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雪萱
減肥產品向來有市場,近期不少標榜有“產熱”功效的產品,價錢高至數百元一瓶的藥丸,低至十數元一罐的飲品,聲稱可以誘發“產熱效應”(又稱“生熱作用”),加速新陳代謝率,消耗更多熱量。如此說來,每日一顆藥丸或每日一罐飲料,豈非可以輕松瘦身?
何為“產熱效應”?要認識產熱效應,先要了解身體消耗熱量的3種途徑:
基礎代謝率:身體的基礎代謝占整體熱量消耗的約70%。人在靜止狀態下消耗的最低能量,是維持生命所需的基本熱量,包括呼吸、心跳、氧氣運送及細胞的功能等。
運動量:身體的運動量占整體熱量消耗的約20%,是每日活動所需熱量。
攝食產熱效應:占整體熱量消耗的約10%。攝食產熱效應是進食后,身體用于消化、吸收及代謝食物所消耗的熱量。
理論上,提升攝食產熱效應的功效,可增加熱量消耗,但事實上,此部分只占整體消耗的約10%,瘦身效果未必明顯。反而通過運動、攝取適量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增加肌肉量,提升基礎新陳代謝率,才是有效的、長遠的瘦身方法。
產熱產品大多屬于輔助性質,必須配合運動及控制飲食,用后以為提升了新陳代謝和增加熱量燃燒,因而大吃大喝,反而有增重可能。
想提升產熱效應,未必要靠產熱產品,可從日常飲食達到目的。所有食物飲品進入體內,都需要經過消化、吸收或代謝,過程中均會有產熱效應,但不同種類食物的產熱效應也有所不同。以蛋白質為例,產熱效應比脂肪及碳水化合物高,所以,多吃蛋白質有助提升產熱效應。蛋白質可通過肉類、豆腐及海鮮等吸收。
產熱產品的主要成分是咖啡因和綠茶。現時有不少研究證明,運動員在賽前1小時服用咖啡因產品,有助提升消脂功能、增強耐力,從而提升運動表現。每克脂肪有9千卡熱量,較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的熱量高(各4千卡)。既然咖啡因有助提升運動表現,那么,多飲有助鍛煉身體?歐洲食品安全局建議,成年人每日咖啡因的安全攝取量不可多于400毫克。
平常飲用的一般咖啡,一杯約含110~380毫克咖啡因,一支產熱飲品則有200毫克咖啡因。飲用產熱飲品后,要留意當日咖啡因攝取量,減少飲茶、咖啡及含咖啡因的汽水等。另外,咖啡因會影響鈣質吸收,最好于飲用后2~3個小時再進食高鈣食物,避免影響營養的吸收。
突然攝取高劑量咖啡因,如身體承受不了便有可能出現副作用,如心慌、焦慮、嘔吐、惡心,影響睡眠等。而長期攝取咖啡因,身體可能出現耐受性,降低提升新陳代謝率的效果,所以,建議在有需要時才飲用。其實,對于提升運動表現或促進新陳代謝,黑咖啡也有類似功效。這類咖啡因產品大多標明了咖啡因含量,我們飲用時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攝取量,但日常飲用始終有可能飲過量,導致不適。想要控制體重,倒不如認真做運動,如喜歡每日飲用這類飲品,最好先咨詢營養師,避免吸收過量咖啡因。
至于產熱產品的另一主要成分綠茶,內含兒茶素,有文獻指有助提升熱量消耗,不過要達300毫克才有效,市場上出售的產熱飲品沒有顯示兒茶素劑量,未知是否具有上述功能。
(編輯 吳蘭芳 見習編輯 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