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振
大海,是生命的搖籃。漁文化是向海而生的象山人特殊的基因。
自國家級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區啟動建設以來,象山縣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因勢利導,不斷做大做強漁文章,全力推動海洋漁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先后被評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中國漁文化之鄉、省級非遺保護綜合試點縣等。2020年9月,浙江省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創建工作現場會在象山召開,以象山為典型經驗,共研文化生態保護工作。
多方聯動筑牢“保護圈”
2020年9月16日,第二十三屆中國(象山)開漁節在全國六大中心漁港之一的浙江寧波象山石浦港舉行,石浦東門漁村,彩旗飄飄,一派繁忙景象。漁民們抓緊時間整修設備、清理船艙,為揚帆出海做準備;來往游客逛老街、看燈塔,體驗原生態的漁家生活。
作為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區的核心保護區,石浦—東門島區域,漁家風情濃厚,漁文化遺存豐富。千百年來,這里保留著天后宮、東門城隍廟、王將軍廟、任家道地、明代昌國衛古城墻、東門燈塔等文物古跡,擁有“漁民開洋節、謝洋節”“石浦—富崗如意信俗”“象山漁民號子”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吸引著四方游客前來觀摩體驗。
2010年,象山縣成為浙江省唯一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實驗區。2019年,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區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根據海洋漁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與集中程度,象山縣將保護區分為核心保護區、特殊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針對石浦—東門島核心保護區,以建設面積為1.5萬平方米的國家級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區展示館為抓手,投入2.1億元打造集文化展示、文創體驗、特色街坊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海洋漁文化創意園。針對特殊保護區,制定專項發展政策,建立老中青傳承梯隊,維持并擴大現有生產區域和從業人員規模。針對一般保護區,提供資金支持,建立非遺項目名錄退出機制,不斷加強一般非遺項目保護和傳承。
在保護區建設中,象山縣注重多方聯動、層層推動,逐步構筑完善的漁文化生態保護圈。加強頂層設計,強化規劃引領和政策保障,按照“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原則,成立保護區建設領導小組,邀請縣人大、縣政協督查調研、建言獻策,形成“政府主導、部門主抓、鄉鎮聯動、人大督查”的強大合力。先后出臺保護區建設管理辦法、非遺管理辦法、綜合性傳習中心建設使用管理辦法等文件,建成以“漁海之鄉”為主題的縣博物館、非遺館及根藝美術館、剪紙館、非遺百工坊等展示場館,建立覆蓋所有鄉鎮的非遺傳承展示平臺;加強非遺瀕危項目搶救保護,對“漁民號子”等代表性傳承人開展搶救性采訪攝錄,對海鹽曬制技藝等8個項目進行普查,扶持三角地紫云亂彈等5個地方劇(曲)種發展,并以非遺項目、傳承人、傳承基地“三位一體”綜合性保護工作模式,推進非遺傳承保護。目前,全縣40余個市級以上非遺項目均按照標準進行規范化管理,確定了傳承人和傳承基地,把非遺的保護、保存落實到具體的單位和個人,并創建3個市級示范項目、7個優秀項目。
同時,象山縣積極向專家借智、向民眾借力,組建非遺保護暨保護區建設專家委員會,成立非遺保護志愿者團隊,與漁文化研究會、徐福研究會等各類民間團體一齊,共同參與非遺保護和保護區建設。
活態傳承奏響“漁光曲”
豐富的海洋資源、多樣的漁業生產、濃郁的漁區風情、斑斕的漁家藝術,構成了象山縣歷史悠久、類型豐富、形態多樣、文化生態完好的海洋漁文化。如何讓這些原生態的漁文化“活”起來,如何讓現代人深刻感受古老的漁韻漁魂?象山縣通過豐富的節慶活動以及送文化、種文化等方式,讓漁文化融入更多時代元素,更好地融入現代百姓生活,使其重現生機與活力。
金風送魚汛,碧海競千帆。開漁節是中國獨特的海洋漁文化大典,是海洋漁文化的生動實踐和體現,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經過二十多年的精心培育,開漁節已形成儀式、論壇、文藝、經貿和旅游五大板塊10多個精品活動項目,成為“國字號”節慶品牌,是中國十大民俗節慶活動之一,并連續兩年被納入中國農民豐收節系列活動。隨著“中國開漁節”的聲名遠播,海洋漁文化得到繼承和發揚,祭海、如意信俗、石浦魚燈、木海馬制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先后被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媒體專題報道;魚燈、抬閣等非遺隊伍,食餅筒、魚丸等非遺傳統美食,魚骨畫、魚拓等傳統手工藝品迅速被民眾所熟知;石浦十四夜、三月三等10多個大型民俗活動得到恢復和發展,在全省乃至長三角都贏得了廣泛聲譽。
深化開放式研究,主動對接國內外重點高校、重大平臺、重要媒體,讓一批國家級、省市級非遺項目走出象山、走出浙江、走出中國,踏浪而歌。組織縣內外專家先后出版《中國海洋漁文化研究與象山實踐》等專業著作19冊,錄制專題視頻34個。注重理論成果應用,舉辦公益型培訓“非遺課堂”,積極普及非遺知識,讓群眾領略家鄉獨特文化,已累計舉辦400余期,培訓1萬余人次。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承辦2016中日韓徐福文化研討會,選派象山剪紙、象山魚拓赴韓國參加“東亞文化之都?濟州”交流活動,充分展示象山非遺傳承千年的風采。組織項目參加中國非遺博覽會、東亞非遺博覽會等活動,多項活動獲優秀展陳獎和最佳組織獎。積極展示保護成果,舉辦全國非遺影像展、全國魚拓書法邀請展等活動,在國家圖書館舉辦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成果展,全面展示象山海洋漁文化面貌。投入300萬元對25個非遺項目進行藝術提煉,組織開展全縣非遺精品節目巡演活動,受惠群眾7萬余人,很多節目至今仍活躍在各大舞臺。
文旅融合撬動“美麗經濟”
萬象山海、千年漁鄉、百里岸線、十分海鮮、一曲漁光。象山豐富的海洋景觀、獨特的漁文化資源,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打卡體驗。
象山縣在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中,始終堅持漁文旅深度融合,不斷撬動“美麗經濟”,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象山位于神奇的北緯30度風景線上,山海風光怡人。立足海洋漁文化全域保護,象山縣全力打造與營銷北緯30度最美海岸線這一新IP,積極發展全域旅游,大力推動文化旅游全面融合發展,使海洋漁文化廣泛弘揚,全域旅游發展勢頭良好。2019年,全縣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26億元,增長18.02%,獲評浙江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縣,并成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創建單位。作為海洋漁文化的核心保護區,石浦鎮被稱為“一座活著的漁文化古鎮”,時至今日依舊完整保留著一條總長為1670米的老街。該鎮立足深厚的文化底蘊,以“石浦老街”全面集中展示海洋漁文化,將文化優勢轉化為旅游優勢,用區域性、獨特性的旅游文化品牌吸引游客,帶動當地住宿餐飲、水產品銷售等行業快速發展。2019年,該鎮接待游客534萬人次,以特色“漁文化”為主導的旅游綜合收入達62.5億元,分別增長21.8%和20.9%。
乘著全域旅游蓬勃發展的東風,2020年象山縣創新推出以非遺傳承人與民宿“聯姻”的非遺民宿創建試點13家。非遺賦予民宿以特色和靈魂,游客在民宿里聽非遺故事、賞非遺美物、嘗非遺美食、玩非遺手作、購非遺美物;而非遺傳承人則借助民宿,擁有相對固定且有一定流量的展示平臺,實現社會和經濟效益雙豐收。以非遺傳承人為主體開展非遺體驗基地創建工作,目前共有17個基地覆蓋全縣9個鎮鄉(街道),其中2個基地由社會力量創建,5個分布在旅游景區中,1個與學校加深合作。各非遺體驗基地通過自主開課、私人預約、團隊建設等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滿足市民和游客隨時隨地隨心體驗非遺的需求。1個非遺景區、2個綜合性非遺展示館、3個民間非遺館、7個鄉鎮非遺傳習中心、13個非遺民宿、17個非遺體驗基地,43個非遺點位結合旅游景區繪制成一張象山非遺地圖。
文化為魂助力鄉村振興
學剪紙、識漁具、曬海帶……每年,黃避岙鄉“斑斕海岸”文明示范線的“斑斕?稚趣”鄉村親子嘉年華活動,都吸引許多家庭參加。
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自“斑斕海岸”線啟動建設以來,黃避岙將沿線的高泥、白嶼、骍角岙、塔頭旺等6個村莊穿珠成鏈,深入挖掘各村特色漁文化內涵,先后注冊了“斑斕西滬”“西滬三寶”“西滬人家”等八大類商標,產品附加值增加20%以上,民宿經濟蓬勃發展,鄉村振興的“美麗因子”不斷被激活。
“斑斕海岸”是象山縣挖掘海洋漁文化,推動“鄉風文明示范線”建設,實現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象山縣在建設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過程中,始終深入挖掘漁文化、海防文化、海商文化等海洋特色文化,大力推行象山善行文化,全力以多元文化融合推動鄉風文明建設,形成了“村民說事”“鄉風文明示范線”等特色做法,有效促進了鄉村治理,推動了鄉村漁村振興發展。
2018年,象山縣制定出臺了《象山縣鄉風文明示范線建設工作意見》,由縣委宣傳部牽頭整合各類資金、項目、政策、資源等,以農村道路為紐帶,將道路兩旁地域相鄰、文化相近、生態相似、經濟相融的村鎮穿點成線,要求每個鎮鄉(街道)至少建成1條以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風文明示范線。各地在建設過程中,為避免“千村一面”,注重保持當地特有的山海風貌、田園風光、半島風情,深度挖掘沿線各村的文化內涵,提煉“一村一品”。在已建成的“斑斕海岸”“泗洲鄉韻”等9條文明示范線中,本籍手工藝人紛紛被當地政府邀請回家鄉開設非遺傳承人工作室;已建成的鄉鎮非遺綜合性傳習中心成為線上最具魅力的展示節點;灘涂勞作、海洋漁文化手工技藝體驗等特色文化與鄉村游、休閑游相融合,形成美麗鄉村新興產業;以農(漁)民畫為元素設計開發的文創產品被大量應用于農副產品包裝、學習生活用具、民宿裝飾等,也成為到茅洋鄉旅游者喜愛的伴手禮。“文明示范線”建設實現了農村從“盆景”向“風景”轉變,讓當地各個海洋漁文化類非遺項目不僅重獲新生,而且充分融入現代生活當中,成為滿足民眾物質富足和精神富有雙豐收的重要手段。
(作者單位:象山縣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
責任編輯:楊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