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天翔
小婉,是一名高一女生,通過預約來到了咨詢室。她一坐下后,就開始情不自禁地流眼淚,越流越多,抽泣著說:“老師,我感覺自己快要得抑郁癥了,我很害怕。”我給她遞了一些紙,沒有馬上回應她。
就這樣大概過了5分鐘,小婉的哭泣漸漸停息,情緒慢慢平復。見時機合適,我詢問道:“你在害怕什么呢?”
小婉:“我感覺爸爸一直都在壓制我,我不想面對他。”

隨后她細細講述了自己的情況:父親是高中老師,母親是小學老師,都是比較傳統的人,很重視孩子的學習。小婉從小便在父母教書的學校上學,受到他們的管教與照顧也比較多。
“我知道他們的目的就是想讓我考個好大學”,小婉這樣提到父母的期望。如今她在年級的尖子班,成績還不錯,但最近小婉和父親爆發了極其激烈的沖突,之后她感到很失落,學習也不太認真了。
從升入高中后,小婉就感覺父親對她的要求越來越嚴厲,感到很壓抑,最近又因為兩件事情,父女之間爆發了嚴重的沖突。
第一件事關于手機,小婉說自己會盡量控制手機使用的頻率,偶有使用,也是為了查資料或看通知。可盡管如此,小婉每次稍用一會兒手機,父親都會過來指責“你怎么又在玩手機?”小婉無言以對,并且深深地感到了不被信任的委屈,“我只看了一會兒手機,也沒有像初中玩游戲跟看視頻了,他怎么還是用這樣的語氣要求我,當時就和他大吵了一頓。”
第二件事關乎小婉的感情問題,她認為自己是同性戀,原因是覺得之前喜歡她的男生都很幼稚,恰巧最近又遇到了一個很喜歡的女生。與此同時,班里有一位男生和小婉關系比較親近,但她表示只是好朋友的關系,那位男生已經有女朋友,其他知道的同學也認為該男生與自己只是單純的好朋友關系。然而當小婉父親知道了她和那位男生“關系密切”后,一切變得復雜起來,他命令小婉同那位男生立即斷絕關系,并重申高中要以學習為重,小婉頓時覺得父親不可理喻,又與其大吵起來。
回想起這兩次吵架,小婉表示也有些后悔,“爸爸對我在行動上其實很溫暖,經常給我送飯送衣服,在家里也是一個好男人,但這兩件事情讓我很討厭他。”
在小婉眼里,父親的確是個稱職的父親,在家里表現良好,平時也關心小婉的生活。但就這兩件事而言,他對小婉的舉止判定上有些武斷,先入為主地認為小婉在浪費時間玩游戲,談戀愛,并開始了要以學習為主的長篇大論。
小婉想要逃避當下沖突,但其實這場沖突的根源還是在于學習,她父親始終是把小婉的學習放在最為重要的位置,并且不信任小婉對待學習的態度。而小婉對自己的學習情況認知清晰,并未像父親所想那般不予重視,“現在我在尖子班的學習強度都能夠承受,我也想考一所好大學”。而情感上的問題其實也是反映在學習上的,她認為自己是同性戀,因此把和那位異性男生的關系定義為好朋友,但她的父母并不理解,把那位男生和她的關系定義為早戀,認為這種早戀會影響她的學業。因此,咨詢的目標開始聚焦在她和父母的信任關系溝通上,以及有關她的性取向探討。
在咨詢中,小婉只是想到自己相比于初中,玩手機的時間少了,內容也更多與學習相關了,但她并沒有將這些信息有效地透露給她父親,因此在交流時不能理解父親為什么會說那些話。在咨詢過程中,我讓她再次設想父親說那些話的時候,她內心會想些什么,她會想到“父親可能不知道我在查資料,而可能覺得我還是和以前一樣在玩游戲”,“那如果這樣想的話,你覺得他說那樣的話還是不能理解嗎,”她表示能夠理解一些了,因此這樣的換位思考有助于她理解父親的判斷,從而減少發生爭吵的想法。
從咨詢中,我發現小婉并不屬于那種純粹性同性戀,即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而是屬于非純粹性同性戀,這種類型更多與父母早期性教育不當或不良的異性情感經歷等因素有關。
小婉的父母比較和睦,也很關愛她,但她認為之前喜歡她的男生都很幼稚,反而女生更好相處,最近也有很喜歡的女生,但當談到對女生有無性沖動和身體反應等表現時,她又有些猶豫。這時我這樣對她說道:“你似乎覺得現在也不是很清楚是否有這些反應,其實許多有同性傾向的高中生都會面臨這種情況,因此當前我們并不用急于給自己貼上一個“同性戀”的標簽,而是和不同性別的同學都多加接觸,順其自然地發展。至于父母比較傳統,可能父母接受同性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從小婉的描述中,發現她父親對其誤解也比較大,因此也需要讓她父親能夠設身處地理解她的現狀。在小婉理解了父親當時的想法后,我問她“那你覺得如何讓爸爸也能夠理解你的想法,而且不會導致爭吵?”她想了想說:“我想寫一封信,信中寫出我的想法和他對我的誤解,這樣就不會在還沒說完想法時就又吵起來了,但我想先給我媽媽寫吧,讓她和爸爸說。”從小婉的這句話中,可以看到她已經在為促進雙方的理解做一些主動的思考嘗試。
那么接下來就是如何寫這封信的問題,我又說道:“那你覺得該怎么來寫這封信呢?”她又大概說了自己的一個思路:“我可能會先寫我當時吵架的心情,然后寫我當時的想法,最后寫一些我的期望。”我對她的思路結構表示了認可,并也提供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供她參考。

在經過這次咨詢后,學生的抑郁情緒得到了一定緩解,之后也在主動與父母溝通她的想法,也能更加理解父母的處境,對于性取向這個困擾的問題,她也不再那么糾結。