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南
(通號城市軌道交通技術有限公司, 100071, 北京∥工程師)
列車的乘坐舒適性是列車動力學性能的評價標準之一,也是信號設備ATO(列車自動運行)系統的性能指標之一。為了提高舒適性,列車加減速度的絕對值不能過大,加減速度的變化也不能太過頻繁。現有的ATO系統大多采取在控制列車運行速度的算法(以下簡稱“控車算法”)中通過添加約束條件的方式限制列車加減速度的變化。這種控制方式糅合到控車算法中,加大了控車算法的復雜度,延緩了級位變化,降低了控車的及時性。在保證列車高效運行的情況下,這種控制方式只是保證了加減速度變化引起的沖擊率在設定范圍內,并不能有效解決在設定范圍內加減速度變化引起的沖擊。為了解決此問題,本文對FAO(全自動運行)情況下列車的S曲線加減速控制方法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將其應用到目標速度曲線計算中,擬合出一條基于S曲線加減速控制方法的目標速度曲線。列車依據此目標速度曲線進行控車,其加減速變化的頻率會大大降低,沖擊率的變化也會大為減少,這對因減緩機械設備沖擊性而減少機械設備的磨損和噪聲,以及延長列車的使用壽命都有一定助益。
S曲線控制算法目前已在多個領域得到應用,如電梯樓層啟動與停止控制、軋鋼飛剪與軋輥咬鋼控制、無人化行車行走與吊裝控制、六軸機器人動作控制等領域。S曲線加減速控制方法將控制過程分為7個階段:加加速、勻加速、減加速、勻速、加減速、勻減速、減減速,每個階段所對應的時間段分別為t1、t2、t3、t4、t5、t6、t7,如圖1所示。其中,在加加速、減加速、加減速、減減速等4個階段中,列車的加加速度(即加速度的變化率)J的絕對值恒定;勻加速和勻減速階段的加速度恒定,amax為最大加速度;勻速過程的加速度為0。這種控制方法在任意時刻的加速度都是連續變化的,可以避免沖擊,使速度曲線平滑。
a) 位移s時間曲線
b) 速度v時間曲線
c) 加速度a時間曲線
d) 加加速度J時間曲線
設加速度為a1,初始速度為vs,實時速度為vi,因為a1=Jt,故可得到t1段的速度、位移的計算式為:
(1)
(2)
式中:
v1——t1段結束時刻所對應的速度值,m/s;
s1——列車在t1段產生的位移,m。
v2=v1+amaxt2
(3)
(4)
式中:
v2——t2段結束時刻所對應的速度值,m/s;
s2——列車在t2段產生的位移,m。
設加速度為a3,初始速度為v2,因為a3=Amax-Jt,則可得到t3段的速度、位移的計算為:
(5)
(6)
式中:
v3——t3段結束時刻所對應的速度值,m/s;
s3——列車在t3段產生的位移,m。
v4=v3
(7)
s4=v3t4
(8)
式中:
v4——t4段結束時刻所對應的速度值,m/s;
s4——列車在t4段產生的位移,m。
(9)
(10)
式中:
v5——t5段結束時刻所對應的速度值,m/s;
v6=v5-amaxt6
(11)
(12)
式中:
v6——t6段結束時刻所對應的速度值,m/s;
s6——列車在t6段產生的位移,m。
設加速度為a7,初始速度為v6,因為a7=-Amax+Jt,則可得到t7段的速度、位移的計算式為:
(13)
(14)
式中:
v7——t7段結束時刻所對應的速度值,m/s;
s7——列車在t7段產生的位移,m。
由S曲線加減速控制方法在各個階段的公式可知,速度v和位移s都是基于t的函數,而FAO中目標速度曲線是v基于s的曲線,故需要將S曲線加減速控制方法的基于時間軸t的v、s轉換為v基于s的曲線。由于轉換后公式比較復雜,不易實現,故采取以下方式來實現v基于s的曲線。FAO運行中,s是已知,通過對時間t逼近得到s對應的t,再根據t獲得對應的v,從而實現v基于s的曲線。
爸聽我這么說,沉默了。盡管我挑了最適合老年人用的款式,但長年累月的農活讓他們的手指粗壯而笨拙,爸一個指頭摁下去,能同時覆蓋三個按鈕。
本文基于S曲線加減速控制方法,對列車在FAO模式下運行,其加減速控制過程的步驟進行分析。
依據線路信息、臨時限速信息、進路信息獲得一條v基于s的列車速度限制曲線,如圖2所示。圖2中的目標點1至目標點8是線路限制速度變化的控制點。
圖2 列車限制速度曲線
對步驟1中的曲線進行取點操作,獲得各目標點的信息為(v,s),根據距離起點的位移s從小到大進行排序。另外,起點和停車點也是目標點(限制速度為0的點)。
計算位移、速度基于時間的曲線,相鄰的2個目標點之間為可算出一條基于t的速度、位移曲線。計算方法如下:
2.3.1 S曲線規劃
判斷方法為:通過目標點速度和當前速度及下1個目標點速度之間的高低對比來判斷曲線的走勢。如果目標點的速度比當前點的速度高,比下1個目標點的速度高,如圖2的目標點2、目標點3和目標點4,其關系為上升下降曲線;如果目標點的速度等于當前點的速度,如圖2的目標點4和目標點5,其關系為水平曲線;如果目標點的速度比當前點的速度低,比下1個目標點的速度低,如圖2的目標點7和目標點8,其關系為下降曲線。
2.3.2 計算各段曲線的臨界值
根據起點和目標點的速度差值和位移差值,判斷2點間S曲線加減速7個階段中共包含幾段曲線,并計算出各段曲線的臨界值。
2.3.2.1 上升曲線
如圖3所示,從起點到目標點,S曲線規劃可能出現以下4種情況:① 當列車以固定加加速度經過加加速、勻加速、減加速階段后運行速度達到目標點速度時,如果走行距離小于目標點位移,其運行曲線如圖3 a)所示;如果走行距離等于目標點位移,其運行曲線如圖3 c)所示;② 當目標速度比較小,列車只需要經過加加速、減加速即可達到目標速度時,如果走行距離小于目標點位移,其運行曲線如圖3 b)所示;如果走行距離等于目標點位移,其運行曲線如圖3 d)所示。
a) 四段曲線
c) 三段曲線2
如果以當前設定的最大加速度amax、加加速度J運行至運行速度達到目標點速度時,列車運行位移大于目標點位移,則應舍棄該目標點,重新進行S曲線規劃。
2.3.2.2 上升下降曲線
上升下降曲線包含上升曲線和下降曲線2部分。以圖2為例,從目標點2開始,列車依據S曲線加減速控制方法加速,當速度達到目標點3的速度后,再依據S曲線加減速控制方法減速至目標點4的速度,此時可能會出現以下情況:① 如果位移s小于目標點4的位移,則存在勻速段;② 如果位移s大于目標點4的位移,則遞減目標點3的速度,直到位移s小于等于目標點4的位移;③ 如果速度減到小于目標點4速度,則應舍棄目標點3,重新進行S曲線規劃。
2.3.2.3 水平曲線和下降曲線
水平曲線只包含S曲線的勻速階段,如圖2的目標點4至目標點5區段。
下降曲線如圖2中的從目標點8到停車點區段,如圖4所示,此時S曲線規劃可能出現以下3種情況:① 當列車以固定加加速度經過加減速、勻減速、減減速階段后運行速度達到目標點速度時,如果走行距離小于目標點位移,其運行曲線如圖4 a)所示;② 如果走行距離等于目標點位移,其運行曲線如圖4 b)所示;③ 當目標速度比較小,列車只經過加減速、減減速即可達到目標速度時,此時走行距離小于目標點位移,其運行曲線如圖4 c)所示。
a) 四段曲線
c) 三段曲線2
如果以當前設定的最大加速度amax、加加速度J運行至運行速度為0時,列車運行位移超過停車點位移,則舍棄目標點8,重新進行S曲線規劃。
根據列車位置代入步驟3所計算的s基于時間t的曲線,獲得t,再把t代入s,基于時間t的曲線求得v。
根據步驟4獲得的v對列車進行加減速控制。
本文對FAO模式下城市軌道交通列車運行的S曲線加減速控制方法進行研究。在實際運營中,該研究可提高列車運行的穩定性,提升乘客的乘坐舒適度。此外,此研究可減緩機械設備沖擊性,降低機械設備的磨損及設備的噪聲,從而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