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卓超英、黎卓宇 譯/盛 方

(卓超英)初次見到楊老師的那天,天氣如何我早已經忘得一干二凈,因為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但是楊老師滿臉笑容、踩著碎步出來開門的樣子卻刻在了我的心里。那時George(卓宇)只有幾個月大,躺在搖籃里跟我一起送姐姐去楊老師家里學琴。在屋里,楊老師正在查看姐姐的功課。相信一定是從那天開始,George就感受到了楊老師改錯、鼓勵,以及示范優美音樂的畫面和聲音。從此,這些就成為這個小嬰兒眼中外在世界的一個重要部分。
從那時起,每周一次的鋼琴課,成了我們家生活的重要一環。不管暴雨或風雪,我們周末都肯定會去楊老師家上課。George從來不會在姐姐上課的時候哭鬧,總是睜著他明凈的眼睛,靜靜地看著、聽著。楊老師有時也會開玩笑地說:“George來彈琴吧!”漸漸地,George聽到老師示范時彈出的優美琴聲,會蹣跚著靠上前去觀看:這個黑盒子怎么在老師手下發出這么好聽的聲音?終于,四歲半那年,老師說,他可以開始學習鋼琴了。我笑得合不攏嘴,像楊老師這么高水平的老師肯收George這么個小不點兒當學生,我們太幸運了!
從此,George跟著楊老師開始了他的音樂之旅。每個周六,我們必定見到楊老師陽光般燦爛的笑容。老師手把手,耐心又認真地把作為一個鋼琴家所需的技術和對音樂的熱愛通過一個個音符傳授給George。記得George八歲那年,老師說,我這次給的作業很難,我要教他彈肖邦《練習曲》(作品10之2)。我當時聽了覺得很高興,別人要十歲以上才開始學習的練習曲,只有八歲的George就練習了,說明老師覺得他孺子可教。但是開始上課后我們才知道這個曲子有多么難。曲子共有三個聲部,右手彈兩個聲部。主旋律線的上聲部由右手3、4、5指彈奏,而且是半音階。一個八歲的孩子要把這么復雜的曲子學好,談何容易?但是楊老師細心地把曲子分解為大小句子,把所有的指法、踏板一一注解,又耐心地告訴他該怎么練。每周老師都會檢查這首曲子的進度,解決練琴中遇到的問題。這樣一句句地打磨,終于在兩年之后,George能夠流暢地彈奏出這首曲子。幾年之后,在新英格蘭音樂學院的考試中,George彈奏的這首練習曲使教授折服。2015年的“柴科夫斯基國際比賽”中,他又以楊老師當年教的這首練習曲作為參賽曲目,獲得了銀獎。假如當初沒有楊老師打下的鋼琴音樂和技術方面的基礎,George就不可能有后來的騰飛。


唐朝的韓愈寫道:“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沒有伯樂,即使千里馬也會被養成平庸的馬,說的是識才、愛才的老師很難得。沒有老師因材施教,發現并培養好學生的潛能,天才也可能會被教成庸才。對于George和他的弟弟Andrew(安宙)來說,楊老師正是這么一位伯樂。她很早就發現了George和Andrew的潛能,不僅在鋼琴的彈奏、基礎教育方面給他們以全方位的教導,還經常鼓勵他們要多聽音樂唱片,帶他們聽來波士頓演出的鋼琴家的音樂會,創造機會讓他們上大師課,鼓勵我們帶孩子去彈給別的教授和鋼琴家聽,讓他們得到成為音樂家所需要的各種營養。
記得George參加“弗吉尼亞·韋林國際鋼琴比賽”回來后,楊老師覺得George有進步,就推薦我們去找殷承宗老師上課。她認為殷老師在音樂上能給George更為獨到的指導。不久,George就開始跟殷老師上課,還參加了殷老師在廈門鼓浪嶼舉辦的大師班。在那里,George展現了他的音樂天賦:才十歲就第一次與職業交響樂團合作,只排練一次就能跟樂團配合,完美地演出海頓《第十一鋼琴協奏曲》。值得一提的是,楊老師一絲不茍地幫助George準備了去廈門要彈的協奏曲,而且每幾天就打一次電話幫助George解決彈奏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有了老師的關心和幫助,George才能充滿信心地與樂團排練和演出。
此后,在楊老師的支持下,George和Andrew都在課余時間去新英格蘭音樂學院預科班學習樂理、室內樂、視奏、音樂史等課程。夏天時,去中華表演藝術基金會主辦的夏令營聽音樂會和大師課,為學習音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自20世紀90年代初,楊老師就像對待George一樣,用心耕耘、兢兢業業地培養了一批批琴童。很多在波士頓地區的琴童家長都有著和我類似的經歷。老師幾十年如一日,一視同仁,同時又因材施教,把熱愛音樂的種子播撒在學生們的心靈深處。老師雖然早逝,但是她播下的種子在學生和家長們的心里一定會成長壯大,老師的精神也會因此永存。楊老師安息。
(黎卓宇)對我來說,楊老師的教學體現著一位鋼琴老師的精髓。在許多方面,她的教學都是獨一無二的—既和藹耐心,又毫不馬虎;既友善,又嚴格。她一視同仁地對待每個學生,并一直尋求讓學生不斷進步的方法。只要學生們能用心投入、努力學習,她就將全力支持并幫助他們達到最好。她具有獨特的能力,不僅可以發現才華橫溢的年輕學生,而且可以培養和發展他們對鋼琴這件樂器的熱愛,并耐心地幫助每個學生超越自己的能力。
就我自己而言,楊老師在技術和音色方面培養了我作為鋼琴家的扎實基礎。她強調音色的美,也就是說,僅演奏音符還不夠,要彈奏出健康、醇厚的音色,同時還要悠揚動聽。她教給我的一切都是有條不紊、目的明確的,從音階和琶音到哈農練習曲,從車爾尼教材到肖邦練習曲。每周,她都會為我布置一個特定的音階、哈農、車爾尼練習曲,以及一首樂曲。每當她看到了我的進步就會很高興,但她不接受懶惰或心不在焉,這一點她是絕不含糊的。而且,一首曲子,直到演奏得滿意為止,她才會進行下一首,這促使我學會對自己的練習方式負起責任,做到既勤奮又聰明地學習。她會毫不猶豫地給我示范想要我做到的演奏效果,并且會反復在我的手臂上“彈奏”,讓我真正理解指觸是怎么回事,以及如何將手指與手腕、手臂和肩膀結合起來,彈奏出健康的音色。
這讓我想起了一件可以真實體現楊老師教學方式的事。我當時正在學習肖邦《練習曲》(作品10之2),這部作品出名地難演奏,因為它需要用右手最弱的部分(3、4、5指)彈奏十六分音符半音階,而右手的另一半則彈奏和弦。我從八歲起就開始學習這首樂曲,花了整整兩年的時間才掌握。我記得楊老師將練習曲的每一句都分別剪成一個小紙條。她每星期只教一個紙條,直到我完全掌握了這項技巧,才繼續往下學習。在我看來,只有具備極大無私奉獻精神的老師才能為學生做到這一點,而我很幸運能有她做我的老師。
楊老師完美地結合了理想的教學方法和技巧,以及她寶貴的人格特質—耐心、無私和慈愛。她真正幫助我踏上了音樂的道路,沒有她,絕不會有今天的我。她為我成為鋼琴家、音樂家乃至為人準備了所有的本領和素質,為此,我對她永遠感激涕零,難以為報。附:美國新英格蘭音樂學院鋼琴系卞和璟教授給卓超英的信(卞教授是黎卓宇和黎安宙兄弟在該校的老師)。親愛的凱蒂(卓超英),
時太太(譯者注:楊老師的英文名為Dorothy Shi)以她對音樂的熱愛和奉獻精神培育青年才俊,是所有老師的典范。她在眾多學生心中種下的種子將繼續成長,而她也將因此永遠與他們同在。我知道她在卓宇和安宙的心中占有重要地位,我非常感激她的一生,愿與她在一起的所有美好經歷都能慰藉您的家人。
當然!我還要提到,她的微笑鐫刻在我的心中。這微笑,深深地發自她的肺腑,傳播給予她相遇的任何人。我永遠感激她為卓宇所做的一切,如果沒有這扎實的基礎,我也無法把卓宇培養成今天的樣子。
卞和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