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阿潭
某日,學校一位班主任反映,其班上一位學生的家長覺得孩子最近悶悶不樂,變得不愛講話、不愛出門,并且不與人溝通。雖然孩子自己覺得沒什么事,但家長很擔憂。一個多月之前,孩子的父親突然過世,可能對孩子或多或少有一些影響。
出于職業的敏感性,我推測母親可能也對于丈夫的過世仍有一些未消化的負面情緒,因而求助動機如此強烈。而學校心理老師的主要工作對象是在校學生而非其家屬,應在一定程度上分清倫理界限。但另一方面,在家長表達出與孩子教育相關的擔憂時,學校老師也應當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對家長進行一定的指導。如果母親因孩子的身心狀態而產生焦慮、擔心等嚴重不良情緒,那么這種心情也將反過來影響孩子。于是,我們約定在學校心理咨詢室面談。
會談初始,我向母親了解孩子的基本情況,與孩子班主任之前反映的基本一致。讓孩子母親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發生爭執,孩子對媽媽說:“你根本就不了解我,你有在初中的時候失去過爸爸嗎?”
針對母親對孩子情況的表述,我首先表示理解和接納。同時指出,母親對孩子有擔心的情緒很正常,證明母親對孩子是非常關心和在乎的。聽到這句話,母親點點頭,表示欣慰。我進一步解釋:對于九年級的學生,正是處于青春期的后半段,性格也會跟少年兒童期相比有所變化,變得更加沉穩,還有可能因為學習壓力等因素,不太愿意多與人交流。
通過初始訪談,咨詢師啟發母親看到自己潛在的資源和積極面,并且對青春期孩子的心理變化進行了分析,降低了母親自身的焦慮,達到了建立良好咨訪關系的目的。
接下來,我向母親了解孩子近期變化的原因。根據母親的回答,我將話題引入到本次面詢的關鍵點—孩子父親的離世。據母親介紹,孩子的父親常年酗酒,幾個月前查出了肝病,且病情惡化很快,十幾天后就過世了。
“孩子之前跟父親的關系如何呢?”我繼續問道。母親回答說:“孩子和他的爸爸一樣,平時話不多。有一次,父親喝醉后倒在學校操場旁邊,他可能覺得很沒有面子,回來跟父親大吵了一架?!?/p>
母親繼續提到,孩子在參加父親葬禮的時候,當時弟弟哭得很傷心,但是他沒有任何情緒波動。從那以后他就變成現在這樣,不跟人交流,也不喜歡看到別人說說笑笑。不過父親過世之后,有一次他說好像家里的氣氛沒有那么壓抑了。
聽完母親的敘述后,我總結道:“一方面,孩子覺得父親在世時每日酗酒給自己帶來很壓抑的感受,而且還因為被同學知道感覺有點丟臉。另一方面,孩子跟父親是有著天然的情感紐帶的,這份情感他沒有像弟弟那樣強烈地爆發出來,而是更加深刻持久一點。因此,當他父親去世一段時間之后,他可能還處于一種持續的低落心境之中?!?/p>
“孩子近期的某些異常表現,可能源于其內心的矛盾。一方面,他因父親離世而感到壓抑情緒的釋放,有一定的放松感,但這種感覺又會引起他心里的愧疚,覺得自己不應該;而另一方面,父親作為孩子的重要他人,他的過世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創傷事件,孩子內心一定還隱藏有很多未向父親表達的情感。因此,內心可能會覺得對不起自己的父親,因而對待別人說說笑笑就顯得難以接受?!蹦赣H聽完之后點了點頭,表示贊同和理解。我建議母親在理解他的基礎上,給予他一定的空間和適度的關心。

訪談中,我觀察到母親的語氣積極、情緒比較樂觀,沒有看出來有任何失去重要他人的跡象。于是,我向母親袒露了自己的好奇與疑惑。我問道:“孩子爸爸去世這一個多月以來,您的心情如何?因為我看您說話語氣各方面,應該是調整得比較好了?”
這時,母親抑制不住內心的情緒,開始抽泣起來,并說道:“我現在看起來好像沒什么異常。那是因為我胸部查出來一個結節,醫生讓我保持情緒穩定。所以,我會盡量調整自己?!蓖nD一下之后,她繼續說道:“其實,我跟孩子爸爸的感情還是挺好的。誰知道他突然就這么走了……”
這時,母親落下了眼淚。她調整了一下說:“不過,我還有兩個孩子和老人需要照顧,現在家里上上下下都要靠我,我不能在他們面前表現難過,所以我要讓自己樂觀開朗一些。”她看了看我,問道:“老師,我這樣算是有心理問題嗎?”
我用微笑對她表示了接納:“作為妻子,你的丈夫過世了,所以你感到很傷心是正常的。與此同時,你又考慮到自己的家庭職責,獨自一人隱忍痛苦,希望自己在家人面前保持樂觀。同時,你對孩子也是這樣要求的,是嗎?”
母親聽到后,抬頭看看我:“可能是這樣的?!辈柕溃骸拔也粦撨@樣要求他,是嗎?”我對母親的疑問進行了回饋:“重要他人的過世,對于我們來說都是一種創傷,孩子在一定時間內表現出情緒低落也是正常的。當然,我們作為父母不希望孩子長期沉浸在負面的情緒中,所以你對孩子目前狀態的擔憂,這可以理解。能看出來,您是一個對孩子非常關心負責的媽媽?!?/p>
此時,媽媽的臉上多了一份信心。通過與老師的談話后,她傾訴了自己在孩子父親去世之后的一些負面情緒,能從更為全面的視角看待孩子目前的行為表現,從而增添了母親對孩子的理解與接納。
本次的心理輔導雖然沒有直接針對孩子進行,但是通過與孩子母親面談,有效地對孩子母親的焦慮和擔憂的情緒進行了疏導。并通過深層次的對話讓母親認識到,自己對孩子的過度擔心,可能源于自身未化解的一些負面情緒,因而將其投射給孩子,進一步造成孩子的回避行為。
作為心理老師,通過對母親在生活上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給予鼓勵,引導母親在接納孩子的基礎之上,慢慢地引導孩子表達對父親過世的思念,建立內在與父親的情感聯結,可以幫助孩子以更好的心態面對將來的學習和生活。
故事背景:來訪者是一對母女。女兒天天8歲,小學二年級在讀;母親曉麗30歲,地震前為家庭主婦。地震發生時來訪者天天的奶奶在地里干活,不幸被山上滾落的石塊砸中;爸爸去救奶奶,也被石塊砸倒。天天同時失去了爸爸和奶奶!在這之前,爸爸是家里唯一的經濟來源,媽媽在聽到丈夫和婆婆同時遇難的噩耗后,一度陷入悲傷的情緒,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反而是天天一直在照顧、安慰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