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華,張增強,王雪
(1.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心內科,北京 100853;2.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神經內科,海南 三亞 572013;3.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放射科,海南 三亞 572013)
腦血管病是目前世界上發病率和致殘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中>70%為缺血性腦血管病。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進步,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術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腦實質及腦血管病變的檢查診斷。在臨床健康體檢實際工作中,隨著常規顱腦磁共振檢查的應用,發現健康人群無任何不適癥狀及體征,也無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險因素及慢性疾病史,僅在常規體檢顱腦磁共振檢查時發現T2WI或T2FLAIR序列腦白質高信號(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主要分布于半卵圓中心或側腦室旁,也被稱為腦白質疏松(1eukoaraiosis,LA)或腦缺血灶。目前認為WMH是腦小血管病的一種特征性影像學改變。有研究顯示,WMH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風險高度相關[1]。目前對健康人群及其相關危險因素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探究健康人群的無癥狀性WMH與血壓、血糖、血脂、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等因素的相關性,為早期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防治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于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保健科體檢的健康人群108名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顱腦磁共振檢查結果的不同分為研究組(n=58)與對照組(n=50)。納入標準:年齡40~60歲;常規體檢及血液生化檢查均正常。排除標準:存在任何不適臨床表現;存在神經系統疾病癥狀和體征;存在高血壓病、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腦血管病、心力衰竭、腎功能不全和外周血管疾病等病史;正在服用藥物。
1.2 方法 研究組常規顱腦磁共振檢查顯示腦白質高信號;對照組顱腦磁共振檢查未見異常。核磁檢查:使用美國GE公司生產的1.5T Signa HDx掃描儀行常規顱腦磁共振掃描,由放射科高年資醫生進行評估,出具正式報告。顱腦磁共振雙側側腦室周圍、半卵圓中心區白質、基底節區分布,T2WI或T2FLAIR上顯示為直徑在2~10 mm點狀、斑片狀高信號,在T1WI上呈等或低信號,無DWI異常高信號。血液生化檢查:血糖、血脂、胱抑素C等血液生化指標檢測采用德國ROCHE cobas 8000全自動免疫生化分析儀,生化模塊為c702,免疫模塊為e602。糖化血紅蛋白檢測采用美國BIOBAD VARIANTⅡ糖化血紅蛋白測試系統。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年齡、性別、血壓、血清胱抑素C、血脂指標、血糖、果糖胺、糖化血紅蛋白、同型半胱氨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偏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入選標準為0.05,剔除標準是0.10,以雙側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年齡、性別、血壓、血脂指標、血糖、果糖胺、糖化血紅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研究組血清胱抑素C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research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研究指標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research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Hcy,同型半胱氨酸;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低度脂蛋白膽固醇;HbA1c,糖化血紅蛋白
?
腦白質高信號(white mater hyperintensity,WMH)是指腦室周圍或皮質下的腦白質斑點狀或斑片狀改變,CT上顯現為低密度,MRI T1加權像表現為等或低信號,MRI T2加權像呈高信號表現,而病理表現為神經系統的脫髓鞘改變。隨著顱腦磁共振檢查在健康體檢中的應用增加,臨床實踐表明部分無任何癥狀的健康人群中存在WMH,而并無常見的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險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年齡、性別、血壓、血脂指標、血糖、果糖胺、糖化血紅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研究組血清胱抑素C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健康人群無癥狀性WMH與血清胱抑素C相關,而與其他因素無顯著的相關性,提示血清胱抑素C可能是健康人群無癥狀性WMH的風險指標之一,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胱抑素C屬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在蛋白水解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能阻止細胞發生內源或外源性蛋白酶水解。胱抑素C參與人體多項生理及病理過程,其中包含炎癥反應、腫瘤及心腦血管疾病等,特別是與動脈粥樣硬化及腦血管病等疾病的發生、發展關系密切。胱抑素C作為人體重要的蛋白酶抑制劑,當血管受到損傷時,會刺激血管平滑肌分泌更多的組織蛋白酶,直接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過程,當血清胱抑素C水平升高時,則提示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率升高。研究[2-3]顯示,胱抑素C水平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密切相關,且與TIA患者頭頸部核磁共振動脈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顯示的顱內動脈有無狹窄密切相關[4]。胱抑素C也與腦梗死密切相關,可能是腦梗死的獨立風險因子[5-10]。Wada等[11]對604名日本社區人群進行橫斷面研究,發現血清胱抑素C水平區別于傳統小血管危險因素與WMH的嚴重程度及腔隙灶的數量呈正相關,是其獨立危險因素。國內也有學者研究發現,在>50歲缺血性腦白質病變患者中,血清胱抑素C水平與缺血性腦白質病變嚴重程度呈正相關,且腦白質病變部位不同,但仍存在相關性[12]。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健康人群WMH與血清胱抑素C水平存在相關性,提示胱抑素C可能是健康人WMH的相關危險因素之一,并可作為健康人WMH的風險指標之一。本研究存在樣本量小等局限性,尚待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