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玲 倪兵兵 葉家杰 林鋒琳

摘 要:本文以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為導向,結合大學生實際心理問題案例,通過案例分析、處理過程、總結經驗的方法,落實“三全育人”要求,以期為進一步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貢獻。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高等教育應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實現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任務的重要環節。然而,現實情況是,目前一些大學生受主觀和客觀因素影響,如新的學習環境、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人際關系的處理、戀愛中的矛盾及對未來職業的選擇等問題,都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對此,本文基于工作中遇到的學生案例,分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以及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應注意的一些問題。
一、案例介紹
案例主角王同學是學校分流建設專業的學生,按照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該生在大一下學期會有一次選擇專業的機會。2019年2月,王同學由經濟管理學院轉到土木建筑學院,住宿未作調整。一開學,王同學主動找到輔導員,表示想申請調宿舍,原因如下:王同學自己高中復讀一年,比宿舍同學都大一歲,感覺在交流上與宿舍成員有代溝;知道自身的想法不對,但沒有辦法改變,這種情況已經導致自己經常失眠,內心無處安放,沒有安全感,學習不在狀態。另外,王同學還提到,自己在初中二年級就開始有抑郁癥傾向,曾用藥一年,但自己認為用藥導致思維遲緩、行動緩慢,排斥用藥,如果不是抑郁癥的影響,學習成績可能會更好,能考上更高層次的大學;進入大學后,學習負擔沒有那么重,常常思考“我是誰”的問題,抑郁癥越來越嚴重,影響學習和生活。王同學認為,如果能換個宿舍,且是高年級學生的宿舍,心里會舒服點,精神狀態會有所好轉。
二、處理思路
該生是長期患有抑郁癥的學生,面臨著新班級環境適應、與宿舍成員溝通不暢和抑郁癥治療的問題。在處理該事件時,應兼顧情、理、法:情是安撫學生情緒、用愛關心學生,幫助其解決實際困難;理是以立德樹人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引導學生對自己、對世界有科學的認識;法是從精神衛生相關法律的角度,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安撫學生情緒,用情關愛學生
學生主動找老師說明情況,是他在向外界發出求救信號,輔導員應第一時間安撫學生情緒,了解學生實際情況,向學生傳遞一個信號——“不要怕,老師可以幫你解決”,為其提供支持,用真誠的關心和幫助取得學生的信任,讓學生真正感覺到有人在幫助他。
(二)立德樹人,用理引導學生
以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為出發點,“以生為本”切實解決好該生的思想問題(認為自己和同齡人有代溝)、實際問題(調整宿舍),妥善處理該生的心理問題(抑郁癥)。從實際出發,對學生的求學經歷、家庭成長背景、個人性格特點、病情程度、學校實際情況等進行綜合分析。另外,要根據事情的重要程度來幫助該生:首先對該生進行心理咨詢,了解其抑郁癥程度;其次,解決實際宿舍問題;再次,依據咨詢結果和醫院診斷情況持續跟進;最后,對全院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尤其是抑郁癥學生進行排查、跟進與引導。
(三)依據法律規章制度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從學生個案層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等法規精神,及時同監護人取得聯系,匯報學生在校情況。對該生的情況,學校應和家長共同制訂一份教育計劃,明確責任;同時,雙方努力為學生營造舒適的生活、心理環境。
從集體教育層面,根據《教育部 衛生部 共青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文件精神,遵循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堅持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教育相結合,堅持普及教育與個別咨詢相結合,堅持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堅持解決心理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
三、案例處理
(一)了解學生情況,對案例進行初步定性
在與王同學聊天中了解到,該生初二上生物課時對人體構造產生了興趣,不斷研究思考,最后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是父母親生。對于該問題,父母沒有及時給予其正面的有效回應,最后以一份親子鑒定結束了這場鬧劇,但這卻成為其抑郁癥的誘發事件,王同學開始感到內疚,譴責自己的幼稚行為,而家長對此尚不知情。王同學家庭環境比較優越,母親是教師,父親是商人,與母親關系相對較好。王同學對自己要求比較高,但自從有了抑郁傾向后學習成績便大不如從前。直到高一,王同學向家長坦白了抑郁傾向,獲得了家人的支持與理解后開始服藥治療,但隨著用藥后的思維遲緩、行動緩慢,其開始拒絕服藥,導致治療中斷。大學后,學業壓力減輕,加之春季是抑郁癥高發期,該生開始胡思亂想,想做好每一件事卻又認為自己不行,感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他人;另外,不想和比自己年紀小的人交流,開始思考“我是誰”的問題。
抑郁癥的判斷標準:“三低”,即思維遲緩、行動減慢、情緒低落;“三不如”,即今不如昔、己不如人、生不如死。抑郁癥治療經驗:一旦停藥,再次治療的難度,以及治療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都將大大增加。由此可以判斷,該生可能患有嚴重的抑郁癥,且不愿意接受藥物治療。經詢問,該生并無輕生念頭。總結來說,這是一個因抑郁癥引發的環境不適應的案例,根本原因在于學生的抑郁癥病史,引發因素是大學后空余時間多、思考多和對新環境的不適應。所以,本案例要重點解決學生不配合抑郁癥就診治療問題,并引導學生適應新環境。
(二)聯系相關人員,及時轉介
了解情況后,輔導員立即上報領導,聯系家長說明該生在校情況。同時,將該生轉介到校心理咨詢中心進行心理咨詢。咨詢中心反饋,經過咨詢學生心態有所好轉,但還是堅持要換宿舍,且要換高年級宿舍。咨詢中心建議學生及時到專業醫院就診。家長得知情況后,立即帶該生去專業醫院進行診治,經過醫生的勸說,該生答應用藥一段時間試試效果。另外,學校與家長建立聯系渠道,根據學生意愿和治療情況再決定是否辦理休學手續。在治療期間,家長也隨時關注學生動態,保證學生安全。
(三)解決實際問題,持續跟進
該生的實際問題是要調宿舍,他認為和同年級的學生住在一起內心感覺不舒服,想和高年級的同學住在一起,至于調整之后的宿舍是否屬于本院并不介意。針對這類特殊學生,輔導員堅持“以生為本”,從學生發展、班級管理等方面綜合考慮,并擬訂兩個方案:方案一,調整王同學到新班級宿舍,新班級宿舍剛好有空床位,一是為了王同學快速融入班集體,二是便于學生干部、老師重點監控,掌握其動態;方案二,根據王同學意愿調整到本學院高年級宿舍,但這不利于王同學融入班集體,在重點關注方面也會受到影響,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在整個溝通過程中,王同學的情緒都不太穩定,最后王同學保證主動參加班級活動、不曠課,有事情及時向老師報備,保證人身安全。基于此,輔導員采取了方案二,但還是安排班上同學及新宿舍同學時刻關注王同學動態,一旦發現異常立刻上報,保障其安全。
(四)加強班級建設,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
據了解,王同學班級有一半的學生是新轉入的,班級同學之間還比較陌生,班級凝聚力急需增強。班委、班導師商量之后決定開展班級集體活動,打破學生之間的陌生感,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有針對性地給予班上存在問題的學生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問題學生特別的幫助,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快速融入班集體、適應新生活。
(五)持續關注,排查心理問題學生
經過醫院治療、校心理咨詢中心的咨詢、家長的支持認可,王同學的心理狀態有所好轉,且聽從老師的建議參加學院的“三早五走”活動,生活作息規律,加強鍛煉,精神狀態有了明顯改善,臉上也有了笑容。
另外,春季是抑郁癥高發期,學院心理中心對心理問題學生進行排查,針對重點對象進行重點關注,并制定應急處理預案。
(六)開展心理健康主題教育活動,營造良好的氛圍
針對春季多發心理問題的情況,開展以“春季期突出心理問題預防與對策”為主題的知識講座,堅持廣泛教育引導,普及心理問題尤其是抑郁癥的知識,使廣大學生正確認識心理疾病,能夠對心理疾病有科學的預測,促進學生心理健康。針對心理信息員、學生干部開展以“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應對”為主題的教育培訓活動,充分發揮學生信息員的作用,建立健全信息通報指導體系,提高學生干部隊伍突發事件處理和預防能力。
四、處理結果
從目前的學生狀態來看,王同學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病癥明顯減輕,暑假還與家人外出旅游,精神狀態良好,醫生反饋:可適當減輕藥量,保持身心愉悅。
根據《教育部 衛生部 共青團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等相關文件、法規精神,及時轉介、與家長聯系,使王同學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與咨詢。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在保證學生安全和得到有效關注的前提下,調整王同學宿舍,滿足他的要求。針對王同學的個案,舉一反三、以點帶面,開展心理健康主題教育活動,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1]。
五、案例啟示
(一)做好常規工作,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輔導員必須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各不相同,需要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深入學生,通過心理普測、信息員反饋、學生自爆、細心留意等方式發現心理問題學生,及早發現、及早控制,把危險降到最低。
(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冷靜處理問題
輔導員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對心理問題有基本的知識儲備,具備識別學生心理問題的能力,遇事冷靜,依法依規、有感情有溫度處理學生的心理問題。該案例中,輔導員老師通過了解情況、上報領導、心理咨詢、家長溝通、后續跟進、主題教育等系列措施,有效、及時地處理了這次事件。這就要求輔導員在遇到突發事件時,自己不能慌,要冷靜,分析事情的情況,作出準確判斷,并采取相應的措施。
(三)舉一反三、以點帶面
在學生工作中,應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通過本次案例,其實輔導員要舉一反三、以點帶面開展心理健康主題教育活動,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六、案例中存在的不足及改進措施
在本次案例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一是大部分學生對心理健康沒有科學的認識,對自身的心理問題不愿主動和老師、同學交流,就像王同學,如果不是想調宿舍,他也不會主動和老師說自己患有抑郁癥的事情。二是信息通報制度不夠暢通、信息員隊伍知識儲備不足。學生干部對心理疾病的識別能力有限,導致一些問題學生的異常行為不能被及時發現,這對于及時跟進心理問題學生有一定的影響。
《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學院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情況,建立了以“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為指導思想的心靈夢之家“三全育人”體系,具體內容如圖1所示。
心靈夢之家“三全育人”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是學院依托心理健康教育協會、結合學院學生實際,通過技能培訓、教育講座、實踐活動、心理咨詢等形式開設的“心之坊”“心之翼”“心之聲”欄目,旨在通過心靈夢之家教育平臺,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介紹增進心理健康的途徑、傳授心理調適的方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心理健康問題,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各種心理問題。心靈夢之家“三全育人”體系實施以來,已初見成效。
心靈夢之家“三全育人”體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框架,在實際實施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今后將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生為本”,逐漸完善育人體系,切實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趙蕓,姚鯤鵬.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優化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49):219-221.
[2]姚瀟囡.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優勢作用的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8(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