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力寧 鄧 嬪
(北京和利時系統(tǒng)工程有限公司, 100176, 北京∥第一作者, 高級工程師)
城市軌道交通ISCS(綜合監(jiān)控系統(tǒng))具有集成互聯(lián)專業(yè)多、接口多、功能復雜、工期緊、任務量大等特點,而國內對于ISCS的設計仍停留在傳統(tǒng)的手工設計階段。傳統(tǒng)的設計方法效率低下、質量不高,已經難以滿足日益發(fā)展的GWQS-ISCS(綠色、智慧、品質、安全的ISCS)的設計需求[1],必須將一些高效的設計思路和方法引入到ISCS的設計中。BAS(環(huán)控與設備監(jiān)控系統(tǒng))是ISCS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以青島地鐵13號線為例,對地鐵ISCS設計階段自動化軟件進行重點研究,以滿足GWQS設計對ISCS的品質和安全要求。
青島地鐵13號線是青島市最長的地鐵線路,包含1個運營控制中心、23個車站、1個車輛段和2個停車場,共計27個設計點[2]。作為ISCS中最大的專業(yè),BAS包含的設備最多、功能最復雜,需對車站和區(qū)間的通風系統(tǒng)、MCC(馬達控制中心)、照明等10余個子系統(tǒng)的33個接口專業(yè)進行全面、有效的監(jiān)控及管理,以確保設備處于安全、可靠、高效、節(jié)能的最佳運行狀態(tài)[3]。在車站/區(qū)間發(fā)生火災或阻塞的情況下,BAS需要迅速轉換為防救災模式,配合FAS(火災報警系統(tǒng))進行災害聯(lián)動,為站內乘客及機電設備的安全提供必要保障[4]。作為涉及到人身安全的重要消防聯(lián)動工程,在工期緊、任務重的情況下,BAS對設計的質量及效率要求非常高,應在傳統(tǒng)設計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提出簡捷、高效的設計思路,以滿足設計要求。
如圖1所示,BAS的整個設計流程包括點表設計、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程序編寫和帶平臺測試3部分。本文提出1種高效的設計方法,利用計算機VS編程軟件設計出自動化軟件,實現BAS的自動設計流程。該方法已應用到青島地鐵13號線ISCS設計的3個階段中,并取得了良好的設計效果。
注:實線為自動設計流程;虛線為傳統(tǒng)設計流程;括號內數字表示該模塊所需的設計耗時。
BAS的4個監(jiān)控點表是PLC程序編寫和上位組態(tài)的基礎,其中:箱柜點表包含設備的名稱、通道、PLC地址等信息,用于箱柜成套;模式表是各模式工況下設備目標動作信息的點表,用于模式控制;類表是BAS中接口設備的類碼、點位地址信息的點表,用于設備分類; BAS-ISCS點表是BAS與ISCS數據交互的設備、點位地址信息的點表。在這4個點表中,箱柜點表的設計最為復雜、費時。本文以箱柜點表的設計進行舉例說明,剩余點表的設計不再贅述。
據統(tǒng)計,青島地鐵13號線共有294個箱柜表需要設計。傳統(tǒng)的每個箱子中逐個設備填寫的方式費時、費力、準確率不高,而且若有填寫錯誤,這些錯誤會積累并傳遞到下個環(huán)節(jié)——PLC程序編寫中。所以,本文提出借助VS語言編寫箱柜點表的生成軟件來實現。
2.2.1 設計原理
首先,通過讀取從設計院圖紙中導出的設備列表,將包含設備類的點位、通道的類模板等信息復制到對應的箱柜點表中;其次,調用設備通道填寫程序,從上而下逐行掃描、順序填寫,再調用通道檢測程序對通道地址進行自檢,確保同一設備的所有點位分布在同一個模塊上,方便日后的檢修與更換;最后,調用地址填寫程序填寫PLC地址,完成車站設計點的所有箱柜點表的自動生成工作。箱柜點表自動生成的原理如圖2所示。
圖2 箱柜點表的自動生成原理圖
2.2.2 工程應用
本軟件的系統(tǒng)開銷較小,符合GB/T 13423—1992《工業(yè)控制用軟件評定標準》中“開銷特性”和“可靠性”準則,運行效率較高。據統(tǒng)計,與傳統(tǒng)的設計方法相比,采用箱柜點表生成軟件生成所有箱柜點表后,1個車站箱柜點表的設計時間縮短了約95%,錯誤率也由15%降至0,達到了省時、高效的目的,且全線表格格式統(tǒng)一,為后續(xù)的PLC程序準確編寫以及HMI(人機界面)組態(tài)奠定了堅實基礎。
本項目采用了美國AB公司的大型熱備冗余系列PLC控制器Logix5561,編程和調試軟件采用RSLogix 5000。青島地鐵13號線的41套PLC程序編寫是該線BAS設計的重中之重。以該線的典型車站積米崖站為例,主從端的PLC共包含89個子程序、8 877行程序,由此預估全線需設計近20萬行程序。這樣龐大的工作量要求在不到半年時間內高質量地完成,傳統(tǒng)逐行“搭梯子”的手工編程方式無法滿足工期要求,且在重復冗雜的設計中容易發(fā)生紕漏和錯誤??紤]到AB品牌PLC編程語言的特點,利用VS高級編程語言設計PLC程序并生成設計軟件,以替代手工編程,可大大降低程序設計的難度與工作量。
2.3.1 設計原理
首先,根據接口專業(yè)的接口文件編寫接口子程序、根據BAS用戶需求書編寫各功能程序、根據設計院圖紙編寫各種工況下的控制邏輯程序等,最終實現典型站PLC程序設計;其次,在研究典型站PLC程序的基礎上,利用VS語言設計PLC程序的自動生成軟件,并根據程序功能將設備控制、模式控制、IBP(應急后備盤)、FAS聯(lián)動等4大部分的功能程序按步驟順序生成;最后,結合典型站的PLC程序生成符合PLC編程規(guī)則的以.L5K為后綴名的程序文件,并導入PLC程序中,最終實現自動編程目的。
在此過程中,特別將點位多、重復性大、容易出錯的編程工作設計到自動生成軟件中,依靠軟件去檢索和查詢4個點表,大大減少了手工設計的工作量。此外,根據代碼功能的不同,設計出VS語言類模板進行模塊化設計,提高了程序代碼的復用性及軟件執(zhí)行效率與程序生成速度。PLC程序自動生成原理如圖3所示。
注:PVS為公共區(qū)大系統(tǒng);RVS為設備區(qū)小系統(tǒng);TVS為隧道系統(tǒng);① 為BAS-ISCS點表;② 為MCC點表;③ 為IO(設備)點表;④ 為模式表;⑤ 為IBP點表。
2.3.2 工程應用
本程序生成軟件符合GB/T 13423—1992《工業(yè)控制用軟件評定標準》的“用戶友好性”以及“可移植性”準則,操作簡單、容易上手。而且,該軟件對系統(tǒng)要求不高,方便移植:復制PLC程序生成軟件到本機并運行,點擊按鈕選擇已設計好的4個監(jiān)控點表以及MCC點表,點擊運行按鈕即可自動生成xml格式的PLC程序,并分功能單獨輸出。再將這些程序導入到PLC工程中,即可實現PLC程序的自動編寫工作。
采用此方式編寫PLC程序,簡單快捷,省時高效,準確率高。以13號線的典型站嘉年華站為例,需要編寫的PLC程序行數約為7 000行,采用此方式自動生成的程序可達6 000行,占程序總行數的80%,大大降低了編程人員的編寫難度,解決了在工程設計階段耗時多、錯誤率高、精力需要長時間高度集中等問題,將編寫1個車站PLC程序的時間縮短將近90%,真正實現了從輸入點表到輸出PLC程序一鍵完成的功能。此外,該生成程序結構全線統(tǒng)一,方便調試及維護,非常適合地鐵ISCS這類站點多、設備雜、工期緊的工程設計工作。
BAS的PLC程序作為地鐵車站內火災和阻塞災害下的防災救災的關鍵系統(tǒng),是GB/T 12504—1990《計算機軟件質量保證計劃規(guī)范》規(guī)定的“故障會影響到人身安全”的重要軟件,必須經過V&V(軟件驗證與確認過程)環(huán)節(jié)的完全測試,才能應用到現場。傳統(tǒng)的V&V測試環(huán)節(jié)只能滿足單點對點和靜態(tài)對比,采用手動方式進行功能測試,效率低下。以13號線的典型站嘉年華站為例,需要對BAS的25個大小子系統(tǒng)的140個可控設備、154個模式、1 600個點位逐個進行功能測試,需要耗時1周,且測試的準確率不高,無法滿足現場對測試工期的要求。根據GB/T 15532—2008《計算機軟件測試規(guī)范》的要求,軟件測試應采用測試軟件,避免或減少人工操作,所以設計出1款可自動測試PLC程序功能的測試軟件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2.4.1 設計原理
本項目BAS采用AB品牌PLC作為核心控制器,和HMI共同采用CIP(工業(yè)互聯(lián)網協(xié)議)網絡通信,為保證測試軟件的通用性,采用OPC(用于過程控制的對象連接技術)通信協(xié)議。
如圖4所示,以導入讀取的4個監(jiān)控點表數據、生成單點控制以及4種模式控制的測試舉例說明。通過OPC協(xié)議連接PLC控制器并取得設備的控制權限,模擬ISCS下發(fā)設備的開關、角開、高低速、運行與停止等命令,通過查看設備輸出的實際點位變化,實現PLC點控控制邏輯的測試;正常通風和照明模式控制功能的測試是通過修改各子系統(tǒng)控制方式到模式控制,模擬ISCS下發(fā)模式號到PLC,將當前模式下設備的實際輸出情況和環(huán)控工藝圖紙的預期工藝進行對比,實現正常模式的執(zhí)行邏輯測試;對于靠模式號驅動的災害模式,則是模擬ISCS下發(fā)模式號,并對比設備輸出指令與預期目標,用以判斷災害模式是否執(zhí)行成功。
注:虛線框內為輸入文件。
2.4.2 工程應用
在工控機上運行PLC工程和HMI監(jiān)控系統(tǒng),再運行自動測試軟件,選擇4個監(jiān)控點表,點擊運行即可完成對PLC程序和HMI界面組態(tài)的帶平臺聯(lián)合測試。基于13號線嘉年華站的測試工作量,與傳統(tǒng)的設計方法相比,應用自動測試軟件后可將測試的時間縮短90%,實現了對PLC程序的點位邏輯正確性、點控控制完整性、正常模式和災害模式下的功能等測試,還可以檢測出HMI界面中的組態(tài)問題,最終生成包含測試用例、測試結果、測試準確率的文檔,供編程人員和界面組態(tài)人員參考。這不僅可以改正、完善PLC的程序和HMI系統(tǒng),還可提高工程數據的魯棒性,以及界面組態(tài)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本軟件采用VS編程平臺開發(fā)并能夠完全模擬HMI與現場設備的運行情況,測試過程屬于動態(tài)測試方法中的黑盒測試方法。應用該測試方法可減少系統(tǒng)的初始故障數,大幅提升軟件的MTBF(平均無故障運行時間),進而提高軟件的穩(wěn)定性[5],符合GB/T 15532—2008《計算機軟件測試規(guī)范》的要求。
青島地鐵13號線應用了本文所述的自動生成與自動測試軟件,與傳統(tǒng)的設計方法相比,該線BAS的設計效率與質量顯著提高,整體設計效率提升了85%,設計耗時減少90%以上,為BAS現場的具體實施奠定了基礎,保障了線路按時、高質量開通。該軟件采用主流的PLC控制器,支持OPC通信方式,使得軟件不僅可以應用到絕大多數的地鐵ISCS項目中,極大地提高了ISCS設計階段的自動化水平,還可應用到符合IEC 61131-3《可編程語言標準》的其它PLC編程的行業(yè)環(huán)境中,其技術應用前景十分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