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綠色
如果不是到寧夏工作,我也會和有的人一樣,把六盤山當成貴州的一座山,以為它旁邊就流著六盤水。
如果不是到了六盤山,我也可能會像有的人一樣,以為毛澤東說的“不到長城非好漢”中的“長城”指的是北京八達嶺長城。事實上,毛澤東說的是六盤山上的秦長城。
毛澤東翻越六盤山留下的那首詞作《清平樂·六盤山》影響太大了,也被不求甚解的人誤讀誤解太深了。
1935年10月,六盤山一帶的天氣已經有點兒寒意,但天高云淡、陽光燦爛,加上漫山遍野色彩斑斕的景色,毛澤東一定是懷著歡喜的心情,邁著輕盈的步伐走進固原西吉縣的。長征以來,歷盡艱辛,九死一生,他還沒有如此輕松過。中央紅軍長征到哪里去的重大方向問題終于確定了,現在又走到了有著良好群眾基礎的回族地區……

1936年,毛澤東在陜北
發生在哈達鋪的故事,是長征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一天,陜甘支隊第1縱隊到達了甘肅岷縣哈達鋪附近,1縱偵察連連長梁興初去偵察敵情,籌措糧食物資,每到一地第一件事就是按照毛澤東的叮囑尋找當時的報紙雜志。梁興初把哈達鋪郵政代辦所里能找到的報紙全部帶了回去。毛澤東認真地翻閱著。在一張《大公報》的一角看到一則國民黨軍“剿匪”的報道后,他十分驚喜。因為透過這則帶有誣蔑之詞的新聞,得知在陜甘交界的地方居然還有一塊劉志丹領導的陜甘革命根據地,達到了23個縣,100多萬人口。臘子口戰役后,紅軍下一步向何處去,意見一直不統一,這也是毛澤東最頭痛的一件事。他看過這則消息后,當機立斷,紅軍長征就向陜甘革命根據地會聚。他馬上召開了團以上干部會議,很快統一了思想,并制定出根據形勢聲東擊西,佯攻天水,北上陜甘革命根據地的戰略決策。
1935年10月5日,紅軍3個縱隊7000余人兵分兩路,由靜寧界石鋪(今高界)入固原繼續向北挺進。為了阻止陜甘支隊北上,國民黨調集重兵在六盤山一帶處處設防。為了擺脫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毛澤東指揮紅軍將士迅速翻越六盤山。
從目前的資料看,自10月5日進入西吉到10月9日兵出彭陽,紅軍在寧夏固原歷時五天四夜。而毛澤東翻越六盤山可以簡單地歸納為“三個一”:一夜話、一戰斗、一首詞。
一夜話,是指10月5日晚夜宿單家集后,毛澤東和張聞天、博古等中央領導參觀了固原西吉單家集清真寺,拜訪阿訇馬德海,并與之徹夜長談。那一夜的談話是愉快的。因為早在8月15日,程子華、徐海東率領的紅25軍經過單家集和興隆鎮一帶,制定了“三大禁令,四項注意”,為老百姓挑水干活,禁止部隊駐扎清真寺,禁止在回民家中吃大葷,禁止打回族土豪,注意尊重回族人民生活習慣,注意使用回民水桶在井里打水,還贈予清真寺阿訇“回漢兄弟親如一家”的金匾和肥羊等禮品,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受到了回族群眾的熱烈歡迎。那一夜的談話是深入的,內容也是豐富的。毛澤東對回族的歷史和風俗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以深謀遠慮的眼光,對民族關系和民族團結有了一個比較成熟的思路,對新中國成立以后的民族政策的影響是深遠的。
一戰斗,是指10月7日,毛澤東率陜甘支隊從隆德以北翻越六盤山,紅軍前衛部隊行進到青石嘴,得知國民黨東北軍騎兵第7師19團兩個運送給養的連隊正在那里休息。毛澤東立即召集會議,下達作戰命令。楊成武、楊得志、蕭華、賴傳珠率部分別從兩側迂回進攻,整個戰斗不到半小時,共殲滅、俘虜敵人300多人,繳獲戰馬300多匹以及19輛馬車的彈藥物資。紅軍用100多匹戰馬組建了第一支騎兵偵察連。
一首詞,是指那首流傳甚廣的《清平樂·六盤山》,這首詞最初叫《長征謠》。對于這首詞,有人說是10月7日毛澤東登上六盤山巔,縱覽群山,詞興大發,一首氣勢豪邁的《長征謠》就在極目遠眺中吟成。有人說是10月7日晚,毛澤東住在固原小岔溝陽洼村張有仁家的窯洞里,在小炕桌上閃爍的油燈下記下了在六盤山巔吟成的《長征謠》。有人說是10月8日,毛澤東登上彭陽境內戰國秦長城時,有了靈感,當晚夜宿喬生魁家窯洞完成了《長征謠》初稿。

毛澤東手跡《清平樂·六盤山》
筆者沒有辦法弄清楚到底是哪天在誰家寫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毛澤東看到了蜿蜒在六盤山上的秦長城,可能想到了秦始皇,想到了監修長城的蒙恬和駐守長城的無數將士,想到了長城的歷史變遷和長城上上演的一幕幕悲壯的歷史。同時,望著六盤山上“紅旗漫卷西風”的壯觀景象,天上南飛的大雁,想到了紅軍戰士長征的艱辛、磨難和曲折。紅軍長征來到這里的都是英雄,“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豪邁語句就脫口而出了。毛澤東可能也想到紅軍穩固的根據地就在眼前,到了陜甘革命根據地就有了立腳點,看到了希望,增強了信心。詩人的腦海里仿佛看到了革命的星星之火開始形成燎原之勢,萬丈豪情油然而生:今日長纓在手,何日縛住蒼龍?什么時候打敗蔣介石呢?
六盤山是紅軍長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因此被稱為“勝利之山”。1936年10月22日,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
翻越六盤山不是一件最驚險的事,也不是一件最重大、最輝煌的事,但可能是毛澤東心中最值得濃墨重彩書寫的一件事,是有著特殊意義和紀念價值的一件事。在他的心里一直惦念著,尤其是那一首《長征謠》。1935年12月,在陜北的窯洞里,毛澤東幾經潤色修改,《長征謠》才變成氣勢磅礴的《清平樂·六盤山》公開發表。長征途中,毛澤東創作了6首詩詞,都是流傳甚廣的佳作。比如當年10月在甘肅寫的《七律·長征》上了課本,被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學習,還曾經被斯諾帶到了美國,等等。1961年廬山會議期間,毛澤東在百忙之中還反復推敲《清平樂·六盤山》這首詞,最終定稿。9月8日,時任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秘書長的黑伯理通過董必武,請求毛澤東為寧夏人民手書了《清平樂·六盤山》: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時至今日,當我們吟誦這首詞時,仍能感受到六盤山上獨特的風景,更能感受到這首詞是對紅軍長征的一個總結,是對革命到底情懷的一種抒發,充滿了革命英雄主義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