍(2007)所提出的縱橫向拉開檔次法和基于時序幾何平均算子的評價法[10],對我國31個省(區、市)2015—2019年的文化產業動態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
參照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的有關界定標準和權威產業分類標準,依據綜合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科學性、可定量化等基本原則,結合其他學者建立的指標體系,根據研究需要,本文構建了文化產業動態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包含現行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產業總量規模、產業資源和基礎設施、相關產業發展、文化創新環境和政府投入的6個一級指標以及其下的19個二級指標(見表1)。

表1 文化產業動態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1.現行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現行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高能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文化產業發展的潛力?,F行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可以由當地經濟情況、經濟文化發展的相對情況、當地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費習慣來度量。因此,本文選取人均GDP、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比例這四個指標來反映現行經濟文化發展水平。
2.產業總量規模。產業總量規模是反映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的總體指標。本文采用文化產業增加值、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規模以上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數以及規模以上文化產業機構數四個指標衡量產業總體規模。
3.產業資源和基礎設施。一個地區擁有的文化資源決定著其可供開發的程度,文化基礎設施的健全則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和保障。因此,本文選取了公共圖書館總藏書量、博物館數量、藝術表演團體演出場次和觀眾人數以及圖書期刊報紙出版總印數5個指標來反映產業資源的豐富程度和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
4.相關產業發展。旅游業與文化產業有著聯動發展的關系。因此,本文使用接待國內外游客數、國際旅游收入作為衡量相關產業發展的指標。
5.文化創新環境。創新能夠為產業的發展提供不竭動力,文化產業也如此。因此,本文選取了文化及相關產業專利授權、R&D經費、教育經費這三個指標來衡量地區的文化創新環境。
6.政府投入。政府投入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和重要保障,因此本文選取文化事業費占財政支出比重來反映政府的投入情況。
文化產業發展關系到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如今,我國文化產業迎來由大轉強的關鍵時間節點?;诖耍疚倪x取2015—2019年的數據對我國文化產業動態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文化和旅游統計年鑒》《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年鑒》。
本文選取縱橫向拉開檔次法和基于時序幾何平均算子(TOWGA)的評價法作為文化產業動態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方法[10]??v橫向拉開檔次法是一種能夠體現出動態立體時序表特征的綜合評價方法,既能在某一個時間截面上體現出評價對象間的差異,又能在時間的縱向維度上展現評價對象的分布情況,評價結果具有可比性,計算方便,原理簡單,具有明確的直觀意義和幾何意義,客觀性較強?;跁r序幾何平均算子(TOWGA)的評價法則可以將多個時間點的評價值合并為一個綜合評價值。
本文通過縱橫向拉開檔次法得到31個?。▍^、市)在2015—2019年各年的綜合評價值,通過基于時序幾何平均算子的評價法得出各省在2015—2019年的綜合評價值。
1.指標權重的確定



根據上述過程計算得到各年的指標權重(見表2)。其中,產業總量規模A2權重最大,在評價文化產業動態發展水平中所起的作用較大?,F行經濟文化發展水平A1、產業資源和基礎設施A3以及文化創新環境A5權重相當,而政府投入A6權重最小,除了因為“政府投入”下只選擇了一個二級指標的原因外,也說明我國政府在文化產業發展上投入不足,需要進一步擴大投入力度。

表2 縱橫向拉開檔次法指標權重

(續表)
確定時間權重向量 ω*。ω*=(ω1,ω2,…ω5)T可由以下非線性規劃問題得出:

其中,λ表示“時間度”,其大小反映了對不同時期的重視程度,其賦值情況如表3所示。

表3 “時間度”的標度參考表
本文取(即較重視近期數據),計算得到時間權重(見表 4)。

表4 2015—2019年時間權重
2.綜合評價值的確定

表5 2015—2019年全國各?。▍^、市)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評價值、排名和最大序差


表6 按最大序差變化范圍將所屬地區的省(區、市)表分類
1.整體分析
在2015—2019年,除了天津和山西屬于跳躍式發展,其余半數地區屬于穩步發展,半數地區屬于亞穩步發展。
2015—2019年,廣東的文化產業動態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值最高,綜合得分達到45.01,江蘇、浙江、山東、上海、北京緊隨其后,得分始終名列前茅,其人均GDP、文化產業增加值、R&D經費等大部分指標值均位于全國前列(排名基本均位于全國前8),經濟發展水平高、創新環境良好、相關人才資源豐富,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而在政府投入上,這些省(市)則有所欠缺,江蘇、廣東此項排名只能位于中上游(江蘇省排名在14名左右浮動,廣東省在12名左右浮動);同時,北京的產業資源和基礎設施此項指標排名在五年中均位于全國下游(排名在第23、24位),原因之一在于北京區域較小導致文化產業體量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其產業發展的短板。
西藏、青海、寧夏的綜合得分最低,是歷年排名最靠后的三個?。▍^)。具體而言,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總量規模、基礎設施、旅游業的發展和創新環境都排名末尾,只有在政府投入上位于全國中上甚至前列(政府投入排名上,西藏在11—18名之間浮動,青海在3—14名之間浮動,寧夏在5—18名之間浮動)。由于區域的限制、經濟的落后以及教育、科技等投入的不足,產業的發展動力受到了制約,因此得分較低。
云南、重慶等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屬于穩步上升型,由2015年的19和21名到2019年的16名和18名。這兩個地區善于利用地區優勢,發展特色文化產業,以文化帶動經濟,同時重視旅游業的發展,擴大地區知名度,刺激游客對當地文化產品的消費需求。
天津文化產業發展水平波動最大,屬于跳躍式發展,整體上存在下降的趨勢。具體來說,天津在產業總量規模、相關產業發展和文化創新上,均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文化產業投資的不足、R&D經費和教育經費的減少嚴重限制了天津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經濟發展速度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約著其文化產業的發展。
2.東、中、西部地區差異分析
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之間的自然條件、社會歷史與文化背景等方面均有所差異,因此使得不同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和結構不同,進而造成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因此,對我國東中西部地區間文化產業發展的差異分析十分重要。
東部地區的文化產業大部分都處于穩步發展階段,少數屬于亞穩步發展,只有天津屬于跳躍式發展??傮w看,這些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較為一致,創新環境較好,文化產業發展速度較快,處于文化產業發展的高水平層次。但個別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較低,如天津、遼寧和海南。天津和遼寧的文化資源不夠豐富,基礎設施有待加強,文化及相關產業總體實力較弱,創新環境有待優化,使得文化產業發展與地區經濟發展實力間有所失衡,綜合得分較低,存在較為明顯的短板。海南省則經濟實力不足,文化產業發展的多項指標均處于二十名開外,經濟的發展制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排名靠后。
中部地區大部分處于亞穩步發展狀態,屬于文化產業發展的中等水平層次。文化資源較為豐富,在文化創新上具有一定優勢且成長較快,具有后發優勢。且近年來,隨著中部崛起戰略的推進,中部地區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優化區域規劃,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活力明顯增強,發展水平顯著提高,最近通過的《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也說明了政府對于中部地區發展的重視。而投資的增加以及經濟實力的增強也推動著文化產業的發展,為文化產業提供持續的發展動力。
西部地區均處于穩步或亞穩步發展狀態??傮w看,處于文化產業發展的低水平層次,但是政府扶持力度較大,有較大的成長空間。其中,只有四川省和陜西省文化產業發展水平高于全國均值,其文化資源較為豐富,文化事業費投入較多,且重視教育,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創新環境。整體看,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水平過低的原因除了區域本身地理位置的劣勢以外,還有文化產業人才的缺失導致創新發展不足以及文化及其相關產業的資源利用不夠充分等原因。但這些原因也說明了這些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有著很大的成長空間。由于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部地區的發展明顯增快,且近期提出的開展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發展戰略,也會對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本文從現行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產業總量規模、產業資源和基礎設施、相關產業發展、文化創新環境和政府投入六個方面構建了文化產業動態發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2015—2019年的時序立體數據,采用縱橫向拉開檔次法和基于時序幾何平均算子的評價法,對全國31個省(區、市)的文化產業動態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研究發現,模型對評價地區文化產業動態發展水平的作用顯著,既可以在整體上對其進行評價,又可以反映出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差異。為進一步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水平,促進其高質量發展,針對不同地區在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優勢與不足,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對于東部地區,其文化產業總體實力較高,但距離該地區的經濟發展還存在一定差距,應當在保持其文化及相關產業發展良好的基礎上,進一步利用經濟、技術和人才優勢,以經濟增長帶動文化發展,促進文化產業水平的提高。同時,東部的一些省市在文化資源和基礎設施上存在短板,政府可以給予適當的補助,重視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補齊短板。
對于中部地區,大部分省市存在著天然的文化資源優勢,文化底蘊深厚,可以發揮地域優勢,充分利用特色文化資源,打造文化品牌。同時也可以邀請合適的明星作為地區的文化旅游形象大使,加大地區文化知名度。政府也應當針對地區特色文化資源制定合理的戰略規劃,加快文化資源與文化創新的融合,推動內容、形式以及傳播途徑上的創新,帶動區域經濟文化發展。
對于西部地區,總體來看,其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較低,在資本、技術、人力資源上都比較匱乏,而西部地區的發展對我國綜合實力的提高至關重要,政府應當將文化產業作為地方支柱性產業,充分利用當地文化資源優勢,發展政府扶持的資源主導型文化產業。西部地區民族文化資源豐富,應當合理規劃利用當地特色文化,對外招商引資,擴大文化產業規模,促進文化產業發展,以帶動當地經濟水平的提高。
整體看,要加強區域協作。我國存在文化資本與資源不協調的問題,中西部地區文化資源豐富,但是在資本、技術、人才上較為匱乏;而東部地區在這些方面具有優勢,卻缺少可利用的文化資源。因此可以發揮區域優勢,優化配置,將文化資本從東部引入到中西部地區,使東部過剩的文化資金投入到中西部豐富的文化資源中,實現資源優勢互補,促進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