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超
摘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馬克思主義及其政黨對待人民群眾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是由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群眾工作等組成的理論觀點的總稱。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就要不斷加深對其的理解和認識。作為一種不斷發展的科學的理論觀點,需要我們對其進行豐富和創新。特別是在實踐路徑方面的研究,不僅是對其理論的豐富,更是為我黨在今后的工作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對于鞏固我黨的地位和實現民族的復興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群眾觀 人民群眾 中國共產黨
一、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基本內容
(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整個社會歷史的基礎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構成的。也就是說,人民大眾在社會生活中所產生的各種活動推動著整個社會進程的發展。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其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類所生存的整個社會之所以可以不斷地向前發展,正是因為其自身所產生的社會財富不斷增多。而社會財富的產生不是依靠統治者和精英人物,恰恰是依靠處于社會底層的勞動者來實現的。其次,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勞動人民在從事各種社會活動時往往會將各種美好的東西以不同的方式記錄下來,從而形成了人們所追求的無形的財富。最后,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社會歷史發展證明,人民群眾的向背是一個政黨或統治階級生死存亡的關鍵,人類社會的革命運動,本質上是人民群眾推翻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的斗爭。
(二)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
回首歷史,我們會發現,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完成了其它政黨甚至上百年都無法完成的任務和目標,而這一切歸根結底是因為我黨始終堅持為百姓服務,為百姓辦事。同樣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蓬勃發展,就是因為它是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從而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毛澤東同志在將理論與實際結合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巨大作用,明白一個政黨的存亡關鍵在于人民群眾的支持。因此他在《一九四五年的任務》中說:“我們一切工作干部,不論職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務員,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服務。”
(三)以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目標
馬克思主義政黨歸根到底是人民群眾的政黨。而人民群眾在選擇具體的發展道路的過程中,更多的是選擇符合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道路。因此,一個政黨,一個社會,其之所以能夠不斷向前發展,就是因為它選擇順應社會歷史潮流,以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為目標。列寧曾強調:“只有在改善勞動者的經濟狀況的條件下,群眾才會投入運動……并對偉大事業忠心耿耿。” 江澤民同志同樣提出了實現人民利益的群眾觀。只有人民自己的利益實現了,人民才會自覺主動的維護和支持這個政黨和社會,才會主動的保護自己的利益不被侵犯,并積極主動的配合政黨工作,完善黨群關系。
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重要價值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有助于對唯物史觀的堅持和創新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通過對各種理論的研究和探索之后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而唯物史觀所關注和研究的問題與群眾觀有著必然的聯系。因為對于這些問題的研究其必然要圍繞著人民群眾來展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之所以不同于以往的唯物主義,正是因為唯物史觀所特有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使其選擇了正確的研究角度,在遇到問題時是站在廣大群眾的角度去看待和研究,從而使其能夠對社會歷史進程做出正確的闡釋。也正是因為對群眾觀的堅持,使得唯物史觀在研究社會歷史問題時沒有脫離作為社會歷史主體的人民群眾,建立了科學的唯物主義。
唯物史觀和群眾觀這二者之間存在著共同的觀點,它們都認為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行為都屬于實踐,例如人們所從事的各種勞動以及運動。因此,唯物史觀和群眾觀他們二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的,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如果沒有了廣大人民進行社會勞動,那么這個社會將不會再產生財富,社會就無法再繼續發展,終將停滯不前;而整個社會不再繼續發展和產生財富時,那么等待這個社會的就只有滅亡了,而人類的歷史也同樣將不會存在和發展。從而我們可以看出,唯物史觀和群眾觀之間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系,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就是對唯物史觀的堅持和發展。
(二)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有助于加強黨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
中國共產黨是在中國革命先輩們深刻學習馬克思主義之后產生的。而中國共產黨自身在不斷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當中形成了自己的群眾觀,有了屬于自己的思想武器。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在武器裝備簡陋,生存環境惡劣的情況下,帶領受三座大山壓迫的人民群眾趕走日本侵略者,推翻腐朽的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建立屬于人民自己的新中國。正是因為我們黨從一開始就系統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將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理論觀點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得出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是我們黨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的結論。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里取得如此眾多的成就,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向人民群眾學習,從而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使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不斷向前發展。回首歷史,我們發現,中國共產黨最有戰斗力的時期就是黨和人民群眾關系最融合的時期。曾經的超級大國蘇聯之所以滅亡,正是因為蘇聯共產黨拋棄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思想,甚至損害了蘇聯人民的利益,最終被蘇聯人民所拋棄。
一個政黨成功的標志是成為執政黨,一個執政黨成功的標志是為它所代表的階級謀取最大的利益。中國共產黨作為我國唯一的執政黨,其最終目標就是為普通群眾謀取最大的利益,這才是一個合格的執政黨。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們黨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理論觀點,并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發展而賦予它更加豐富而深刻的內涵,時刻謹記為人民服務,不斷加強黨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促使我們中國共產黨不斷向前發展。
(三)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有助于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
中國共產黨在成為執政黨之后,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去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同時在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我們黨脫離人民群眾以及黨內腐敗加劇的風險。作為代表人民利益的階級政黨,如果在思想和行動上背離了人民,甚至是損害了人民的利益,那么它必將失去人民群眾對它的支持,這個政黨也必將會被它所代表的階級所拋棄,最終走向滅亡。古今中外的歷史向我們證明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任何一個政黨的生死存亡都取決于人民群眾的支持與否。一個政黨,只要它放松了警惕,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忽視了人民群眾的利益與呼聲,那么它一定會被人民群眾所拋棄和推翻,并最終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我黨從成立之初到現在,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之所以能夠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前進,正是因為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堅持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之間的密切聯系。從毛澤東同志提出到鄧小平同志對其進行補充的我黨的群眾路線和觀點,再到江澤民“最廣大人民利益”和胡錦濤“以人為本”的群眾觀,及現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提出的關于群眾觀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都說明我們黨始終堅持和發展群眾觀,始終將普通的人民群眾放在第一位,時刻關心群眾的生活。我們不應該忘記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建立了新中國,讓人們過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我們同樣不應該忘記是廣大群眾在我黨最困難、最艱苦的時候仍不離不棄進行幫助和支持。中國共產黨是一棟高樓大廈,而普通民眾則是地底的基石,雖然它平時不起眼,但正是這些基石才是真正決定這棟高樓大廈成敗的關鍵。因此,堅持群眾觀對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有助于增進社會的安定團結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雖然正確的思想理論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但其只有在與國家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人民群眾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他們的思想決定著他們的行為,從而直接影響著社會的安定團結。歷史經驗也一次次的向我們證明,任何時期黨群關系的好壞對社會的安定團結有著直接的影響。黨群關系融洽,政府政策可以順利實行,人民群眾也會自覺遵守法律法規;而如果黨群關系緊張,人民內心會抵制和排斥政府,不僅政府工作難以順利開展,而且會引發一定的社會沖突。
當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正處于低潮。在國際上我們要面對西方國家的分化和腐蝕,在國內我們要與非無產階級思想作斗爭,我們要時刻警惕非法組織和邪教組織對我們的迫害和引誘。同時在改革開發之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上的各種誘惑增多,我們黨內的一些干部思想素質不過關,經受不住這些誘惑的考驗而開始背離組織和人民,進行貪污腐敗,以權謀私,自甘墮落。那么,面對這些現象和所面臨的風險,我們黨依靠什么來解決呢?
只有依靠人民,通過人民群眾來監督我們的黨員干部,通過人民群眾用無產階級思想來斗爭非無產階級思想,抵制非法組織和邪教組織對我們人民群眾的侵害。將人民群眾的力量發揮到最大,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從而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所以,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有助于增進社會的安定團結。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2]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43.
[3]列寧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25.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1.
[5]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