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梅
做運動時,明明沒有撞傷或跌倒,翌日手腳卻出現一片瘀青,為何?除了碰撞,還有什么原因可引致瘀傷?
瘀傷成因大都與身體碰撞有關,皮膚下毛細血管受傷爆裂,血液從毛細血管流出。而為了止住流血,血小板、凝血因子會形成血塊,變成一片瘀青。剛受傷時,瘀傷會呈深紫或紅色,之后變成黃色、青綠色,整個過程維持約1個星期。
瘀傷屬常見運動創傷,常與一些多碰撞、多隊制及持器具運動有關,如籃球、網球、棒球等。在這些運動中,因與別人或器材碰撞會讓身體出現瘀傷。
有時單獨一人做運動,過程中沒有任何碰撞,為何仍出現瘀傷?實際上,也可能是碰撞后未察覺到。一些高強度、長時間的運動,如長跑、舉重等,重復使用肌肉,都會讓肌肉及皮膚附近的毛細血管受傷,從而導致瘀傷。
像空中瑜伽,運動時身體不同部分被繩索吊著,皮膚與繩索不斷摩擦,加上被緊箍時的外來壓力,都容易引致皮下毛細血管出血,這種情況就像騎自行車長時間腿腳用力、穿緊身衣服時摩擦導致瘀傷一樣。
假如血管長時間受壓,導致瘀傷,若不斷重復練習,會讓毛細血管變得不易破損嗎?毛細血管只有一層細胞的厚度,為讓養分通過,血管組織有先天結構,讓它起著運送血液、養分的功能,所以不會有變化,一旦受壓過重依然可能爆裂。
那么,在運動中應該如何避免瘀傷呢?可在運動時注意,不要讓身體同一位置長時間受壓及摩擦。在家運動時可以鋪上軟墊,避免身體某部位長時間接觸堅硬地面,形成壓力而導致瘀傷,如做空中瑜伽時,改用質地較滑的布料,減少身體受到的壓力。
為何有的瘀傷不會感到疼痛,有的卻痛感明顯?瘀傷代表血管壁破裂流血,所以都有疼痛感,區別只在于嚴重與否。受傷后血塊擠壓周圍組織,包括皮下脂肪、皮膚等,當脂肪及皮膚的感應細胞受到擠壓,便會有疼痛的感覺。加上血塊形成,身體或有炎癥反應,形成炎癥因子,亦會刺激負責傳送疼痛信息的細胞。
神經負責傳遞疼痛信息,而其在皮下的分布錯綜復雜,加上不同部位的皮下組織有所不同,有些較松散、空間較多,有些較緊密,可能牽拉著不同組織,有不同痛感。另外,當血小板功能不正常、數目過少時,即使是輕微受傷,也可能有不少的血流量,形成大范圍瘀傷。
此外,藥物也會影響身體凝血功能,增加出血風險。部分藥物也會令皮膚血管變得脆弱,使人體更易出現瘀傷。
皮膚突然出現瘀青,會是嚴重疾病,如血癌、白血病等的征兆嗎?若在3~4個月內身體不同位置不停地出現瘀傷,特別是伴隨關節腫脹或無故出血,如刷牙出血、流鼻血等,可能是凝血因子出現問題,建議及早就醫。
如身體反復出現瘀傷并在不同位置,可能是系統性疾病或血液疾病導致。若只是偶爾睡醒發現腿部有瘀傷,也可能是不小心碰撞所致,但是一段時間內不停出現瘀傷,就要特別留意。另外,若身體缺乏維生素C合成膠原蛋白,會使血管失去彈性易破損,也容易使血管周圍的組織出現損傷。
身體無故出現瘀青,或與血管、血小板或凝血因子有關,如患骨髓或免疫系統疾病,血小板數量減少,出血量較多,手腳也較易出現瘀傷。
因此,身體出現瘀傷時,應留意瘀傷出現的頻率、范圍、是否反復在同一位置,以及身體其他位置有否無故出血,如牙齦出血、流鼻血等。
那么,在碰撞出現瘀傷后,應該怎樣處理呢?我國有古法“碌雞蛋”,即用熱雞蛋外敷瘀傷部位。“碌雞蛋”是為了推散瘀血,透過熱力和按摩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流血量。而運動后的瘀傷治療,應待急性階段過去,在沒有炎癥反應的情況下,方可按摩熱敷。
目前,也有一種說法,受傷后應按“PRICE”原則休息冰敷。所謂“PRICE”原則,是目前國內外,普遍認同的處置急性損傷的總體原則,即Protection(保護)、Rest(休息)、Ice(冷敷)、Compression(壓迫包扎)和Elevation(抬高患肢)。“PRICE”原則的概念是保護受傷位置,避免再次受傷,同時阻止傷口持續出血,加快腫脹消失。
受傷后2~3日是否可以按摩熱敷?這個沒有特定準則,要視具體情況決定。剛受傷會有紅腫、熱痛,代表傷口仍在發炎,應先用“PRICE”處理;待腫、痛等癥狀消失,才可開始熱敷,并輕輕按摩傷口,借此促進血液循環,帶走瘀血。同時,適當運動也有助促進血液循環,可加速瘀血消散。當然,身體出現問題應優先到正規醫院診治,切勿自行治療,以免耽誤最佳治療時間。
(作者系重慶市萬州區第一人民醫院中醫師)
(編輯 吳蘭芳 見習編輯 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