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欣,張桂琴,胡秀玲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一醫院消化內科,湖北 十堰 442700)
結直腸癌是一種胃腸道常見的惡性腫瘤,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主要表現為乏力、排便習慣更改、局部腹痛等癥狀,隨著腫瘤的增大,晚期則會出現貧血、體質量減輕等全身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身體健康[1]。臨床主要采取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因傳統手術創傷較大,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因此,預后效果不理想。而內鏡微創術可在內鏡監測下進行手術操作,能減少手術創傷,且具有出血少、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勢,因此,被廣泛運用于結直腸癌手術中[2-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比較EMR與ESD治療結直腸癌前病變及早期癌患者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接收的97例結直腸癌前病變及早期癌患者的臨床資料,按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EMR組(n=49)與ESD組(n=48)。EMR組男31例,女18例;年齡41~63歲,平均年齡(49.38±7.63)歲;病灶直徑大小:<2 cm 23例,≥2 cm 26例。ESD組男31例,女17例;年齡41~64歲,平均年齡(49.33±7.64)歲;病灶直徑大小:<2 cm 22例,≥2 cm 26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均符合《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范(2017年版)》[4]中相關診斷標準;臨床資料完整,且符合手術適應證;凝血功能無障礙。排除標準:伴有心腦血管、肝、腎等臟器疾病;伴有免疫系統疾病;精神疾病。
1.2 方法 治療前對兩組患者心電圖、血常規、肝腎等功能行常規檢查,并行全身麻醉。
EMR組實施EMR治療。麻醉后,實施黏膜注射切除法:將0.9%濃度氯化鈉注射于基底,隨后將其抬起,使用圈套器切除病變位置;若病變面積較廣,則實行透明帽法將其切除:腸鏡前端放置透明帽,對黏膜進行注射,完成后對其采取負壓吸引,同時,將圈套器收緊切除病灶;若患者術中出血較多,則需進行氬離子凝固術(APC)進行止血處理。
ESD組實施ESD治療。麻醉后,經靛胭脂染色或窄帶成像處理后,對病變位置邊緣外側0.5 cm處用APC行電凝標記,操作方法:靛胭脂5 mL+玻璃酸鈉5 mL+腎上腺素1 mL與0.9%氯化鈉溶液充分混合,用23G注射針在黏膜下進行注射;若僅直腸部位病變,則直接注射玻璃酸鈉;順標記點外側用Hook刀切開黏膜,確保術野清晰時用TT刀剝離黏膜下層,至完全剝離病變,或將病變剝離一定程度時用圈套器將其切除;術中出血采取APC處理,或采取鈦夾夾閉以止血。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并發癥發生率、術后殘留率及復發率。①臨床療效:比較兩組病灶直徑<2 cm和≥2 cm完全切除率和整塊切除率;②記錄兩組術中穿孔、感染、出血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③術后6個月進行隨訪,比較兩組殘留率及復發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病灶直徑<2 cm的整塊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ESD組患者病灶直徑≥2 cm的整塊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2.3 兩組殘留率及復發率比較 ESD組殘留率及復發率均低于EMR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殘留率及復發率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residual rate and recurrenc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結直腸癌為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在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中有較高的發病率及病死率。結直腸癌發病后,易造成患者的免疫功能出現障礙,對疾病及外界的抵抗力變弱,造成患者機體恢復遲緩。結腸癌癌變前高風險因素主要與炎性息肉、結腸息肉、家族性息肉發生惡變有關,若及時給予治療后,通常不會發生癌變。因此,早期有效治療,能降低癌變的風險。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的不斷發展,EMR與ESD在治療早期結直腸癌中廣泛運用,且因具有療效顯著、并發癥少、創傷小等優勢,已成為治療早期結直腸癌術常用手段[5-6]。
EMR治療優勢在于能有效切除早期癌變組織,創傷小,且可通過手術確定癌變范圍及深度,進一步提高切除率。但隨著該術式的逐漸開展,發現EMR無法完全切除面積較大的病變組織,影響治療效果。基于此,臨床以EMR為基礎開發出ESD,兩種手術原理基本相同,均通過黏膜注射分離黏膜層和黏膜下層,隨后切除病變黏膜組織。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病變直徑<2 cm整塊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ESD組病變直徑≥2 cm整塊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高于EMR組,且殘留率及復發率均低于EMR組(P<0.05)。分析其原因在于,EMR術式在病灶面積較大時,無法進行整塊分離,需進行分塊切除,因此,易發生病變組織切除不完整的現象;ESD術式殘留率及復發率低于EMR術,這與ESD手術能一次性完整剝離病變黏膜、切除范圍較EMR更廣泛,而EMR術式易發生病變組織切除不完整密切相關,因無法有效切斷癌變,導致預后病變組織復發率升高,影響療效[7-10]。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EMR組并發癥發生率略低于ESD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因此,臨床治療應根據患者自身機體狀況,選擇最佳手術方式,以達到理想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ESD和EMR治療結直腸癌前病變及早期癌患者均有效,但ESD的整塊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高于EMR,且復發率較低,臨床治療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