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翀 李占英
【內容提要】2020年,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世界百年未有大變局演變進程的背景下,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智庫涉華研究呈現出新特點,對中國研究力度加大,但對中國認知的負面傾向也更加突出。對此,我國應進一步加強中外智庫交流與合作力度,提升國際議題設置能力,提高國內專家學者在國際輿論場的曝光度,引導西方智庫對中國的客觀認知。
【關鍵詞】美國智庫 西方智庫 涉華研究 輿論影響
2020年,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智庫繼續把中國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涉華報告數量創新高,研究議題多元、廣泛。中美博弈和新冠肺炎疫情成為國際智庫涉華研究的兩個最熱門議題。總體看,西方智庫對中國發展的正向預期在增加,但對中國國際影響力增強的肯定與擔憂并存,在新冠肺炎疫情、“一帶一路”倡議、涉港、涉疆等議題上對華負面認知突出,凸顯出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快速發展的警惕和不適心理加重,對中西方實力天平繼續向中方一側傾斜的焦慮情緒加劇。對此,我們應進一步加強智庫外宣,講好中國故事,引導西方智庫更全面客觀地看待中國。
一、西方智庫涉華研究新特點
2020年,西方智庫涉華研究,無論是成果數量、研究議題,還是觀點基調,均呈現出明顯的新特點。
(一)對中國的研究熱情高漲
2020年,不論是報告發布量還是輿論影響力,西方智庫在國際智庫涉華研究中都占絕對主導地位。據統計,2020年50家西方主流智庫①共發布涉華研究報告3292篇,比2019年(3098篇)增加6%。其中,美國智庫依然是涉華研究的主體,占據涉華輿論話語主導權(見下頁圖1)。此外,西方智庫還舉辦多場涉華專題研討會,圍繞中美博弈、中國經濟發展、“一帶一路”建設的潛在挑戰及國際影響等展開深入討論。其中,僅“一帶一路”倡議議題相關研討就有10余場。
(二)中美博弈與新冠肺炎疫情構成西方智庫涉華研究兩條主線
2020年,特朗普政府繼續推行強勢對華遏制政策,導致中美緊張關系持續加劇。在此背景下,中美全方位博弈成為西方智庫貫穿全年的主要研究議題。他們既關注中美兩國宏觀層面的戰略博弈,觀察兩國在全球范圍的地緣戰略布局,透過新冠肺炎疫情、氣候變化等全球性議題評析兩國的國際領導力和影響力變化;也著眼微觀層面的角逐,如兩國圍繞關稅、華為5G建設、抖音國際版(TikTok)案等展開“貿易戰”“科技戰”,以及兩國在媒體、涉港、涉疆、涉南海等議題上的交鋒。2020年一波三折的美國大選也給西方智庫提供了觀察中美關系走向的窗口。認為拜登就任總統后中美博弈將繼續、兩國關系惡化趨勢無法根本扭轉成為多數智庫的判斷。
幾乎貫穿全年的另一條主線是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不但加速了國際秩序深刻演變,給全球經濟、人民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而且成為國際輿論評價各國政府治理能力的新變量。全球大國疫情防控舉措、疫苗研發進展以及國際相關合作、疫后經濟復蘇等一直是西方智庫關切所在。中國作為首個成功控制疫情的國家之一,政府治理能力、疫情應對舉措、取得的成效、參與國際合作抗疫、疫苗研發等議題不斷被置于研究視野之下。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博弈相互交織,構成西方智庫涉華研究的兩條主線。
(三)對中國的研究更加多維但總體傾向較為負面
2020年,西方智庫涉華報告議題更加多維,不但關注中國戰略和中國發展模式等宏觀議題,而且更傾向于觀察變化中的中國各個領域的微觀議題,從中國內政、外交熱點事件審視中方立場與態度,其眼中的中國形象更加多元、立體。西方智庫視角下中國全球影響力進一步增強,特別是疫情中凸顯的中國治理優勢引起了西方專家學者對中西方治理的對比與反思。但同時,中國的出色表現使美國等西方部分國家不平衡心態加劇、對華警惕和忌憚加重,在輿論層面表現為:以驚羨的目光看待中國成功并給予一定肯定,但對中國的負面看法和評價從數量和激烈程度上都有所增加。西方智庫在報告中更多用“威權主義”等傾向性詞匯形容中國,渲染中國對現有國際秩序帶來的“挑戰”與“威脅”,在涉港、涉疆等議題上尤為突出。這種負面觀點被境外媒體擴散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的國際輿論環境。
(四)出于利益等因素考量各智庫涉華研究側重點和基調存有差異
各國智庫因所在國家不同,其所服務的黨派、集團利益各異,研究領域不同,所發布的涉華研究報告側重點和基調存在明顯差異。美國智庫著重關注中美關系走向及兩國多領域博弈,大多數涉華研究報告意在為政府就如何應對中國快速發展提出建議。美國智庫對華警惕和擔憂聲音最為突出。雖然一些知名學者、專家發出理性聲音,主張中美加強合作、抨擊特朗普對華政策,但這些聲音較為弱勢。歐洲智庫重點關注在中美博弈大背景下中歐關系及歐洲對華政策。反對中國對歐洲“分而治之”、敦促歐洲一致對華的聲音在歐洲智庫中有一定市場。在涉港、涉疆、人權等議題上,歐洲智庫與美國智庫對華施壓的態度趨于一致。澳洲智庫對中國關注度較高,聚焦中澳關系中的熱點事件,負面聲音多于理性聲音。
(五)西方重要智庫的輿論影響力更為顯著
從2020年全年國際涉華輿論看,西方智庫的輿論影響力更為顯著。以美國智庫為例,在影響政府政策方面,美國部分智庫研究報告可視為中美關系的風向標和催化劑。拜登勝選后,美國智庫發布大量報告,為美國新政府各領域對華政策建言獻策,對政府決策施加輿論影響。從目前的情況看,當初幾乎所有美國智庫的一致看法——聯合盟友對抗中國,已經在拜登政府對華政策中有所體現。在塑造公眾輿論方面,美國智庫的兩項民意調查具有代表性。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阿什民主治理與創新中心2020年7月發表題為《理解中國共產黨韌性:中國民意長期調查》調查報告顯示:2003年以來,中國民眾對政府的滿意度幾乎全面提升,中國民眾認為政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能力、工作也更有成效。該報告一經公布,就受到法國《世界報》等多家媒體轉引,“中國人對本國領導人挺滿意”等標題紛紛出現,中國政府執政為民的積極形象在國際輿論中擴大。而美國皮尤研究中心2020年10月公布一項民意調查報告則稱“73%的受訪者對中國持負面看法”,也被多家境外主流媒體轉引,外媒在報道時還通過專家解讀進行二次傳播。中國在國際輿論中的負面形象就這樣被塑造出來。同時,美國及西方其他智庫專家學者的觀點經常出現在境外主流媒體中。統計顯示,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葛來儀(Bonnie Glaser)的觀點在2020年被外媒援引次數高達378次,中美關系中的重要事件都能看到她的評論,其輿論影響力可見一斑。
二、西方主流智庫涉華研究議題及主要觀點
2020年,西方主流智庫涉華研究重點圍繞中國發展戰略、新冠肺炎疫情應對、中美博弈、“一帶一路”建設、中歐中印關系五個議題展開。
(一)關注中國發展戰略和治國理政新方略的世界影響
在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國際秩序演變、中美緊張局勢加劇等背景下,西方智庫更加注重從宏觀視角研究中國如何進行戰略部署、如何繪制經濟社會發展藍圖。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發布主題為“全球中國:評估中國在世界上日益增長的作用”的系列報告,集中探討中國國際地位及與其他主要大國的關系。報告指出,中國在戰略上對西方采取更自信的姿態,正在促使國際勢力從多邊合作模式轉向競爭模式。美國蘭德公司發布的題為《中國大戰略:趨勢、軌跡與長期競爭》的長篇報告,匯集了“中美長期競爭”項目相關研究和分析。報告認為,中國的大戰略就是“民族復興”。2050年中國在經濟再平衡方面將取得重大進展,將實現世界一流的科技能力,中國的外交戰略整體上非常成功。報告預測,中美關系可能出現平行合作、相互競爭和分道揚鑣等三種情形。同時,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增強,中國被越來越多地定位成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挑戰者”。美國大西洋理事會發布報告《中國挑戰》,稱中國對美國及其西方盟友,以及基于規則的體系構成了嚴重挑戰,包括經濟、政治、外交以及軍事挑戰。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成為西方智庫觀察中國發展布局的重要契機。正如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所言,會議為國際社會了解中國國內政治以及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在世界舞臺上地位的評估提供了一個窗口。“新發展格局”“雙循環”“綠色發展”等表述成為智庫報告中的高頻詞。總體看,西方智庫比較中肯地評價了五中全會對于中國乃至世界發展的重要意義,但對中國快速發展的警惕之心并未減少。比利時布魯蓋爾研究所網站發布報告《五中全會描繪了中國將如何應對更加敵對的世界》,其解讀很有代表性。報告專門就2035年中國成為中等發達國家這一目標進行解讀,認為這可以理解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第二個階段。報告還進一步就全會提出的“構建雙循環格局”進行解讀,認為這是對美國及其內顧傾向做出的反應,最終相當于自力更生。報告稱,中國正轉向“中心輻射型”的全球關系模式。
(二)對中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舉措及成效毀譽參半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西方智庫持續關注全球疫情發展態勢及其影響,并重點觀察中國疫情應對及成效。總體上看,對中國成功控制疫情并率先實現經濟復蘇,成為2020年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刮目相看,肯定中國的總體應對措施比絕大多數國家都更加高效。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撰文指出,美國正在經歷第三波嚴重疫情,而中國則在繼續對新的疫情進行及時有效控制,凸顯了中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戰略與特朗普政府“美國優先”戰略的鮮明對比。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發布報告認為,中美這兩個超級大國正在展開一場“意識形態戰爭——關于兩種體制哪個更好”,目前盡管缺乏明確證據表明中國體制比美國體制能夠更好應對疫情,但中國的體制對許多國家似乎更具吸引力。隨著美國聲譽再次下降,中國對自身的體制優勢和國際吸引力越來越有信心。
與中國成功控制疫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等西方國家疫情遲遲得不到緩解。為轉移國內外注意力,部分西方政客、強硬派學者在國際輿論場有節奏地趁亂抹黑中國,誣稱我初期應對遲緩、隱瞞真實數據、管控操縱民意。“中國病毒論”“中國擔責論”“中國賠償論”等各種負面論調甚囂塵上。美國傳統基金會、胡佛研究所等智庫報告都出現過就疫情向中國追責的聲音。圍繞疫情,西方智庫還渲染中國意圖將自己塑造成全球衛生領域領導者的雄心,指摘中國推行“疫苗民族主義”,并就疫苗安全問題、分發問題發出質疑聲音。
(三)圍繞中美關系五種聲音尤為突出
縱觀2020年全年,西方智庫有關中美博弈的報告,主要從中美博弈現狀、中美關系走向及美國對華政策等三個維度著眼,其所形成的五種聲音較為突出:一是認為中美正在“脫鉤”、兩國進入“新冷戰”。隨著特朗普政府不斷升級對華遏制政策,在貿易、科技、外交、媒體、學術等多領域挑釁,“中美脫鉤論”在國際智庫中持續發酵,“在過去25年內引領經濟全球化的中美兩國,正朝著相反方向一路狂奔”“更加自信的中國和更不自信的美國面臨發生尖銳沖突的重大風險”等觀點頻頻出現在智庫報告中,直至美國大選前夕。二是認為中美關系惡化趨勢將繼續。美國大選前后,這種觀點尤為突出。眾多專家、學者根據美國兩黨總統候選人的競選辯論,推斷無論誰當選,中美關系惡化的趨勢都不會得到扭轉,“在可預見的未來,中美關系將呈現出更加敵對的狀態”。美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國際安全和外交事務副總裁丹尼爾·拉塞爾(Daniel Russel)撰文稱,中美關系正危險地走向臨界點,即使很小的動作也可能起到戰爭催化劑的作用。三是呼吁中美保持克制加強合作。一些知名專家、學者建議慎用“新冷戰”等詞語描述當前的中美關系,敦促兩國保持克制,并就應對疫情展開合作。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專家克里斯蒂安·勒邁爾(Christian Lemaire)撰文稱,中美“新冷戰”的說法既不準確也無助益。給當前局勢錯誤地貼上冷戰標簽,會讓制定有效政策變得更具挑戰性,而且會迫使主要參與方扮演原本或許不會扮演的角色。包括耶魯大學中國中心主任葛維寶(Paul Gewirtz)、布魯金斯學會研究員何瑞恩(Ryan Hass)等在內的知名學者紛紛建議雙邊保持克制,并就結束新冠肺炎疫情危機進行合作。四是批評特朗普政府對華政策。2020年下半年,隨著美國疫情嚴峻形勢難以扭轉,批評特朗普政府國內外政策的聲音增多。由哈佛大學社會學名譽教授傅高義(Ezra F.Vogel)、美國前駐華大使芮效儉(J. Stapleton Roy)等九位知名學者撰寫題為《對華“鷹派”過頭了》的文章,對美國及其盟友和伙伴使用侵略性政策來遏制中國提出批評,認為這類政策會增加沖突風險,降低美中合作處理共同緊迫問題的機會。五是鼓噪美國聯合盟國共同遏制中國。此類觀點在美國智庫、學者中頻頻出現。特別是拜登當選后,美歐聯合制華的聲音在智庫中有增強勢頭。但多數歐洲智庫普遍建議本國不要在中美沖突中選邊站隊,應平衡與中國及美國的關系。
(四)對“一帶一路”建設的認知復雜多元
2020年,“一帶一路”倡議仍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華輿論斗爭的重要議題之一。雖然有部分智庫,如英國泰勒弗朗西斯文獻平臺、澳大利亞東亞論壇等發出理性聲音,建議外界正確看待“一帶一路”倡議,肯定該倡議是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有效工具,但更多西方智庫出于意識形態偏見和現實利益考量,借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唱衰“一帶一路”建設。“項目遇阻論”和質疑“健康絲綢之路”建設是西方智庫炒作的兩個突出點。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詹姆斯敦基金會、亞洲協會等智庫發文稱,疫情暴露“一帶一路”建設弱點,并稱疫情期間中國對“一帶一路”投資的軟實力回報有限,倡議影響力并未如外界認為得那么大。對于疫情期間中國重申共建“健康絲綢之路”、建設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質疑聲、警惕聲充斥西方智庫報告。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發布報告對中國重申建設“健康絲綢之路”的目的進行歪曲解讀稱,中國重新啟動擱置已久的“健康絲綢之路”,不僅將有利于“一帶一路”倡議的整體推進,還將幫助中國“控制”全球輿論,恢復其受疫情處理期間“模糊事實”和“虛假信息”影響的國際聲譽。新美國安全中心亞太安全項目研究助理克里斯汀·李(Kristine Lee)和新美國安全中心高級研究員馬丁·拉塞爾(Martijn Rasser)聯合撰文稱,中國現在正利用“健康絲綢之路”和“口罩外交”來增強其對處于疫情陣痛中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呼吁世界各地的自由民主國家采取合作行動,有效抵制中國利用它們之間分歧的戰略,這樣做將有助于確保“健康絲綢之路”最終無路可走。此外,“債務陷阱論”“環境威脅論”在西方智庫中仍有市場。
(五)跟蹤中歐、中印雙邊關系走向
2020年是中國同歐盟建交45周年,在全球疫情蔓延、中美關系趨緊的背景下,中歐關系如何發展、中國的歐洲政策以及在歐影響力引起不少西方智庫及知名專家學者關注。輿論普遍認為歐洲應重新審視對華政策及中歐關系。倫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凱瑞·布朗(Kerry Brown)認為處于十字路口的歐洲必須做出選擇:要么通過公平和穩定的新模式同中國合作,要么中歐之間矛盾將越來越大、經濟“脫鉤”現象越來越明顯。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發布《揭示中國在歐洲的影響力》報告稱,歐洲已成為中國在全球展開政治影響運動的主要戰場,中國正運用各類“友好協會”打入歐洲精英階層,形成廣泛的政治統一戰線,對歐洲的對華政策以及跨大西洋關系產生影響。不少美歐智庫結合第二十二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評論歐洲對華政策并敦促做出調整。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歐洲項目主任埃里克·布拉特伯格(Erik Brattberg)認為,這次峰會證實:歐洲把經貿問題視為重點、在有爭議的問題上謹小慎微的對華策略可能終結了。歐洲有必要對中國進行更系統地思考,以更全面的方式應對中國。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報告稱,歐洲應從冷戰中汲取教訓以更好應對中國的高速發展,建議適當采取緩和政策,將遏制政策、強硬的防衛路線與外交活動、有建設性的接觸相結合。
在中印關系方面,2020年5月及6月,印度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地區頻頻挑起事端,引發中印邊境嚴重沖突。國際智庫較為關注事件對中印關系的影響,認為該暴力事件是中印關系的“分水嶺時刻”。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智庫報告普遍把中國描述成“入侵者”“挑釁者”,指稱中國“有意改變與印度邊界的現狀”,其提出的建議幾乎毫不例外地提及印度應該與美國等加強合作以對抗中國。布魯金斯學會題為《中國即將失去印度》的報告稱,隨著印度媒體大肆報道本國士兵在加勒萬河谷死亡的細節,印度公眾的對華情緒進一步惡化。印度政府必須做出重要抉擇:對內,改善印軍的軍事能力和邊境基礎設施;對外,加強與其他地區和全球強國的關系,以制衡中國。
三、進一步加強智庫外宣的幾點啟示
綜上所述,西方智庫更熱衷于涉華研究,研究視角更加廣泛,但從其研究成果看,對中國的認知存在諸多誤差,對中國形象的負面塑造傾向明顯,進一步加強智庫外宣具有突出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加大智庫交流與合作,引導西方智庫對中國更加客觀的認知
加強交流與合作,是增進理解、消除分歧、凝聚共識的有效途徑。美國威廉瑪麗學院AidData實驗室2019年底所發布報告《絲路外交:解構中國用于影響中亞和南亞的外交工具》顯示,人文交流、智庫外宣在提升海外民眾對中國認知方面成效顯著。②中國應進一步加大中外智庫交流與合作力度,配合領導人高訪、重要國際活動等,通過聯合舉辦學術會議、互派學者、合作研究、成果聯合發布、媒體傳播、“云論壇”等方式,加強與國際智庫,特別是西方智庫學者互動與交流,促進西方思想界對中國客觀、全面的認知,特別是針對其疑慮和質疑,進行有效對話。
(二)智庫學者進一步加強議題設置,塑造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智庫外宣是國家外宣的重要組成部分,宜進一步發揮中國智庫專家學者作為意見領袖在國際輿論中的思想引領和輿論塑造作用,提升國際議題設置能力。圍繞我國重大外宣主題、國際熱點問題以及共同關心的問題,通過舉辦國際會議、國際論壇等交流活動,“將中國主張、中國理念、中國故事巧妙融入討論議題當中,向外國智庫闡釋中國立場主張,以‘點對點、點對線、點帶面方式提升國際議題設置能力”,③塑造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三)智庫學者提高在國際輿論場的曝光度,積極搶占國際話語權
相比西方智庫學者,我國專家學者無論是在國際輿論場的曝光度,還是國際影響力方面,均有很大提升空間。一方面要鼓勵專家學者增加在國內外媒體、國際會議、國際論壇中的曝光頻率,在重要刊物開設專欄,積極與媒體互動,借助媒體平臺就國際熱點問題及時發聲,提出建設性意見,增強對國際問題的發言權和話語權。特別是就重大突發事件,要搶占先機,掌握更多國際話語權。另一方面,我國專家學者需提高對新媒體的綜合運用能力,多在國內外社交媒體平臺分享研究成果,發表看法主張,增強對年輕群體的思想吸引力。
王翀系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李占英系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研究員
「注釋」
①50家西方主流智庫分別是: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美國哈德遜研究所、美國胡佛研究所、美國加圖研究所、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美國蘭德公司、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美國傳統基金會、美國歐亞集團、美國大西洋理事會、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美國企業公共政策研究所、美國外交政策研究所、美國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新美國安全中心、美國亞洲協會、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美國東西方研究所、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阿什民主治理和創新中心、美國和平研究所、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美國進步中心、美國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英國經濟政策研究中心、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英國泰勒弗朗西斯文獻平臺、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英國皇家聯合軍種國防研究所;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德國康拉德·阿登納基金會、德國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比利時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比利時布魯蓋爾研究所、比利時歐洲政策研究中心;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加拿大國際治理創新中心、加拿大菲莎研究所;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荷蘭克林根達爾國際關系研究所、荷蘭海牙戰略研究中心;意大利國際政治研究所;澳大利亞東亞論壇、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西班牙巴塞羅那國際事務研究中心;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丹麥國際問題研究所。
②劉嘉輝,于林濤:《2019年海外“中國觀”之二——智庫篇》,《外宣研究與參考》(內部資料),2020年第2期,第10頁。
③姜鐵英:《“智庫 + 外宣”深度融合 高質量服務國際傳播》,《國際傳播》2020年第1期。
責編:荊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