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婉玉 ,石 麗 ,王 彬
(1.貴州大學 經濟學院,貴州 貴陽 5 500253;2.合肥工業大學 建筑與藝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2)
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以來,工業反哺農業便被鄉村振興戰略所代替,為全面了解并梳理反哺農業的整個研究歷程,本文側重以工業反哺農業為主題進行研究。工業化中期以后,工業反哺農業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般趨勢,尤其我國現已處于“以工補農”的社會化階段。工業的反哺符合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社會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僅僅依靠工業反哺農業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全面發展的主題。
目前我國農業自身造血功能嚴重不足、農業現代化進程明顯滯后于工業化進程,這與農業勞動力遷移、為工業和城市建設接連不斷地進行輸血息息相關。工業反哺農業是縮小工農業差距以及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可持續的途徑,也是工農業公平競爭、平衡與協調發展之路離不開工業反哺農業的前提與政策。如今,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工業反哺農業能夠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大意義,本文在對改革開放以來學界工業反哺農業研究進行回顧和梳理的基礎上,將工業反哺農業細致劃分為制度反哺、人才反哺、技術反哺和資金反哺等四個領域,分別對這四個領域通過運用經濟學理論和計量理論分析測定對農業的反哺的影響,研究發現制度反哺是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根本,人才反哺是農業發展的內在核心要素,技術反哺是農業發展的關鍵,資金反哺是農業發展的保障,四者合一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產業融合、生態宜居、富強繁榮的農村生活。據此提出一些相關政策建議,這對于中國特色鄉村振興道路的探究與推進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本文通過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檢索發現,以“工業反哺農業”為主題的文獻詞條共計1242條,并通過在“高級檢索”中檢索主題為“工業反哺農業”或者篇名與關鍵詞中含有“工業反哺農業”的期刊論文;時間不限(檢索時間為2019 年7 月5日);限定文獻來源為核心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簡稱為CSSCI)期刊以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簡稱為CSCD)來提升檢索結果的真實性、可參考性。據此共檢索到356 條結果,通過對檢索結果的去重、整理、剔除公告通知、等非學術文獻等無關條目之后,獲得343 篇有效文獻。
上文檢索得到的文獻通過文獻計量法和知識圖譜進行可視化分析,從關鍵詞共現方面探討中國工業反哺農業發展歷程的主要內容。利用可視化軟件Cite Space(版本為5.3.R4.8.31.2018)進行研究和探索,在了解工業反哺農業領域研究現狀的基礎上,將該研究領域細分到制度反哺、人才反哺、技術反哺和資金反哺四個方面進行分別研究。
通過文獻關鍵詞或能表達、反映文獻核心內容的短語在研究領域文獻中的出現頻次來確定研究的熱點內容和發展趨勢是詞頻分析作為一種獨特文獻計量法所具備的功能與特點[1]。關鍵詞是文獻研究核心內容的精煉,對相關研究方向中關鍵詞出現頻率的高低以及從數據樣本中對每一篇文獻進行提取后分析出的名詞短語可視為相關研究領域的焦點[2];中心性的大小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學者對相關內容的關注程度,表示所關注節點在網絡中與其他節點間關聯程度的數量關系以及對相鄰節點的質量控制關系,也可呈現目前學術研究的熱點問題。
為更加清晰地呈現工業反哺農業領域研究的熱點主題,通過將樣本文獻的關鍵詞進行Cite Space 軟件分析,選取排名前20 位的高頻關鍵詞及其中心性(見表1)。通過表1 可以發現,工業反哺農業核心議題下,學者的研究熱點注重于“三農”問題,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

表1 高頻關鍵詞起始年份及其中心性
為使生成的圖譜直觀、整齊,在網絡裁剪功能區(Pruning)參數選擇最小數(MST)和對合并后的網絡裁剪(Pruning sliced networks),運行Cite Space軟件并執行以關鍵詞為網絡節點的可視化運算處理,最終生成含有73 個節點、107 條線的工業反哺農業領域研究關鍵詞共現網絡知識圖譜(見圖1)。網絡結構密度為0.0407,模塊評價指標(Modularity Q 簡稱Q 值)Q=0.7081>0.4,從該結果可以看出關鍵詞聚類結構具有較強的顯著性,聚類結果信度較高;平均輪廓(Mean Silhouette,簡稱S 值)S=0.6849>0.05,說明聚類分析結果信度較高。
據表1 及圖1 顯示的網絡結構,除去檢索詞“工業反哺農業”關鍵節點外,結合節點和中心性的大小,很明顯,“農村”是整個圖譜的核心,這說明,工業反哺農業領域研究更關注農業載體的建設,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施與推進的探索。圍繞“工業反哺農業”,節點較大的有“新農村建設”“城鎮化”“以城帶鄉”“農民工”“工業化”“城鄉一體化”“財政金融”“可持續發展”等,表明工業反哺農業更加具體與細致。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通過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城鄉統籌為理念以工補農、政府反哺、財政支農等方式對“三農”進行反哺,活絡農民、農民工的勞動力,借鑒國際上工業反哺農業的經驗,著力建設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推動農村工業產業再生性發展、鄉鎮企業自主性發展以及農業產業化的常態發展,最終建成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圖1 關鍵詞共現網絡知識圖譜
在關鍵詞共現分析的基礎上,選擇Timeline View 得到關鍵詞時間軸視圖(見圖2),通過二次研讀文獻,根據不同時間區域段的突現詞及其突現度的進行劃分界定,工業反哺農業領域主題熱點演進路徑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1994—2003 年的前期探索階段;2004—2017 年的爆發式發展階段;2018—2020 年的具體建設階段。

圖2 關鍵詞聚類共現時間軸視圖
第一階段,20 世紀90 年代初期,我國改革開放極大地促進了工業化進程,以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與推廣改變了原有固守的農業發展模式,在此基礎上,馮海發(1994)[3]借鑒國際上關于工業反哺農業的一般經驗與推論,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與反哺農業節點適的配性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研究;韓永文(1998)[4]首次提出關于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理論與宏觀政策取向進行了理論方針指導;尹從國(2002)[5]指出農業現代化不僅與要素投入和科技進步息息相關,還與剩余勞動力轉移和適度規模經營緊密相連。
第二階段,胡錦濤總書記提出“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不僅減免農業稅,而且逐漸轉化為農業勞動者進行農業補貼,為看待“三農”問題的視角以及其解決定下了基調。張雷聲(2005)[6]認為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必不可少的一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是值得關注的;汪光燾(2005)[7]認為政府將農民的各項平等權利貫穿于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中,提升農民進城就業環境,以及通過政府投入對村鎮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進行加強;宋德勇等(2007)[8]通過運用內生增長模型研究發現,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工業部門遷移可以推動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加快資本積累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是推動實現二元經濟結構轉換、農村勞動力轉移和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李玉勝和李王衛(2008)[9]提出要“改善一個關系,抓住一個根本,實現兩個突破”,一是要發展新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工農城鄉關系,二是必須牢固樹立把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始終放在第一位的思維理念,三是要在農業內部重點抓好現代農業建設,在農業外部重點是加快勞動力轉移;呂民樂和安同良(2009)[10]認為技術反哺能夠實現工業反哺農業的可持續性;凡蘭興(2012)[11]研究發現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均衡制約著農民甚至鄉村整體發展,導致農民和市民發展的差距拉大;魏人民(2013)[12]提出要將人口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銜接起來,協調好人口城鎮化與農村現代化的關系,以促進我國新型城鎮化協調、健康發展。
第三階段,學者更加注重于如何加快工業反哺農業的腳步,怎樣建立和建立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在以往的理論經驗基礎上,研究熱點更為具體細致化。鮑國良(2014)[13]提出農村金融是支持“四化同步”的路徑選擇與立法保障,應堅持目標清晰、功能健全、體系完善、政府干預的發展路徑;肖新喜(2014)[14]提出農地管理制度應該確立擴大自治、實現形式平等與實質平等有機結合以及強化民主參與的立法理念,規范配置要弱化強行性規范的核心地位并減少其數量,增加任意性規范與倡導性規范的數量;馬恒運等(2018)[15]估計了農業機械和勞動力的替代關系,認為我國正處于工業反哺農業的萌芽期;溫思美等(2018)[16]指出城鄉關系引發的矛盾是阻礙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根本原因,并提出應從科技、人才、文化、生態和治理等方面進行鄉村振興。
質量管理和評價要有組織保證,落實到人。在我國醫院一般是在護理部下設立質量督導科(組)或質量管理委員會。質量督導科(組)是常設機構,配備1~3名高年資護理人員;實行護理部一總護士長一科護士長3級質控組織和護理問題專家小組,實行護理會診制度與護理病例討論制度[13];分項或分片(如大內科、大外科、專科、門急診等)檢查評價。并采用定期自查、互查互評或上級檢查方式進行。院外評價經常由上級衛生行政部門組成,并聯合各醫院評價組織對醫院工作進行評價,如JCI評審、等級醫院評審等,其中護理評審組負責評審護理工作質量。
通過二次閱讀文獻,可以繪畫出工業反哺農業政策運行和實現機制圖(見圖3),研究發現非農部門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持續、快速發展有利于推動制度反哺、人才反哺、技術反哺、資金反哺。其中,制度反哺能夠改善發展環境,是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根本;人才反哺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內在核心要素,能夠使勞動力得到有效地轉移;技術反哺是工業反哺農業的造血機制,也是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的關鍵所在;資金反哺是建設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的保障。以上四種反哺農業整體上能夠促進農村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持續、快速發展,最終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產業融合、生態宜居、富強繁榮的農村生活。

圖3 工業反哺農業政策運行和實現機制
在 2004 年9 月召開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提出“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以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進而實現工、農業發展互利互惠、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是必然發展趨勢,該論斷從全局和戰略的視角提出了解決困擾我國已久的“三農”問題的指導思想[17]。自此便打開反哺農業的道路的大門,從2004 年開始,中央“一號文件”便已連續十五年頒布一系列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政策制度,具體政策制度的發展可大致劃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為2004—2011 年,具體又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見圖4)。

圖4 2004—2011 年政策制度流程
這一時期,國家主張“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重點在于農民創收增收、農業產業發展和美好鄉村建設,以推進全面小康問題的解決。在農村問題上,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取”與“予”關系轉變,開始反哺農業,各種要素資源從城市流向農村,鄉村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開始被重視;在農業生產方面上,不再僅局限于關注產量和結構,更加注重農產品的質量,轉基因和食品安全方面也逐漸受到重視。
在第一階段的工業反哺農業基本設施已經初步成型的基礎上,2012 年國家便開始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重視三農的軟實力,注重科技在農業中的作用。2012—2020 年又可分為兩個階段(見圖5)。

圖5 2012—2020 年政策制度流程圖
這一時期為解決發展問題,科技的提升效率、農業產業鏈的供給結構是被重點研究的問題。由于階段特殊性帶來的問題更為復雜,因而對耕地的需求更大,同時為增強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對通過科技提高各要素的效率更為重視[18]。
國家的政策制度逐漸向農業方向靠攏,是農業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的最根本的原因,制度反哺是工業反哺農業的根本。工業反哺農業除了在財政投入方面的提高,還體現在與農民和農業發展相關的制度平衡上,通過因地制宜地提供公正公平的制度安排,促進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村農民生活的改善。
自黨的十六大以來,國家工作重心重回三農問題,為實現農村農業全面快速的發展,相關政府部門,向農村派遣科技特派員,為當地農民增收創收、為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村基礎建設提供有力后援,使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與生態得到了全方位發展[19]。截至目前,活躍在農村基層、農業一線的科技特派員全國已有80 多萬名,圍繞農業產業鏈條,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帶著農民賺,加速了農村鄉土人才的培育,成就了多方共同進步[20]。
人力資本大師舒爾茨指出,傳統農業的改造,離不開現代農業生產要素的引入,尤其是農民的人力資本投資,從而使農業經濟得到增長。在整個農業經濟增長的產業鏈中,科技特派員為農村經濟增長提供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信息、管理等資源,在原有土地資源不改變的前提下,不僅提高了單位勞動力生產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農業經濟發展中的科技進步,結合科技特派人員的先進管理經營理論,借用卡爾多的說法,“人均產出持續增長,且其增長率并不趨于下降”[21]。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人才反哺農業給農民帶來了更先進的漁法。
從國外實踐經驗的分析,人才資源反哺戰略在發達國家發展初期同樣較為常見。更令人關注的是在已經進入農業現代化的國家,依然將對農業人才資本的國家重視體現在工業化中后期,并對保證農村人才開發提出法律支持[22]。人才反哺是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宏偉藍圖重大推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是促進農業經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是鄉村振興的關鍵。
農業機械的不斷投入農業中是技術反哺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工業反哺農業的直觀特征是用現代機械替代傳統勞動力,將農業勞動力轉為農業機械投入,從經濟學角度來說農業機械與農業勞動力之間替代彈性大于1[23]。
彈性公式定義為:

,式中,L 指第一產業就業人數(萬人),K 分別代表:農業機械總動力(萬千瓦)、農用大中型拖拉機數量(萬臺)、農用小型拖拉機數量(萬臺)、農用排灌電動機數量(萬臺)、農用排灌柴油機數量(萬臺)、聯合收割機數量(萬臺)和機動脫粒機數量(萬臺)。對近二十年的數據進行處理得2000—2017 年各種農業機械和農業勞動力的替代彈性變化,由彈性定義可知,下表中值為正表示機械和勞動力存在替代關系;反之表示為補償關系。
由上表可得知,2004 年以前,彈性系數為負值的,說明各種生產要素投入不足。2004 年以來,彈性系數趨變為正值,然而絕大部分彈性系數小于1,這說明農業機械替代勞動力的成效較低,多數年份中機械和勞動力之間沒有互替關系。這是由于大體量的農村勞動力遷移與農業機械替代無關,而是由于農業勞動力過剩導致的[24]。

表2 2000—2017 年各種農業機械和農業勞動力的替代彈性變化表
其中,2013—2017 年除2016 年以外,農業機械總動力的替代彈性大于1,證明農業機械能夠在總體上有效替代農業勞動力,但2016 年農業機械總動力的替代彈性小于1。詳盡來看,大中型拖拉機的替代彈性小于1,證明大中型拖拉機的替代效果的局限性;小型拖拉機的替代彈性小于0,證明小型拖拉機和農業勞動力之間具有補償關系;農用排灌電動機的替代彈性大于1,證明排灌電動機與農業勞動力之間的替代效果顯著;然而農用排灌柴油機具有較大的波動的替代彈性,替代關系和補償關系均顯著;聯合收割機的替代彈性小于1,說明聯合收割機和農業勞動力替代有限;機動脫粒機除個別年份外,整體上對勞動力替代較為明顯。
工業對農業的資金反哺是農業經濟發展的保障,通過運用統計軟件建立線性回歸模型,探討工業對農業近二十年的反哺資金和農業總產值之間相關性,查閱相關資料得出1998—2017 年國家部分財政支出和收入表(見表3)。

表3 1998—2017 年國家部分財政支出和收入表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筆者認為工業對農業的反哺資金是由工業企業應交所得稅占全國財政收入的百分比再乘以國家財政對農業的財政支出,即為如下公式:

式中:X 表示:工業對農業的反哺資金(億元)
a 表示:工業企業應交所得稅(億元)
b 表示:全國財政收入(億元)
t 表示:國家財政對農業的財政支出(億元)
通過運算得出如表4 所示。

表4 1998—2017 年工業對農業的反哺資金以及農業總產值表
通過統計軟件得出圖6。

圖6 回歸模型及結果分析圖
通過圖6 觀察可得出:可決系數r2=0.983,即模型的擬合優度為98.3,說明該模型可解釋農業總產值變化的98.3%;并且由P=2.07×10-17遠小于0.05,所以拒絕原假設,說明工業對農業的資金反哺對農業總產值有正向影響,并且較為顯著。
基于我國已進入“以工補農”的社會化階段,為了能夠使得農業更全面健康的發展,本文在對改革開放40 年以來CNKI 所收錄關于工業反哺農業為主題的343 篇核心及以上的文章進行軟件處理和仔細研讀的基礎上,將工業反哺農業細化為制度反哺、人才反哺、技術反哺和資金反哺四個領域,運用經濟學理論和計量理論進行分析測定對農業反哺的影響,分別對研究結果進行梳理并給出相對應政策建議。
自黨的十六大以來,國家相繼出臺多項惠農政策,對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逐漸加大,應在此基礎上設立更為細化的反哺法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就業制度,消除二元社會經濟制度,增強農民自我發展的機會和能力,實現城鄉平等就業權,促進那些農村過剩的勞動農民就業,構筑城鄉一體化的保障體系。
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資源,人才是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我國人才反哺發展嚴重失衡,提倡發展“十二年教育”,政府增加教育培訓投入,加強農民農業技術培訓和農業技能教育,不斷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并對有相關技能和管理知識的人才返鄉加大政策扶持制度、輿論引導的力度。
現階段農業機械對農業勞動力的替代較為有限,技術要素的供給對農業經濟增長影響不顯著,近些年工業對農業的反哺資金額度平均每年以20%的增速提升,然而我國涉農企業數量過少。國家應加大推進更高智能技術的力度,提高涉農企業福利,建立更多的涉農企業;加深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建立規范的農業科研投入制度,完善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不同學科領域的科研、成果轉化、教育和技術推廣,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和農產品競爭力;推進涉農企業實現自我反哺的進程,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產業融合化發展。
增加農業產業的政府投入,吸收社會資金投入帶動農業金融生態圈良性發展;拓寬農業金融渠道,建立政策性農業貸款制度,增加對農業投入金融支持;發揮民間資本,探索建立適宜的激勵政策,鼓勵和刺激民間資本融入農業產業鏈。
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短期目標,工業反哺農業最終的目標則是實現工業與農業的協調發展,因此實現由工業反哺轉變為農業向工農業協調發展戰略尤為重要。社會經濟的整體協調發展要求工業反哺農業,促進農業產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這其中農民合作社作為工農產業轉變的組織依托,農業產業相關的行業協會與專業合作社等經濟組織不僅能帶動農戶成為市場主體、融入市場,又能切實保護農民在農業產業升級過程中的利益,發揮分工優勢,提高農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因此農民具有農業產業發展主體地位需要一定的法律支持;縱向產供銷一體化的構建減少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環節的溝通成本,橫向農工貿一體化的構建解決農戶與工商企業以及銀行之間的溝通壁壘,建立宏觀一體化反哺;促進多方位社會反哺,通過出臺激勵政策引導社會多元主體參與城鄉非農單位反哺農業機制的構建,鼓勵鄉鎮企業、等鄉村涉農企業二次創業及發展;建立更為靈活的資金引流機制,通過各級財政引導、鼓勵以農戶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投資為主體引流機制,提高工業反哺農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