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華 邢 瑤
(1.江蘇省城鎮化和城鄉規劃研究中心,江蘇 南京 210000;2.江蘇省城鎮與鄉村規劃設計院,江蘇 南京 210000)
臺灣農民創業園是黨中央、國務院為進一步促進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由農業部和國務院臺辦批準設立的針對臺灣農民和臺資農企的創業園,吸引臺灣同胞直接到祖國大陸投資農業,在已有的兩岸農業合作政策措施的基礎上,為臺灣農民提供更優惠的土地、租稅等創業扶持政策,為其提供更多到大陸投資創業的機會。
第一階段為種植農業。主要通過技術提高產量,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要。
第二階段為精致農業。農業精致化過程,是各種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的過程,也是農業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不斷追求高標準化、高附加值、高質量的農產品。
第三階段為休閑農業。隨著城市化水平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群對都市生活的厭倦,對鄉村生活和返璞歸真的向往,臺灣農業從以提供農產品向提供農業服務發展轉變。
現階段,臺灣農業進入大陸將以休閑農業、農產品商貿物流等農業服務業為主導,發展形式和主導功能不斷多樣化。
臺灣農民創業園現階段主要有都市型農業、休閑農業、高效農業幾種發展形式。
都市農業: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由美國的一些經濟學家首先提出來的。都市農業本意是指都市圈中的農地作業。它是指靠近都市,在城鄉邊界模糊地區發展起來的,可為都市居民提供優良農副產品和優美生態環境的高集約化、多功能的農業。都市農業不僅可以提供農業產品,還可以為人們休閑旅游、體驗農業、了解農村提供場所。
休閑農業:是指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漁牧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提供民眾休閑、增進民眾對農業及農村之生活體驗為目的的農業經營。休閑農業是在經濟發達的條件下為滿足城里人休閑需求,利用農業景觀資源和農業生產條件,發展觀光、休閑、旅游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休閑農業也是深度開發農業資源潛力,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業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的新途徑。
高效農業:是以市場為導向,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充分合理利用資源環境,實現各種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最佳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高效農業絕不僅僅是一種高收益、高回報的農業方式,而是對各種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是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最佳的農業,是在當代“高智慧”的農業生產和經營模式。
自2006年開始先后在適宜地區批準設立4家臺灣農業創業園,創業園在大陸各地得到了蓬勃發展,創業園分布在不同的地區,形成了各具特色、各有側重、相互銜接的臺灣農民創業園體系。臺灣農民創業園為臺灣農民提供了廣闊高效創業平臺,成為臺灣農業資源技術轉移大陸的主要途徑,成為臺灣農業企業、農業組織、農民投資大陸的樂土。
江蘇省鹽城市的鹽都臺灣農民創業園于2010年5月11日獲國家林業部、國臺辦正式批復設立,并于同年9月18日“昆山·江蘇臺灣周”活動期間正式授牌。鹽城鹽都臺灣農民創業園自成立以來,就瞄準“全省一流、全國知名”的總體目標,堅持以規劃為引領,以項目為抓手,以創新為動力,以服務為根本,以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為載體,相繼創成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和市級大縱湖現代漁業示范園,形成花卉苗木、設施果蔬、生態養殖、休閑農業幾大主導產業。
鹽都臺灣農民創業園位于江蘇里下河與沿海經濟區中部鹽城市鹽都區的中南部,近鄰鹽城中心城區,距鹽城市區約17公里,園區總面積50平方公里。創業園沿雙新大道兩側展開,區內有鹽寧公路(S229)、雙新大道、大葛公路穿越園區,寧靖鹽高速、鹽徐高速、204國道鄰近臺創園東部。交通便捷、四通八達,經高速公路驅車到達南京只需2.5小時、上海3.5小時。
園區入駐各種農業企業數多家,其中華祺農水產品加工、綠然食品加工、臺灣農友西甜瓜、華楊有機稻米基地四個項目為臺資項目;江蘇呈祥花卉園藝有限公司、江蘇翡翠灣花木有限公司、悅達設施果蔬、泰和畜牧養殖等一批現代化種養項目相繼建成;龍典科技農業園、郝氏故居等一批休閑農業項目初見成效。鹽都臺灣農民創業園已經初步形成花卉苗木、設施果蔬、生態養殖、休閑農業幾大主導產業。目前創業園生產的各種生態綠色瓜果蔬菜銷往江浙滬等地,與臺灣農業初步構建起良好互動發展的關系,部分高檔花卉和生態農產品遠銷海外。
與臺灣農會、大學、企業、科研機構交流合作,引進臺灣人才、技術、資本建基地、辦企業、上項目,發展具有臺灣特色的種源農業、休旅農業、加工農業,使之成為鹽城農業臺資項目的集聚高地,臺商投資鹽城農業的首選寶地。
立足服務鹽城百萬人口城市和服務接軌長三角市場需求,圍繞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籃子、肉缽子、果盤子、花園子,大力發展設施高效農業、高端精致農業、綠色生態農業、休閑觀光農業和精深加工農業等都市五個農業,使之成為鹽城都市農業集聚發展的核心區。
鹽都臺灣農民創業園將是鹽城都市農業、高效農業的集中區;是面向蘇北、長三角的農產品集散、加工基地;是鹽城市農業經濟、農業休閑旅游業發展的強勁增長點;是高新農業科技的創新區和現代農業技術的轉移平臺,為蘇北地區提供農業服務和技術擴散的中心地;是低碳型循環農業的示范區。著力把兩岸農業最高技術、最新品種、最優模式根植臺創園,開展種質資源利用、種子種苗育繁、高新技術集成示范,使園區成為現代農業科技研發的平臺、成果轉化的基地。
借鑒臺灣休閑農業發展經驗,策應鹽都境內國家5A級大縱湖旅游風景區的打造,沿雙新大道兩側建設聯動景觀,形成人文觀光、農業觀光、加工觀光的鄉村生態游模式。
鹽都臺灣農民創業園是鹽城市城鄉統籌發展的示范實踐區,是研究土地流轉、農業經營體制和機制創新的試驗區,在規模種養、農民合作、精深加工、社區建設等方面探索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路子,是促進本地農民致富、新型農村建設的最佳推手。
銜接、落實鹽城市、鹽都區產業發展政策和要求,將鹽都臺灣農民創業園的發展融入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整體布局之中,并成為區域農業發展的樣板和核心。通過引進臺灣農業科技、合資企業,孵化和培育龍頭企業,吸收先進的營銷管理經驗和農業技術,推動鹽城市農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化經營;發揮園區產業帶動、技術示范和輻射作用,將臺灣先進生產管理理念和技術、高效的農業產業化水平、高附加值的農業產業項目應用到農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后,帶動鹽城市及整個蘇北地區農業的調整轉型。
彰顯和挖掘鹽都及臺灣農業特色,能兩者有機結合,并形成特色產品生產、研發與加工體系,將對園區的長遠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與意義重大。
4.2.1 鹽都特色
發揚鹽都生態特色:鹽都區氣候條件優越,河湖密布,立足良好生態基礎,鹽都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凸顯“水綠”特色,農產品加工集中區被認定為首批省級園區,區糧食購銷總公司蟬聯“中國糧油榜”百佳企業。鹽都臺灣農民創業園應繼承和發揚鹽都的生態特色、水綠特色,注重保持園區生態環境,致力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循環農業,打造綠色園區。
體現鹽都農業特色:水稻種植、生豬蛋禽養殖、水產養殖、花卉苗木是鹽都區的農業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鹽都臺灣農民創業園在原位于境內郭猛鎮的鹽城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基礎上發展而來,應延續其“花卉苗木、特色果蔬、立體種養、優質稻米”等四大主導產業優勢,建設現代農業科技集成轉化的“孵化器”、高效農業產業聚集區和新農村建設的先導示范區。
繼承鹽都人文特色:鹽都區由數千年古邑傳承至今,建制沿革歷史悠久,悠久的發展歷史留下了眾多的人文古跡,陳琳墓、宋曹故居、胡喬木故居、鄭板橋教書館、郝氏宗祠等歷史遺跡處處彰顯出歷史文化底蘊的魅力光輝。鹽都臺灣農民創業園應延續鹽都文脈,在園區建設上融入鹽都文化特色,同時將區內郝氏宗祠等人文古跡的保護與旅游發展相結合,將鹽都歷史底蘊、人文精神發揚光大。
塑造鹽都景觀特色:是黃海之濱富饒的海水資源托出了鹽城,鹽城的歷史是一部海鹽文化的發展史。因此在園區景觀設計、旅游發展中融入鹽文化元素,是鹽都臺灣農民創業園區別于其他臺創園的亮點之一。此外,水網地形、海草房等特色建筑景觀也可以作為鹽城的特色景觀融入園區建設之中。
4.2.2 臺灣特色
種植臺灣特色農產品:有機稻米、熱帶水果、花卉苗木、茶葉等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農產品,在鹽都臺灣農民創業園根據自身條件,有選擇地種植發展臺灣特色農產品。
培育臺灣的休閑農業:臺灣的休閑農業已經成為臺灣農業的亮點,多樣化、精致化是其特點,通常是小而精,小而全,員工的服務質量與顧客滿意度都較高,強調休閑農業要“深耕細作”,在市場競爭中始終以自己的特色,形成競爭優勢。借鑒臺灣休閑農業發展經驗,鹽都臺灣農民創業園應將農林漁牧生產、農家生活、農漁村文化、田園景觀、自然生態與旅游結合,精心設計規劃,吸引顧客。
發展農產品深加工:臺灣農產品的深加工處理程度較高,并且擁有發達的農產品運銷業,在帶動農業發展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鹽都臺灣農民創業園可適機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拓展農業產業鏈。
學習臺灣農業高科技:臺灣農業品種的改良、農業機械、食品加工技術、自動化技術研究等方面在國際上處于領先水平,鹽都臺灣農民創業園應積極學習、引進臺灣農業科技,帶動區域農業技術的整體提升。
塑造臺灣特色景觀:在園區建設上融入臺灣元素,如綠化配置植物方面選取熱帶喬木,雕塑小品等加入臺灣元素,道路名稱采用臺灣地名等,使游客在此所見、所感都有濃郁臺灣氛圍,彰顯臺灣特色。
4.2.3 產業布局

圖1 功能分區規劃圖
農產品集中加工區:規劃細分為農產品集中加工區和倉儲物流區兩個區,集加工、儲運、配送和信息處理于一體,建成省內重要的農產品集中加工區域和區域性現代物流中心,吸引兩岸各類農產品加工和物流企業集聚。
花卉苗木產業區:規劃細分為兩區,包括花卉苗木市場區和臺資花卉港。打造“一港、一市”特色,即“臺資鮮花港、花木拍賣市場”實現以鮮切花為主導的花木產品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在區內的集聚。
設施果蔬生產區:設施果蔬生產區規劃“三區”,即果蔬工廠化育苗區、設施蔬菜生產區、設施水果生產區。
循環農業示范區:規劃細分為五區,包括種畜禽基地、特禽基地、生態林果帶、有機農業種植區和葛武街道。
郝氏故里農業休旅區:郝氏故里農業休旅區分為“一區兩基地”,即郝氏故里景區、里下河水生經濟作物基地、臺灣“三新”(臺灣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農業綜合展示基地。
以一產、三產相復合的思路,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等多元功能,將農業產業鏈不斷向后端延伸,挖掘和提升產業附加值,通過品牌和文化建設,不斷開拓市場吸引范圍,成為鹽城市乃至蘇北地區休閑農業第一品牌。在產業發展和旅游線路組織上,充分挖掘園區內部農業旅游資源,并與周邊旅游資源相融合,通過功能定位、景點規劃以及設施配套,對園區未來的旅游發展前景進行客觀預期和建設引導。
對接鹽城市旅游業發展,鹽都臺灣農民創業園應利用自身資源優勢,著眼于統籌城鄉發展,充分發揮大縱湖旅游景區和鹽城市區旅游綜合服務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把發展鄉村旅游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園區農業產業有機結合,整合農業旅游資源,積極開發觀光農業、鄉村體驗和休閑度假旅游產品,重點建設特色農園、休閑農莊和特色旅游村莊,推動鄉村旅游由觀光農業向休閑農業轉型升級,使鹽都臺灣農民創業園的農業生態休閑旅游成為鹽城市旅游產業體系中的新亮點。
鹽都臺灣農民創業園是鹽都區鄉村旅游發展格局上的重要節點(圖2),對接區域旅游布局,協調周邊旅游發展分工,鹽都臺灣農民創業園以臺灣特色農業、生態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度假為重點,發展現代農漁業觀光體驗、美食購物、科普教育等旅游功能,開發農業觀光休閑、農產品采摘、鄉村游憩體驗、農業科普教育等旅游產品。

圖2 旅游協調圖
總體上形成“兩心、五區”的旅游空間布局。兩心,即兩個旅游核心,在綜合服務中心、郝榮故里休閑度假區設立綜合性旅游服務設施,為旅游提供綜合性服務,包括旅游的管理、餐飲住宿、咨詢等。五區包括:農產品集中加工區觀光區、花卉苗木觀光旅游區、設施果蔬觀光旅游區、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郝氏故里休閑度假區。
鹽都臺灣農民創業園充分研究鹽都地區資源、條件等因素,有機融合臺灣元素,搭建鹽臺雙贏平臺,引進臺灣先進科技、優秀人才、現代商業模式及特色人文資源,促進該地區現代高效農業發展,促進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