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素琴,唐楊
(1.江西省贛州市婦幼保健院中醫科,江西 贛州 341000;2.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中醫科,江西 贛州 341000)
隨著不孕癥發病率的逐漸升高,加上二胎政策的放開,接受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患者越來越多。但一些患者經歷過反復移植失敗后往往有沉重的心理負擔,加上試管嬰兒費用高昂,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和身體健康。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患者和生殖中心開始尋求中醫治療以提高胚胎移植的成功率[1-2]。本研究旨在探討中藥序貫療法聯合針灸治療反復胚胎移植失敗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因試管嬰兒反復移植失敗于本院接受治療的37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年齡22~45歲,平均年齡(34.14±6.49)歲;22~28歲8例,29~35歲12例,36~40歲10例,41歲~45歲7例。本研究已獲得醫院倫理會審核批準。
行IVF-ET助孕治療的診斷標準:①輸卵管梗阻或缺如:因炎癥使輸卵管粘連而造成梗阻,或雙側輸卵管切除等因素造成精子卵子結合困難;②存在抗精子抗體或抗子宮內膜抗體等免疫性不孕;③子宮腺肌癥、子宮內膜異位癥等病史;④男性少精或弱精。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行IVF-ET助孕治療的診斷標準;②冷凍胚胎移植(FET)周期失敗≥2次;③患者年齡22~45歲;④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女方患有嚴重遺傳性疾病、精神心理障礙等《母嬰保健法》中不宜生育的相關疾病;②夫妻雙方患有性傳播疾病或生殖、泌尿系統急性感染等疾病;③女方子宮不具備妊娠功能。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中藥序貫療法聯合排卵期針灸治療,連續治療1個月為1個周期,共治療3個周期。中藥序貫療法:①月經第2天開始連續口服5劑經期方,藥物組成:當歸、生地、白芍、茯苓各10 g,川芎、柴胡、荊芥、香附、延胡索各6 g,川牛膝、丹參各15 g,每天1劑;②月經周期第7天開始連續口服7劑歸腎丸,藥物組成:杜仲、茯苓、山茱萸、枸杞子、鱉甲各10 g,熟地15 g,山藥30 g,菟絲子20 g,當歸、白芍、女貞子、墨旱蓮各12 g,每天1劑。排卵期針灸治療:月經第10天開始行B超監測卵泡發育情況,當卵泡直徑>12 mm時開始針灸治療,取關元、中極、子宮、歸來、三陰交作為針刺穴位,進針后采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 min;腹部采用熱敏灸治療,圍繞關元、中極、子宮為敏感區尋找敏感點,以熱敏感點為重點,熱敏灸0.5~1 h,以熱敏感消失為度,連續針灸3~7 d,直至卵泡排出。卵泡黃素化者卵泡直徑>25 mm后停止針灸,觀察并記錄患者的子宮內膜厚度和形態,卵泡發育情況,黃體期間給予滋腎育胎丸(廣州白云山中一藥業有限公司,準字Z44020008,規格:60 g)助孕。經連續3個月經周期治療后,觀察患者妊娠結局,未受孕者進入FET移植周期,移植周期不干預。
1.3 觀察指標 ①自然受孕率:治療后自然妊娠者為自然受孕;②胚胎移植成功率:未自然受孕患者進入FET移植,在移植后5~6周進行B超檢查,見宮內妊娠及原始心管搏動即為胚胎移植成功;③總妊娠率=(自然受孕+移植成功)/患者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
2.1 連續3個周期治療后自然受孕率分析 在周期療法治療過程中,有7例患者均在治療第3個月時自然受孕,其中22~28歲自然受孕3例,3例患者均因為子宮內膜薄多次移植失敗,在子宮內膜6 mm的狀態下自然受孕,均足月分娩;29~35歲自然受孕2例;36~40歲自然受孕1例,41~45歲自然受孕1例,自然受孕率可達18.9%,見表1。

表1 連續3個周期治療后自然受孕率分析[n(%)]
2.2 連續3個周期治療后胚胎移植成功率 3個周期治療結束后,30例非自然受孕患者經FET移植后有18例胚胎移植成功,移植成功率可達60.0%,見表2。

表2 連續3個周期治療后胚胎移植成功率分析[n(%)]
2.3 連續3個周期治療后總妊娠率分析 3個周期治療結束后,37例反復種植失敗患者有18例妊娠,總妊娠率達67.6%,見表3。

表3 連續3個周期治療后總妊娠率(%)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健康的胚胎、良好的子宮內膜容受性是胚胎移植成功的關鍵。子宮內膜的容受性相當于胚胎移植的“土壤”,種植失敗的原因1/3是由于胚胎內在缺陷,2/3在于內膜容受不良[3]。對有反復移植失敗的患者,良好的子宮內膜形態和子宮內膜容受性均難以在短時間內形成。
傳統中醫認為,女性生殖質量隨年齡的增加而下降,與機體腎精-天癸物質的減少,沖任失養密切相關,其病位在肝、脾、腎,故整體治療上經期以活血調經,養血調肝為主,經后期以補腎健脾,滋陰養血助卵泡發育為主,排卵期以針灸活血通絡、溫養胞宮為主。沖任得養,女子月事規律,能改善卵泡質量和子宮內膜狀態,進而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妊娠率。
針灸有良好的雙向調節作用,有助于使子宮內膜達到最佳的排卵期卵泡與內膜同步狀態。有文獻[4]資料認為國外的臨床報道很多中醫治療均是僅在移植周期中使用,所以臨床療效不甚滿意。國內報道的中藥干預也基本上停留在圍移植周期的著床助孕研究[5]。西醫認為卵泡的發育從始基卵泡到成熟卵泡需3個月,本研究認為,應在胚胎植入前3個月進行早期干預,才能改善既往的不良妊娠環境,并及時發現潛在的不孕癥原因。針灸有活血通絡,滲灌諸液的作用,尤其是在子宮內膜變化最快的卵泡中晚期,加用針灸可明顯改善內膜形態,提高子宮內膜的血液流速,增加內膜血供,從而改善子宮內膜容受性。相關研究[6]表明,在種植窗內利用補腎活血法,能較好促進子宮內膜中孕激素、雌激素受體的表達。圍排卵期針灸關元、中極、三陰交均可補腎活血,加上子宮穴可快速改善排卵期子宮內膜形態和容受性,使A型子宮內膜的出現率更高,更有利于胚胎著床[7]。通過針藥結合的治療方法,可顯著提高胚胎移植成功率。
有研究認為[8],女性的生育質量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下降,本研究結果顯示,40歲前有優質胚胎的患者,妊娠率略低于29~35歲的患者,從75%下降為70%,而在40歲后,妊娠率急劇下降,僅有25%。且40歲后受孕后胎停的發生率也高,入組的患者有2例移植失敗后自然受孕,但均在2個月左右胚胎停止發育。可能反復移植失敗的患者多數還有優質胚胎,來院就診往往是因為子宮內膜因素導致胚胎不著床,中藥聯合針灸治療能改善子宮內膜環境,因此,移植成功率較高。而40歲后的患者,本身胚胎質量下降,胚胎染色體變異的可能性大,胚胎碎片率高,解凍失敗的可能性也大,總體的妊娠率會出現急劇下降的狀態。
綜上所述,針對反復胚胎移植失敗的患者,采用中藥序貫療法聯合針灸治療,能有效改善子宮內膜容受性,提高臨床妊娠率和移植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