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凱敏
摘要:毛澤東黨建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不斷探索出來的,認識毛澤東黨建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主要從內在契合性、深厚底蘊、繼承與發展以及意義這幾方面進行探討。中國共產黨人不斷進取、開拓創新,帶領數以萬計的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最終實現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
關鍵詞:毛澤東黨建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 內在契合性
一、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內在的契合性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勇于斗爭、不甘屈辱的愛國主義傳統。如“位卑未敢忘憂國” 的百折不撓精神以及永不磨滅的意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大義;“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等。有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等,“立天之道,曰陰與樣;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等。而唯物辯證法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組成部分,這為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找到了內在的契合性。
歷久彌新的儒家文化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論基石。但也只是因為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中國的革命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中國人民對馬克思主義是歷史選擇。首先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的真理適應了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其次,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文化能夠在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中生根、開花、結果,這又說明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某種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機制,提供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成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條件和文化根源。馬克思主義深刻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同時能夠指導中國的革命和建設。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相通性,兩者有機結合才能實現更好地發展。缺少中國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就無法煥發生機;缺少馬克思主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也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馬克思主義是時代的產物,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舊中國的文化從本質上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而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推翻剝削階級,毛澤東黨建思想應運而生。
二、中國傳統文化為毛澤東黨建思想準備了深厚的底蘊
只有建立一個革命的黨,才能帶領人民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狀況,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毛澤東認為“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這是先進的共產黨人向舊的傳統觀念提出的新的挑戰,體現了無產階級要奪取政權的堅定信心。在黨的長期探索和實踐中,這種敢于沖破傳統的舊的革命體制的精神為毛澤東黨建思想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從中共醞釀、創立到大革命失敗,這一階段主要是解決在中國建立一個什么樣的黨的問題,是毛澤東建黨思想的萌芽時期。從大革命失敗到遵義會議召開,這一時期主要解決黨的思想領導和思想建設問題。井岡山斗爭取得了重大勝利,中國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的革命道路。擺脫原有的小農和小資產階級思想以及固有的封建性和落后性,以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堅持從思想上建黨,這是毛澤東黨建思想初步形成的標志。在抗日戰爭時期,劉少奇《論黨》是毛澤東建黨思想逐步成熟和全面發展的標志。在解放戰爭時期,加強黨委會的建設是繼續發展時期。新中國成立后,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標志著毛澤東執政黨建設思想的初步形成。黨的八大,對執政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作了全面的總結,這標志著毛澤東執政黨建設思想的形成。
黨的建設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過程才得以確立,這體現了舊有的傳統文化的頑固性以及根深蒂固性,同時也說明了黨的建設的長期性和復雜性。由于毛澤東黨建思想立足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狀況以及文化傳統,“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中國的革命在曲折中發展并且不斷找到適合中國的道路,在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選擇。中國共產黨人由一支幾十人的隊伍發展成為人數眾多的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并在之后的執政過程中體現這種先進性,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造,也體現了毛澤東黨建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質。
三、毛澤東黨建思想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對毛澤東黨建思想的影響是雙面的,我們要吸收合理的成分,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這同時也是馬列主義建黨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一種具體的表現形式——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毛澤東、劉少奇等第一代領袖們都是讀著“四書五經”等經典成長起來的,曾經尊過孔,曾經信奉過西方的社會思潮,之后才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司馬光主編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毛澤東竟看了十七遍。毛澤東在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報告《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中,就深刻地說到不能離開中國的文化傳統來學習馬克思主義。
在毛澤東黨建思想里包含了傳統文化的合理成分。“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就是要求從中國的客觀事物出發去研究事物的內在聯系,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向何處走去的時候,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開辟了井岡山等革命根據地,探索出一條有別于俄國的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道路的開辟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中國革命的生死存亡關頭,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辟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二,中國傳統文化對“群眾路線”的影響。從群眾來,到群眾中去。中國傳統文化中有“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毛澤東提出“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這些內容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對群眾路線的影響。毛澤東認為真正的銅墻鐵壁是群眾,他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分析了敵人和朋友的問題,回答了無產階級是新生產力的代表,是近代中國最進步的階級,無產階級的同盟軍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中國共產黨人將自身的命運和人民群眾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了黨和人民安定團結的局面,是我們應當發揚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第三,毛澤東黨建思想繼承了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精華。在斗爭策略上,戰國時期的縱橫家們推行合縱連橫的外交和軍事政策,毛澤東也繼承此觀點,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在不同的情況下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階層和階級,以爭取革命的順利進行。在革命道路上,黃巢、李自成的流寇主義被毛澤東引以為戒。毛澤東認為紅軍要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要建立革命根據地,同時也要加強黨內的團結。在民主法制上,毛澤東繼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強調了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作為治國的原則。毛澤東繼承了德治的思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四、深入研究毛澤東黨建思想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第一,深入研究二者的內在契合性,有利于新時代黨的建設。黨的領導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歷史和人民的雙重選擇。在新時代黨的建設中,我們要繼續堅持黨的優良傳統、優良作風以及黨的宗旨等,并且結合新的時代內容為黨的建設注入新的活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黨建中也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要把黨的政治建設放在首位,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這是馬克思主義建黨理論的重大創新,為我們當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中,黨的建設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第二,深入研究二者的內在契合性,有利于堅定文化自信。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源遠流長的“生命之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我們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忽視了中國本土的流傳下來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得在近百年的社會史中,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處于斷代的邊緣。在今天,我們既要主張向西方學習,又不能“全盤西化”;既要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不能固步自封,搞“歷史虛無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供了理論支撐。習近平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列舉了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和理念。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人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以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的偉大使命。
第三,深入研究二者的內在契合性,有利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以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指導,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內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經濟上,適應先進生產力發展需求;在政治制度上,代表勞動者的根本利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文化上,代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創新,繼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五、結語
毛澤東黨建思想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也為毛澤東黨建思想提供了理論借鑒和支撐。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毛澤東黨建思想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要充分學習并加以利用,讓其在新時代發揮應有的價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易經[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0.
[3]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0.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