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婧,趙 欣,王金祥
(西安理工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4)
企業績效是衡量管理者經營決策質量的重要指標,是投資者關注的最終結果。企業績效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在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創新驅動發展已成為提升企業績效的必由之路。2019《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創新引領發展,促進包括生物醫藥等新興高科技產業加快發展[1]。學術界對此展開研究,林宇佳等(2014)[2]、曹陽和易其其(2018)[3]、謝修齊(2019)[4]均以中國醫藥上市公司為對象,考察創新投入與產出間的關系,結果均顯示研發投入與企業績效顯著正相關。
基于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有積極影響這一共識,學者們從融資約束、高管激勵、政府補助等角度入手,進一步深挖研發投入的前因。魏銳純等(2018)[5]聚焦于醫藥制造業上市公司融資約束角度,研究表明融資約束上升會使研發投入降低;Vincent 等(2002)、Wu 和Tu(2007)研究發現,年齡越小、獲得高等教育學位、任期時間長、得到期權激勵的CEO 會更積極地進行研發活動[6-7];別春曉等(2016)[8]以中國醫藥制造業上市公司為樣本,發現政府資助、行業競爭程度及企業規模與研發投入正相關。
盡管研發投入相關的研究有很多,但學者們鮮有從媒體報道視角考察研發投入及企業績效的實證研究。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媒體對企業的影響逐漸擴大。Lauterbach(2015)[9]、Halil(2016)[10]、Vishal(2018)[11]分別從媒體監督、信息傳播、企業聲譽角度研究了媒體對企業的影響,認為媒體可以緩解信息不對稱,影響利益相關者的行為。媒體報道對企業的影響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關注。
鑒于此,本文以醫藥制造業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援引信息不對稱、聲譽機制、議程設置等理論,考察媒體報道對企業研發投入、企業績效的影響,實證檢驗研發投入對媒體報道與企業績效關系的中介作用。
現行資本市場中,企業內外部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企業內部治理中的委托代理問題以及政府的監管活動與扶持策略的缺位,都影響著企業的績效。而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進步,媒體作為大眾獲取信息的主渠道,正在對企業經營產生著重要影響。媒體報道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媒體報道能夠有效緩解企業的融資約束,使企業獲得充足資金進行經營活動,從而促進績效提升。Fang 和Peress(2009)[12]、夏楸和鄭建明(2015)[13]研究都發現媒體報道緩解了債權人的信息不對稱,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宋婕等(2019)[14]對2008—2015 年中國A 股上市公司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媒體報道使本身有融資約束的企業通過獲得商業信用的方式緩解了融資困難。其次,媒體報道能夠發揮輿論監督作用,有效約束管理者的機會主義行為,從而降低代理成本,提升企業績效。Dyck 等(2008)[15]以俄羅斯企業為研究對象、Joe 等(2009)[16]以美國企業為樣本、Liu 等(2012)[17]以1990—2010 年發生大型收購的企業為對象,均發現媒體報道會約束企業高管行為,改善企業治理,在調整經理和股東利益方面發揮作用。羅進輝(2012)[18]通過對中國A 股上市公司的研究發現媒體報道有效緩解了代理沖突。最后,媒體報道通過議程設置機制,影響著大眾輿論與政府決策,政府借助媒體報道可以更好地發揮監管與調控作用,支持企業更好的發展。李培功和沈藝峰(2010)[19]選擇了50 家不同程度上違反規定的企業為樣本,研究發現媒體對企業的報道可以引起政府關注和介入并發揮作用。政府通過媒體報道及時辨別企業所需,提供精準支持,有助于企業提升績效。Shin K(2019)[20]基于韓國生物技術公司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受益于政府研發補貼的企業研發投入會增加,進而提升績效。
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設:
H1:媒體報道與企業績效顯著正相關。
研發投入是醫藥制造企業發展的源泉,無論是漸進式創新還是突破式創新,一旦成功就可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提升企業績效。Kang(2008)[21]以韓國中小生物技術企業為樣本,探討了創新活動的內外部影響,結果表明研發支出與企業創新績效呈正相關,Titi(2014)[22]研究了美國制藥企業研發支出與市場價值的關系,結果表明研發對股票回報的市場價值有顯著的正向影響,Chandan(2012)[23]、Abhishek 等(2018)[24]研究了創新對印度制藥企業績效的影響,結果表明研發支出與市場價值間存在正相關關系,曹曉梅(2016)[25]、華幸(2017)[26]等學者以我國醫藥企業為樣本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醫藥企業的研發投入有助于企業績效的提升。
大量文獻對研發投入的前因進行了研究,本文將其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第一,企業擁有的資源會影響研發投入。Alvarez 等(2015)[27]使用智利公司的調查數據,研究發現融資約束阻礙了企業的創新。第二,企業高管的決策會影響研發投入。Sheikh(2012)[28]研究了薪酬和創新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高管的薪酬與研發支出投資呈正相關;馬瑞光和溫軍(2019)[29]以中國滬深股市上市公司2005—2017 數據作為樣本,發現在一定范圍內,研發投入會隨著高管持股比例提高而增加。第三,政府活動會影響企業研發投入。夏清華和何丹(2020)[30]以2012—2016 年滬深A 股企業作為研究對象,結果表明政府研發補貼能夠促進企業的創新。
本文認為,媒體報道對上述三個方面產生影響,進而影響企業研發投入。具體闡釋如下:第一,媒體報道能夠提高企業信息的透明度,使資金供給方獲取及時準確的信息,緩解企業的融資約束。Bogaerd 等(2015)[31]以英國的上市公司作為樣本,發現媒體報道可以緩解企業融資約束程度。融資約束降低可以使企業擁有更多資金,進而能夠保證研發投入的持續性。第二,媒體報道可以發揮輿論監督作用,通過聲譽機制使高管放棄短期的機會主義決策,作出符合企業長遠利益的抉擇。郭照蕊和黃俊(2018)[32]研究發現媒體報道能夠提升企業高管薪酬。而研究表明,高管薪酬和持股比例的增加會制約了機會主義行為,增進企業研發投入。第三,媒體報道通過議程設置機制,影響大眾傳播與政府活動,進而影響企業研發投入。1972 年Maxwell McCombs&Donald Shaw 提出了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可以影響人們的想法和行動[33]。當媒體對國家創新戰略和企業的相關活動進行報道后,會引起大眾的關注,而輿論又進一步影響政府的活動,促使政府對企業的研發與創新工作進行有效的扶持。
綜上,媒體報道在一定程度上會增進企業研發投入,而研發投入又是影響企業績效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設:
H2:媒體報道通過提高研發投入水平正向影響企業績效。
本文選取2016—2018 年在滬深交易所上市的所有A 股醫藥制造業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研究,三年共計有效樣本618 個。
本文數據有兩個來源:(1)媒體報道數據來源于CNKI《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選取了《經濟日報》《證券日報》《21 世紀經濟報道》《經濟觀察報》《中國經營報》和《第一財經日報》六大報紙,隨后以公司全稱和簡稱作為檢索內容進行檢索,最終通過手工分年度匯總樣本企業的媒體報道次數。(2)因變量、中介變量以及控制變量數據來源于國泰安CSMAR 數據庫。本文的數據處理主要通過SPSS 25.0 進行。
本文采用兩種方法檢驗中介效應,一種是國內溫忠麟等學者(2004)提出的檢驗流程,另一種方法是Bootstrap 檢驗。第一種方法中介效應檢驗簡單易行,國內學者大部分都采用這種方法,但這種方法可能會導致有些中介效應無法檢驗通過,近幾年來,國際上的學術期刊已開始使用Bootstrap 檢驗來驗證中介效應的存在,Bootstrap 檢驗適用范圍更廣。因此本文也采用了Bootstrap 檢驗方法來驗證中介效應是否存在。
基于以上提出的檢驗方法,本文建立以下三個模型。其中模型1 檢驗媒體報道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模型2 檢驗媒體報道對研發投入的影響;模型3檢驗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以及媒體報道對企業績效影響的變化;利用模型3 做Bootstrap 檢驗,進一步檢驗研發投入是否發揮中介作用。


在上述三個模型中,被解釋變量TobinQ 表示企業績效,解釋變量Media 采用當年企業報道條數加1 后的自然對數,中介變量R&D 表示研發投入,此外,本文還控制了可能影響企業績效的部分變量,如表1 所示。

表1 變量定義
全樣本下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情況為:企業績效(TobinQ) 均值是2.578 5,中位數是2.070 7,體現了醫藥制造業行業的企業具有高回報率的特點,但TobinQ 最小值為0.809 1,而最大值為19.220 7,說明不同企業之間市場反應存在較大差異;媒體報道(Media)的標準差是0.917 4,最大值是4.077 5,最小值是0,說明媒體對不同企業的報道數目、關注程度也存在差異;研發投入(R&D)的中位數為0.021 7,均值為0.024 9,與國際上醫藥企業10%~20%的研發投入強度存在差距,說明我國醫藥上市企業研發投入仍需加強。此外,企業規模(Size)最小值是18.932 2,最大值是25.035 7,說明樣本企業的規模差異不大,而經營活動現金流量(CFO)、融資約束(KZ)等變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較大,這也進一步說明不同企業在市場中的表現差異較大。
本文對主要變量進行了皮爾遜相關性分析,結果如表2 所示。媒體報道(Media)與企業績效(TobinQ)的相關系數是0.127,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媒體報道與企業績效呈正相關關系,初步驗證了假設1;媒體報道(Media)與研發投入(R&D)的相關系數是0.088,在5%水平上顯著,研發投入(R&D)與企業績效(TobinQ)的相關系數0.119,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解釋變量與中介變量、中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存在相關關系,有利于進一步的回歸。從表2 中看出所有變量間的相關系數均較小,不存在嚴重共線性,適合進行回歸分析。

表2 變量間的Pearson 相關系數
采用溫忠麟提出的中介效應檢驗流程,依次對模型進行回歸。
表3 列示了回歸結果。由模型1 的回歸結果可以發現,媒體報道(Media)與企業績效(TobinQ)的系數為0.207,并且在0.1%水平上顯著,說明媒體對企業的報道能夠促進企業績效,假設1 得到了驗證。模型2 驗證了媒體報道(Media)與研發投入(R&D)之間的關系,Media 與R&D 在0.1%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媒體報道能提升研發投入。最后當研發投入(R&D)加入模型1 后,在模型3 的回歸結果中,Media 和R&D 分別在0.1%和1%水平上顯著為正,并且Media 的系數由模型1 中的0.207 降低到模型3 中的0.192,說明研發投入在媒體報道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中發揮了部分中介作用,假設2 得到了驗證。以上回歸結果表明,媒體報道一方面直接影響企業的績效,另一方面也通過影響研發投入間接影響企業績效。此外,控制變量中的因素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與已有研究結果相同。

表3 媒體報道、研發強度和企業績效之間關系的回歸分析
利用Bootstrap 檢驗法進一步驗證中介效應,Bootstrap 檢驗結果如表4 所示。

表4 R&D 中介效應的bootstrap 檢驗
表4 中路徑①檢驗的是媒體報道對企業績效的直接效應,結果顯示Effect 值為0.207,區間(LLCI=0.077 8,ULCI=0.390 6)不包含0,說明媒體報道與企業績效之間存在直接的正相關關系,假設1 得到了驗證。路徑②檢驗的是研發投入的中介效應,結果顯示Effect 值為0.019 2,即研發投入的中介效應大小為0.019 2,區間(BootLLCI=0.000 2,BootULCI=0.062 3)不包含0,說明研發投入在媒體報道對企業績效的影響關系中承擔部分中介作用,假設2 得到了驗證。
為保證研究的有效性,本文運用了逐步回歸分析法和Bootstrap 檢驗法兩種方法檢驗中介效應,結果均顯示中介效應顯著,說明本文的結果具有穩健性。此外,本文將研發投入的衡量指標替換為研發投入金額/營業收入,進行回歸分析和Bootstrap 檢驗,發現中介效應均通過了驗證,與前述研究結果一致,說明本研究構建的實證模型具有較高的穩健性,研究結論可靠。
本文以2016—2018 年醫藥制造業上市公司為樣本,探討媒體報道對醫藥制造企業績效的影響機理,研究結果顯示:(1)媒體關于企業的報道對企業績效有正向促進作用;(2)研發投入強度在媒體報道與醫藥制造企業績效的正向關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媒體報道對企業績效的正向影響有相當部分是通過研發投入這個中介來實現的。以上結論在改變中介檢驗方法和替換變量的穩健性檢驗后仍然成立。
依據研究結果,本文提出如下兩方面建議:(1)企業應該積極利用外部媒體,一方面,發揮媒體的信息傳播功能,將企業信息及時向利益相關方,即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大眾等報道,消除市場參與者之間的信息壁壘,降低了外部利益相關者獲取信息的成本,最大限度地獲取外部支持。另一方面,發揮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利用輿論和聲譽產生的影響對企業的管理層進行約束,影響企業管理層的相關治理決策,促使管理層規范短期行為,從企業長遠發展角度做出決策。(2)醫藥制造企業應重視研發投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重視媒體報道對研發投入的積極作用。企業可以通過媒體報道向公眾、投資者、債權人和政府釋放信息,使自身獲得更多的外部資金,保證研發活動的持續穩定進行;通過媒體報道對高管層施加有效制約,使管理層為企業的長遠發展考慮,充分考慮研發項目的風險和收益,做出有效抉擇,堅持走科技創新之路提升企業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