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徐湯靈,林謀俊,葉小健
(上饒市人民醫院燒傷科,江西 上饒 334000)
創傷后污染創面由于創面污染,組織受損嚴重,臨近重要組織,清創不徹底,極易受到微生物侵襲,繼而引發感染、壞死,損害患者身心健康[1]。現階段,臨床多通過手術清除壞死組織和VSD負壓吸引,繼而控制感染[2]。但研究[3]發現,該治療方式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易出現引流管填塞、封閉不嚴等問題,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因此,積極尋找更有效的治療方案尤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討改良負壓封閉引流術對創傷后污染創面患者細菌感染及疼痛程度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創傷后污染創面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兩組,各30例。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28~69歲,平均(44.86±3.90)歲。觀察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29~70歲,平均(44.75±3.92)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患者臨床資料完整;無活動性出血傷口;無癌性潰瘍創面。排除標準:嚴重器質性疾病者;近期服用過免疫抑制劑、激素及抗感染類藥物者;精神疾病、溝通障礙者;急性感染期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VSD治療。徹底清創后,放置引流管,依據創面形狀及大小規范裁剪敷料,隨后利用生物半透膜封閉創面,引流管接負壓吸引器。
觀察組采用改良VSD治療。徹底清創后,將修剪過的輸液管固定于創面腔最低端后,以此作為沖洗裝置;常規放置引流管,裁剪敷料并貼膜;每天選用2 000 mL 0.9%氯化鈉溶液經輸液管進行持續沖洗,操作中密切觀察堵塞情況,防止0.9%氯化鈉溶液進入薄膜間隙;引流管連接負壓吸引器。兩組術后按時更換敷料并檢查創面,如無膿性液滲出且創面新鮮,可直接關閉創口,否則進行重新清創。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細菌感染率;②比較兩組術前及術后1、3 d疼痛程度,采用VAS評分表[4]進行評估,共10分,分數越高表明疼痛越劇烈;③比較兩組術前、術后血漿CRP及WBC水平,采用DP68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廣州東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進行測定。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細菌感染率比較 觀察組細菌感染率為6.67%(2/30),低于對照組的26.67%(8/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20,P=0.038)。
2.2 兩組手術前后疼痛程度比較 術后1、3 d,兩組VAS評分均低于術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前后VAS評分對比(±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1 兩組手術前后VAS評分對比(±s,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
2.3兩組CRP及WBC水平比較 術后,兩組CRP及WBC水平均低于術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CRP及WBC水平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CRP and WBC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兩組手術前后CRP及WBC水平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CRP and WBC level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CRP,C-反應蛋白;WBC,白細胞計數。與本組術前比較,a P<0.05
?
VSD為外科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將生物透性敷料覆蓋污染創面,可有效增加引流面積,繼而實現立體式、全方位引流[5]。此外,由于敷料主要由泡沫空洞微結構構成,能阻止大塊壞死組織接觸并進入引流管,確保引流通暢、徹底,連接負壓吸引器后,敷料的這種結構亦可將部分壞死組織切割成細小顆粒物,從而降低堵塞風險[6-7]。但值得注意的是,該治療方式在臨床使用中仍存在一定缺陷,影響治療效果,故應積極探索有效的改進措施,以提升其應用價值。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細菌感染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VAS評分、血漿CRP及WBC水平均低于術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改良負壓封閉引流術治療創傷后污染創面效果顯著,可降低患者細菌感染率,緩解疼痛程度,控制炎癥反應。分析原因為,污染創面壞死物數量、引流量等因素是制約VSD處理能力的重要因素[8]。在出現創傷的早期階段,創面組織滲血、滲液中常含有大量血小板、纖維蛋白、纖維素等促凝物質,這些物質聚集后可迅速凝結,從而形成血凝塊、壞死物團塊甚至菌團塊,侵入VSD敷料細小過濾孔,引發堵塞,加之持續負壓干燥環境可造成泡沫材料變性、干結,其內部疏松的引流結構不斷塌陷,繼而喪失引流作用,增加敷料更換頻率及患者痛苦[9-10]。改良VSD通過添加持續沖洗裝置,維持生物相容性敷料的相對濕度,可有效延緩其變性、干結時間,同時,帶走多孔引流結構內滯留的細小堵塞物,進而延長敷料使用壽命,降低創口交叉感染率[11-12]。此外,通過引流管將血凝塊、壞死物等引流出污染創面,可為組織愈合創造良好的環境,進而促進創傷后污染創面細胞增殖及肉芽生長[13]。通過連接負壓裝置則可提升引流徹底性,同時,擴大血管徑,增加創面血流量及血流速度,從而改善局部營養狀態,加快毛細血管新生,促進創面愈合,進而減輕患者疼痛程度,改善微循環,增強白細胞活性,緩解炎癥反應,調節CRP及WBC水平[14-15]。
綜上所述,改良負壓封閉引流術治療創傷后污染創面效果顯著,可降低患者細菌感染率,緩解疼痛程度,控制炎癥反應,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