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張若
民進黨當局20日宣布將在立陶宛設立代表處,并宣稱這是“重要外交突破”。中國外交部表示,堅決反對建交國和臺灣有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敦促立陶宛堅持一中原則,恪守建交承諾,同時正告臺灣當局:“臺獨是死路一條,任何妄圖在國際上制造‘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圖謀都不會得逞。”
臺“外交部長”吳釗燮20日線上宣布,將在立陶宛設立代表處,名為“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他聲稱,“意義重大,這是在中國邦交國設立的第一個以‘臺灣為名的代表處”。他透露立陶宛今年秋天計劃在臺北設處。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在臉書上吹噓稱,“這是重要外交突破”,是臺灣繼2003年在斯洛伐克設處相隔18年后再次在歐洲設立代表處。民進黨“立委”羅致政解讀稱,臺灣過去設立代表處基本都是用“臺北”作為名稱,這次在立陶宛以“臺灣”為名,凸顯了臺灣的國際政治地位。
臺媒注意到,美國在臺協會(AIT)立即表示肯定,聲稱“所有國家都應享有與臺灣締結更緊密關系及拓展合作的自由”。臺“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李俊毅分析稱,這表示立陶宛同意臺北設立代表處,背后可能有美國的默許甚至支持。
對此,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20日表示,再怎么折騰也改變不了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撼動不了一個中國的國際格局。她批評民進黨當局和“臺獨”勢力在立陶宛設處的目的是“謀獨”。國民黨“立委”陳以信稱,既然在立陶宛設處的重點是爭取實質經貿關系,名稱上宣稱的“突破意義”不大,更要小心可能帶來反效果;當局必須避免“大內宣”過頭,反而可能造成今年“圭亞那事件”重演——今年2月,臺“外交部”宣布在圭亞那設立“臺灣辦公室”,美國國務院也立即附和,結果不到24小時,圭亞那外交部卻宣布持續堅守一個中國政策。
臺灣聯合新聞網分析稱,為了對抗俄羅斯,立陶宛獨立后奉行親美的外交路線,在近期中美關系緊張之際也亦步亦趨地配合美國政策,“拉攏臺灣抗衡中國大陸,也是立陶宛配合美國外交路線的一部分”。還有分析認為,民進黨當局之所以高調宣稱所謂“外交突破”,是因近來處境艱難。其“邦交國”海地和斯威士蘭近期都傳出政治風暴,海地總統被暗殺,斯威士蘭則陷入獨立50多年來最嚴重的反政府示威,并傳出與臺當局關系生變。▲
環球時報2021-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